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杉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其中,除漢族之外的民族我們稱之為少數(shù)民族。在這些少數(shù)民族中,有22個民族人口較少,土族作為其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在他們天然生活方式的影響下,流傳著大量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其中就包含民歌和舞蹈。伴隨著經濟的離速發(fā)展,特別是隨著土族生產勞動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土族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開始面臨消亡的危險。
關鍵詞:土族;少數(shù)民族音樂;綜述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歷史長河滾滾前進,56個民族各自形成獨有的民族文化。其中體現(xiàn)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就是民族音樂,它的形成取決于每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每個民族長期發(fā)展的行為。人們用音樂這種形式來反映他們當時的心情和訴求,甚至是每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土族作為我國西北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由于歷史戰(zhàn)爭及民族融合,土族音樂文化豐富多彩。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文化產業(yè)的興起,土族文化或多或少的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及民族內部文化的遺失。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學者來研究土族音樂,土族音樂也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20 世紀 60 年代前的土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研究
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里,土族是一個人口數(shù)量較少的民族,總人口還不到29萬。其中主要分布區(qū)域: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和樂都縣。除了主要聚集地以外,還有散居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動向撒拉族永登縣等。
(一)土族的起源
關于土族的起源眾說紛紜:
1)土谷渾說
這一理論學說認為,最初的土族主體人民是鮮卑慕容氏,后來因為土族發(fā)展的需要,鮮卑慕容氏與鄰近的蒙古,漢族,藏族進行婚親,因此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一個民族形式。最早提出土昆說的是陳壹先生,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土族文化。他先后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分別是1940年的《對青?!巴磷濉睔v史的考察》,1946年的《對青海土昆后裔的考究》。從歷史角度提出土昆后裔即土族的觀點。但是在我閱讀其他文獻記載時 ,發(fā)現(xiàn)“蒙古說”這一說法的文獻資料更為豐富,史料證明頗多,所以我對“土谷渾說”觀點持反對意見。
2)蒙古說
因為現(xiàn)今的土族語言與蒙古語言十分相似,因此根據(jù)語言學說將土族又稱為“蒙古爾”或者“察罕蒙古”。最早提出土族即蒙古人這一觀點的是德斯邁和蒙塔爾,他們是比利時人,旅行家莊學本先生在青海旅行后,特寫《青海旅行記》(1936年)以作紀念。他從地理位置、交流用語及當?shù)厝梭w質特征入手,詮釋了土人即是蒙古人。托達葉娃同是從交流用語著手,對土族地區(qū)進行調研后,確定土族與蒙古族之間亦是密切相關的。當?shù)卣疄榱烁M一步詳細準確地研究,1958年專門在青海成立了少數(shù)民族調查組,積極編寫了《土族簡史簡志合編》,我認為這本書中充分肯定了土族的起源,書中記載部分蒙古人民和當?shù)鼗魻柸私M成,由于歷史的發(fā)展從而形成我們所說的土族。
(二)土族的發(fā)展
據(jù)《秦邊記略》[26]所載,在我西川口,有十萬多的土族人民住在東西二祁和“上川口,土司李氏至所居也… …近期精銳土人,尚以萬計”古代的“五屯”(西寨子)[27]。就是土族的根據(jù)地。有專家組學者指出“五屯”并不同于山莊,而是代表分布在隆務河兩岸的五個部落,他們成帶狀分布在同仁縣龍塢鎮(zhèn)。由北向南依次為:保安鎮(zhèn)的保安下莊、隆務鎮(zhèn)的河東吳屯、年都乎鄉(xiāng)和郭瑪日?,F(xiàn)如今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qū)。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占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當時互助縣屬西寧州治,可與傳說印證。明代安定衛(wèi)的蒙古人受到攻擊,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至于霍爾人,原是藏族對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區(qū)的游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近代則已專指土族而言?;ブh土族地區(qū)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傳說是因為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據(jù)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當然也有人認為霍爾是胡兒一詞的同音異寫法。源于吐渾、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遼金時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時期了。所以我認為,是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黨項、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fā)展而來。
