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知行
秋天,歷代文人總免不了發(fā)些幽思,抒些小情,屈原寫“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王維寫“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牧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劉禹錫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徐志摩寫“這秋雨的私語,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詩情節(jié),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zhuǎn),跟著秋流去”……
每個人的眼中,秋都有不一樣的風景。今日,讓我們一起走進名畫里,去看看古人眼中的秋天。
《月下把杯圖》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輪圓月高掛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美月美景下,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來訪,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有詩句“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似乎正是這個意境。
畫面上的主人,體態(tài)輕盈,舉止文雅,面如春風,手中把杯迎友,顯得親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備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臺階的半隱文童。整幅畫面雖只寫主仆六人,然內(nèi)含筆墨神態(tài)各異,頗具生動真趣。月下空曠的山林幽雅靜謐,然而月色中,依舊擋不住良辰和美酒。
《秋亭嘉樹圖》為倪瓚晚年所作,畫中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畫樹取疏松之態(tài),筆簡意賅。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反映了作者人畫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懷。
“一水兩岸的三段式構(gòu)圖”,是倪瓚?yīng)殑?chuàng)的構(gòu)圖方式,把中國文人繪畫發(fā)展到了空前完美的形式。單看畫中意境,就讓人頓生涼意,天涼好個秋!
畫面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可謂妙哉。王蒙和黃公望是一個時期的,他的繪畫成就僅次于黃公望。王蒙、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蒙所畫的是江南的秋天,水潤中帶點秀氣、潮氣。高山曲水,茂樹清淡,近景處山腳草堂臨水,并不見山寂蕭條,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清幽,詩畫意更濃,仿若住在這里的主人,寫寫詩,作作畫,聽聽鳥鳴,觀光秋色,怡然自得!
藍瑛喜歡畫秋天的景色,畫面飄灑自然,直抒胸臆,秋色梧桐,簡單成大美。梧桐秋雨,總是讓人倍感秋意涼。但他行書用筆暢快,讓人感覺秋天倒并不是那么的冷寂,反而有一種暢快盎然的生機。
每當清秋氣爽,西湖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名“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意境深遠,這樣的秋天或許在西湖才能看到吧?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只有古人才會有吧?畫如詩一樣,讓人如癡如醉,如夢如幻。
荷,是南方最常見的水生植物,歷代文人墨客常吟之以詩,形之以畫。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成功地刻畫了蒲塘秋日的麗景:碧水之上,萍藻點點,綠荷盈盈。荷花在荷葉的襯托下,以含苞、初綻、怒放的三種生命形態(tài)展示著自然美。
整幅運用仿惲南田筆意的沒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點就,顯現(xiàn)出靈秀生動的物性。荷花以粉紅色點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暈開,色階層次豐富,色調(diào)深淺過渡自然,真實地展現(xiàn)出花瓣清淡雅麗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內(nèi)在神韻。
趙之謙,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尤以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畫中,枝頭秋色,淡雅凝香。過了六月,枝頭卻依舊芬芳,沉淀了夏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