黃明春
摘? ?要:為了解廣西國營博白林場雜交松引種的生長表現(xiàn),在2種立地條件類型中采用3種不同的造林密度營造示范林67.6 hm2,并對不同條件下的樹高、胸徑、冠幅和有效枝條數(shù)進行統(tǒng)計,結果表明:丘陵薄表土、中厚土層中,造林栽植密度為4 m×1.8 m時,雜交松的生長狀態(tài)較好。
關鍵詞:廣西博白林場;雜交松;引種示范;造林試驗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16-0025-02? ? ? ?中圖分類號: S791.24? ? ? ?文獻標志碼: B
雜交松指的是加勒比松與濕地松的雜交后代,也被稱為雜種松與濕加松等。其雙親的優(yōu)勢較為突出,雜交松不僅具有加勒比松樹皮薄、后期生長快等優(yōu)點,又具有濕地松耐水漬、樹干通直圓滿與早期速生等特性,同時還具有對氣溫適應性強、適生范圍廣、耐寒力強等特點,既適宜種植在南方大多數(shù)地區(qū),同時在干旱貧瘠的山地區(qū)域也能健康、快速地生長。另外,雜交松還具有較強的抗風能力,能夠抵御11級左右的臺風,因此極少會出現(xiàn)風害。
雜交松適宜生長在海拔低于500 m,土層厚度高于50 cm,土壤pH值4.5~6.0,且土壤疏松、排水性能較好的地區(qū),如廣東、廣西、云南中南部、福建等沿海地區(qū),同時在貴州、湖南與江西一帶也得到大面積種植??梢婋s交松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將逐漸發(fā)展成為南方地區(qū)營林造林的優(yōu)良雜交樹種之一。
1? ?材料與方法
1.1? ?引種試驗區(qū)概況
雜交松引種示范造林試驗設置在廣西博白林場,地處東經110°02′31″、北緯22°08′04″,該林場位于北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qū),表現(xiàn)出氣候溫和、雨熱同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特點。博白林場平均海拔124.6 m,年平均氣溫為21.9 ℃,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出現(xiàn)在7月,為28 ℃,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出現(xiàn)在1月,為13.4 ℃。全年有效積溫為80 819 ℃,全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 778.3 h,年平均降水量為1 756.2 mm,年無霜期穩(wěn)定在350 d左右。博白林場主要包括低山、臺地與丘陵等地貌類型,地勢整體呈東西高、中間低的變化趨勢,磚紅壤為博白林場的主要土壤類型,土層厚度80~100 cm。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目的
①通過試驗掌握雜交松在不同栽植密度的生長表現(xiàn)情況;②通過示范林為雜交松在本地區(qū)大面積種植作出示范。
1.2.2? ?試驗規(guī)模
在2種立地條件類型中采用3種不同的造林密度,營造示范林67.6 hm2。
1.2.3? ?試驗內容
在低山薄表土中厚土層、丘陵薄表土中厚土層,這2種本地區(qū)最主要立地類型的林地中(分別標記Ⅰ、Ⅱ立地類型),每種立地類型的林地設立1個雜交松引種示范試驗,每個試驗地設置3個大區(qū),每個大區(qū)設置1種造林栽植密度,各個試驗大區(qū)分別設置的造林密度的株行距為2 m×3 m、1.8 m×4 m、2 m×4 m。
1.2.4? ?試驗方法
在試驗的第3年,積極采用撫育、施肥等有效的營林措施,其中撫育方式為塊鏟和擴坑,施肥量為桉萬特生產的有機-無機復合肥0.25 kg/株。另外,每個大區(qū)設置1塊20 m×20 m的固定標準地,進行每木檢尺,測定因子為樹高、地(胸)徑、有效枝條、冠幅、成活率、保存率。