在查找文獻時,我也收集了很多對于土族發(fā)展歷史的文獻資料,如:陳永齡先生在1955年嘔心瀝血的編寫出《政治演變之青海土族》,隨后幾年間又創(chuàng)作出《青海的歷史紀要》以及《土族簡史》,二十世紀60年代后的也有很多,我會在后文詳細列舉。
(三)土族音樂的源流和音樂表現(xiàn)
對于土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最早是在二、三十年代開始的。這時候已經有學者和外國學者開始對土族音樂做研究。直到四十年代,德國人類學家Dominik Schroder發(fā)表了關于土族音樂歷史的專著《Anthropops》。到了五十年代,音樂家鐘子林和青海省民族歌舞團的郭焱兩位先生,即隨陳永玲教授帶領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調查隊土族調查組,在互助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田野采風,郭焱先生記錄了130首互助土族民歌,其中包括“婚禮歌”、“安昭”、“花兒”、“酒曲”。
具體的土族音樂形式有:“花兒”既稱山歌,也稱“少年”,土語稱“外面唱的歌”(不能在家里唱)。“花兒”曲調高亢嘹亮、節(jié)奏自由奔放,是甘、寧、青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民間文學瑰寶。土族的“花兒”又有它自己的特點,既不與漢族“花兒”雷同,又與藏族“拉依”有別。土族“花兒”的主要內容是描寫青年男女間的愛情生活,所以“花兒”又有愛情的媒介和橋梁之稱?!盎▋骸币话闼木涫捷^多,前兩句比興,后兩句表達實意。也有三句式的“花兒”,主要流行在民和縣官亭、中川一帶。唱“花兒”是土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論在田野或山岡、廟會,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愛唱,人人會唱。在各地定期舉行的傳統(tǒng)“花兒”會上,土族的民歌手常常對唱不絕,演唱者大都能觸景生情、即興編詞、出口成章、對答如流。因此,土族之鄉(xiāng)素稱“花兒之鄉(xiāng)”。
二.20 世紀 60 年代后的土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研究
(一)關于土族即蒙古人后裔
繼20世紀60年代后,2005年李盛華教授為了更好的表明土族即蒙古人后裔這一說法,發(fā)表了《土族絕非土昆后裔——對土族族源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秦永章教授積極研究史料,從土族的名稱、生活交流用語、祖祖輩輩相傳的故事、其他語種的文獻入手,發(fā)表了專著《甘肅地區(qū)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除此之外,證明土族就是蒙古人后裔理論的專著還有:1981年《土族族源之白韃靼與察汗蒙古爾》、1985年《土族的族稱辨析》、1993年《土族族流考》、1998年的《霍爾說雜談》。但是在看過這些文獻之后,我依舊堅持我的觀點,我認為,土族是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黨項、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fā)展而來,也有很多相關的有力證明的史料可以證明我的觀點,前文也有所涉及。
目前,不同的專家比如民俗方面的專家、民族方面的專家和歷史方面的專家等,他們對于土族的起源都有各自的看法,想要追溯土族起源,主要將精力放在研究蒙古說和土昆說上。由于歷史地區(qū)等原因,后來也出現(xiàn)一些由多元素組成的混合說,但是由于閱讀時間有限,我并未涉及更加深層次的對于土族起源的查閱,所以就不在這里一一詳細列舉了。
(二)20世紀69年代后土族發(fā)展的更新
從1980年至2005年大批民族學者寫了關于土族的書籍,1980年邢存文《土族社會歷史調查》。1983年張凌軒《青海土司志》、汪齊廣《甘肅青海西寧土司制度》、《歷史上明清土族地區(qū)土司的作用》,1992年秦永章《論土族地區(qū)土司制度長期存在的原因》,1995年互助縣事務局《土族古籍資料(第一集)》,1999年高市容《西北土司制度研究》,2005年鄂崇榮《關于土族習慣法及其變遷的調查與分析》。這些著作及學術論文的發(fā)表為后來學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學術參考,也是這些專家學者們的學術成果,使得研究能夠在大量精準的史料下順利進行。
在1955年后,基于前人專家的研究,更多的學者開始進行更深入,范圍更廣的研究,比如:學者宋淑華與王連治共同撰寫了《青海土族的經濟生活》[28],1963年《土族簡史簡志合編》、《互助縣土族整體概況》以及《民和縣土族整體概況》。學者不單單局限于土族表現(xiàn)的研究,一些學者開始對土族的經濟發(fā)展狀況進行研究。1980年秦勇展撰寫的《明清時期土族的自然經濟發(fā)展狀況初探》、胡獻來和差松田《互助縣民族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綜合經濟研究報告》、朱宏嘉《民和縣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qū)的調查》、1994年席園林《互助縣土族農村經濟生活調查與思考》、同一年吳城以《以互助縣為例的土族憂與思》、2004年馬守平《民國時期青?;刈迮c土族的經濟互動》。這些更多偏向于對土族人民經濟的狀況研究,讓后人在了解土族生活歷史中,更加了解土族人的經濟發(fā)展。我認為這些研究雖然不是以土族音樂為重點研究的,但在研究土族音樂時,如果能掌握土族人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會對土族人的了解更深層次。所以我覺得,做研究不應該只局限于一點,只要和土族人的族群相關信息,都要收集掌握起來。也正是因為經濟發(fā)展起來,土族人的生活水平才有所提高,這也是土族音樂里后期多側重于歡快、輕松的歌謠的原因。