2? ?結果分析
2.1? ?不同立地類型對雜交松生長的影響
不同立地類型對雜交松的生長影響較為顯著。由表1可見,立地類型Ⅱ雜交松林的樹高、胸徑、冠幅與有效枝條的數(shù)值均高于立地類型Ⅰ,可見丘陵薄表土中厚土層比較適宜雜交松的種植與生長。
2.2? ?不同密度對雜交松生長的影響
不同密度條件下雜交松的生長也存在著顯著差異。由表2可見,對比3種栽植密度條件下雜交松的生長狀態(tài)能夠得出,當造林栽植密度為4 m×1.8 m時,雜交松的生長狀態(tài)較好,相對應的樹高、胸徑、冠幅與有效枝條的數(shù)值較高。而造林栽植密度為4 m×2 m時,雜交松的生長狀態(tài)最差。
3? ?雜交松的高產栽培技術
3.1? ?合理選擇與規(guī)劃造林地
雜交松的造林地適宜選擇在低山中下部、低山丘陵地,光照充沛、背風向陽且坡度低于30°的地段;土壤類型為磚紅壤、赤紅壤與紅壤地區(qū),土層肥沃且深厚,交通便利的地區(qū)。在造林前應積極開展造林規(guī)劃設計,并編制出科學、合理且實用性較強的造林規(guī)劃方案,并在規(guī)劃設計方案中突出重點、難點,遵循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原則,以保證造林質量。除此之外,還要以造林地的實際情況為依據(jù),合理規(guī)劃防火界,一般以山脊分水線為界建立生物防火林帶,每塊林地的面積以20~33.3 hm2為宜。
3.2? ?整地
首先,在造林前要做好林地清理工作,先將林地中的雜草與灌木等砍除并晾曬干,之后再使用化學除草劑對林地進行清理,以確保林地干凈。經過清理之后的雜草與塊狀的堆漚不僅能夠增加土壤的腐殖質,還能使其肥力實現(xiàn)明顯提升。其次,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整地,通常情況下以等高線作帶狀及人工塊狀方式最為常見。定點挖明穴,規(guī)格為40 cm×40 cm×30 cm,并保持株行距為2.5 m×3 m,大約栽植1 350株/hm2。在挖穴時應在穴周圍放置底土與表土,為回土入穴提供便利。除此之外,在整地過程中還要適當?shù)厥┘踊?。通常情況下每穴施加1.0~2.5 kg有機肥或0.5 kg鈣鎂磷肥作為基肥。在施基肥時應當將其置于穴的中下部,切忌放于中上部,以避免苗木根系被肥料燒傷。
3.3? ?栽植
選擇冬末夏初的雨后或陰天進行造林,對于容器育苗而言,在夏季雨后土壤較為濕潤時也可以進行造林。在造林前應淋濕幼苗,造林過程中還要仔細撕掉薄膜袋,以避免苗木根系被折斷,之后小心翼翼地將帶有泥團的幼苗放在挖好的穴中間。在栽植過程中要保證不屈根,通常情況下栽植的深度以超過杯泥2~3 cm最為適宜,在雨水較少時可以適當加深栽植深度。回土過程中填土50%后要先將其踩實,之后再填土并踩實,最后將虛土蓋上并培成饅頭形狀,為保土、保水與保肥提供便利。此外,在造林3個月后每間隔14 d應對林地進行1次踏查,以確保及時發(fā)現(xiàn)病株與死株,并及時進行補植,進而大大提升成活率。
3.4? ?病蟲害防治
在雜交松造林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蟲害包括葉蜂、馬尾松毛蟲、松梢螟等,在日常造林過程中應當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每10 d向林地噴灑1 000~1 200倍多菌靈溶液或0.5%~1.0%波爾多液。一旦發(fā)現(xiàn)苗木出現(xiàn)黃化,則應及時追施磷肥150 kg/hm2,且噴灑適量0.5%的硫酸亞鐵溶液。當雜交松出現(xiàn)蟲害時應使用50%敵敵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等噴灑被害梢。越冬時期要及時將被害的枯梢剪除,并統(tǒng)一對其進行收集后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