三.結語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如1940年的《對青?!巴磷濉睔v史的考察》,1946年的《對青海土昆后裔的考究》、《西藏王統(tǒng)記》的相關文獻及語種、風俗多方位的資料、《秦邊記略》、1955年《政治演變之青海土族》,《青海的歷史紀要》以及《土族簡史》等等??梢哉f對土族音樂的研究,在很早就已經引起了大量專家學者的關注。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幾乎所有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工作都陷入停滯狀態(tài),所以我想這也是這一時期文獻較少的原因。
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后,對于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開始復蘇,而后出現(xiàn)了一些對土族音樂的深入研究,并對土族民族的歷史環(huán)境和經濟狀況也做了比較深層次的考察和記載。如:2005年《土族絕非土昆后裔——對土族族源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甘肅地區(qū)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1981年《土族族源之白韃靼與察汗蒙古爾》、1985年《土族的族稱辨析》、1993年《土族族流考》、1998年的《霍爾說雜談》等等。
由于時間緊迫,我并沒有完全完整的閱讀完所有的文獻資料,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會繼續(xù)努力查找翻閱更多的有價值[4]性的文獻資料,為我國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做更完善的文獻整理研究。
參考文獻:
[1]祝鵬程.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民俗學:熱點回顧與現(xiàn)狀反思[J].民俗研究,2019(02):21-32+158.
[2]李文鋼.歷史人類學研究中的歷史與文化[J].廣西民族研究,2018(02):112-119.
[3]林繼富.記錄民俗學:民俗學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的基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6(02):5-11+2.
[4]楊穎.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中的文化重構現(xiàn)象解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3):80-83.
[5]高鐵泰. 清代青海蒙古族社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6]李娜. 土族音樂源流考[D].西北民族大學,2015.
[7]戶曉輝.非遺時代民俗學的實踐回歸[J].民俗研究,2015(01):16-30.
[8]水瑞.從土族婚禮歌看土族音樂文化特色[J].音樂時空,2014(15):46-47.
[9]劉永慶. 論土族音樂文化及其傳承[D].蘭州大學,2012.
[10]張勇.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變遷——巴蜀祖源傳說的歷史人類學解讀[J].史學理論研究,2012(01):57-66+159.
[11]蒼海平,馬占山.土族音樂文化概述——以互助方言區(qū)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09(03):139-143.
[12]劉正愛.歷史人類學與人類學意義上的歷史[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101-107.
[13]李積慶. 族群互動與文化變遷[D].福建師范大學,2007.
[14]更嘎才旦.土族之鄉(xiāng)音樂人——記國家一級作曲、土族音樂家馬占山[J].青海社會科學,2007(01):158-159.
[15]張宗壽.《土族音樂文化實錄》序[J].中國土族,2006(03):55.
[16]楊文炯.回族形成的歷史人類學解讀[J].民族研究,2006(04):30-39+108.
[17]花白. 人類音樂文化學:歷史和地域的研究(西亞)[A].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2005:1.
[18]楊正君.土族民間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青海民族研究,2003(03):59-62.
[19]藍達居.歷史人類學簡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2-7.
[20]趙維峰.土族音樂中的他民族文化因素[J].中國音樂,2000(03):54+3.
[21]趙維峰.試論土族婚禮歌的藝術特色[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6(04):31-36.
[22]張雪慧.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述要[J].西北民族研究,1992(01):1-7.
[23]米山俊直,吳繼紅.人類與文化[J].貴州民族研究,1988(04):187-188+184.
[24]馬占山.土族敘事長詩曲和兒歌——土族人民音樂生活巡禮之二[J].音樂藝術,1985(01):7-9.
[25]周偉洲.關于土族族源諸問題之管見——評《土族簡史》有關論述[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04):53-60.
[26]梁質人.清同治11年1872.
[27]祁進玉.土族研究一百年——土族社會歷史、文化研究述評【J】青.
[28]《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J]1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