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儒道互補、文史兼具的獨特形式,為無數(shù)知識分子建構(gòu)了一個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可以安頓靈魂的場所,也造就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道法自然的民族心理。品鑒諸子學說,領略史傳經(jīng)典,追溯文明之光,體悟前人智慧,培養(yǎng)理性精神,不僅能讓我們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還能激發(fā)我們對民族精神的探索之情。更重要的是,站在浩浩歷史長河中,我們能以史為鏡,鑒古觀今,燭照當下世界。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下冊專門設置了“文明之光”文言單元,共選取五篇經(jīng)典文章,涉及儒道兩大思想流派,囊括了語錄體散文、對話體論說文、寓言說理文、歷史散文、史傳文等不同的文學形式。這五篇文章,思想內(nèi)容上,有的以思辨性見長,有的以人物辭令出彩,有的以人物描寫取勝;語言表達上,有的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有的充滿想象、瑰麗美妙,有的樸實明凈、意味雋永。
在本期雜志中,我們將帶領大家整體把握這些經(jīng)典選篇的思想內(nèi)涵,認識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現(xiàn)代意義,含英咀華,知往鑒今。同時,我們還將從寫作的角度進行相關的課外拓展,以提升大家的寫作素養(yǎng)。
01先哲之思
先秦諸子學說是我國古代思想的第一個高峰,影響深遠,值得我們深入理解,并從中吸取思想養(yǎng)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出孔子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和境界;孟子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為國以禮”的德政思想,強調(diào)“發(fā)政施仁”“保民而王”,《齊桓晉文之事》一文對此有所體現(xiàn);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主張“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其思想主張。這三篇文章凝聚著儒家、道家先賢的思想和智慧,被后人奉為立世的圭臬。下面我們就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來看看先哲對“理想的社會是什么樣的”“人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生存于世”等問題是如何探尋的。
課本點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節(jié)選)
《論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p>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p>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p>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作者簡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開頭的詞語命名,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思想觀念和教育原則等?!墩撜Z》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主張“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他一生周游列國,積極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更被后人尊為“孔圣人”“至圣先師”。
寫作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和四位弟子關于個人志向抱負的一次談話。
公元前484年,即魯哀公十一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率魯師與齊戰(zhàn),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曰“學之于孔子”。季康子于是派人從衛(wèi)國迎孔子歸魯,年近七十的孔子至此結(jié)束十四年周游列國的生活。晚年的孔子專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全文賞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罕見的篇幅較長、結(jié)構(gòu)完整的篇章。因其篇幅較長,語言生動,歷來為人樂道,主要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
1.思想性:以“禮”貫穿
本文由“問志——述志——評志”三部分構(gòu)成,所談“志向”都關乎“禮樂”。一開篇孔子便啟發(fā)弟子們暢談自己的從政理想與個人志向。子路想治理一個內(nèi)憂外患、困難重重的中等國家,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可以使這個國家強盛起來,并使百姓懂得禮義;冉有表示自己可以使一個小國百姓富足,卻還不能進行禮樂方面的教化之事;公西華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在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做個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小官;曾皙所說與前三個人完全不同,他刻畫了一個風清俗美、禮樂大同的治世圖景。四個弟子的志向都關乎“禮”。最后,孔子以“禮”評志??鬃訉ψ勇泛驮膽B(tài)度明顯不同。他“哂”笑子路的志向,評價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一是因為子路“率爾而對”的行為違“禮”,二是因為“加之以師旅”“可使有勇”涉及戰(zhàn)爭,與孔子“禮”治的思想相悖。而曾皙描繪的圖景,無論是解讀為“暮春郊游”還是“祭祀祈?!保瑑?nèi)里都滲透著“禮樂”教化,符合孔子“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理想,且曾皙回答問題最為謙恭得體,無怪乎孔子大加贊賞。
2.文學性:人物生動形象
文中孔子的四個弟子,子路輕率、魯莽而又自信;冉有、公西華謙遜、好學,有才干;曾皙從容有禮、高雅好學。這些鮮明的性格都是通過簡短而凝練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例如,寫冉有的態(tài)度要比子路謙虛很多,他的發(fā)言慎之又慎,同時自認為不足以從事禮樂教化這樣的重要之事。冉有的語言合乎其個性,《論語·先進》中孔子言“求也退,故進之”,可見,冉有本性稍顯懦弱,做事退縮,不喜張揚和冒進,所以回答問題很謹慎。又如曾皙,文章對其側(cè)重于動作描寫。在聽到老師的提問后,就“鏗爾”一聲,“舍瑟而作”,寥寥數(shù)字,曾皙從容有禮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總之,扣住每個人的突出性格來記言記行,語言簡潔、傳神是本文的主要特點。
學習札記
儒道互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這兩篇文章都重視安養(yǎng)民眾,重“王”輕“霸”,推“仁”講“禮”,較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儒家以“仁愛”“禮治”為根本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莊子的《庖丁解?!酚迷⒀哉f理。莊子認為,最智慧的處世之道就像解牛一樣,遵循自然規(guī)律,避開矛盾,從而達到“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之道。這集中地體現(xiàn)了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把“自然”看成是萬事萬物的最高法則的哲學思想。
儒、道兩派是中國古代兩大主要思想學派。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既以其鮮明獨特的思想主張從不同側(cè)面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又互為補充,共同發(fā)展,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維模式。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深受儒道互補的影響,能夠在入世和出世間進退自如,他們既以儒家的理想為追求目標,積極進取,又以道家思想調(diào)節(jié)矛盾的身心,淡泊名利。在官場上濁流縱橫、世人趨膻逐臭之際,陶淵明以躬耕自資的方式,以羈鳥歸林、池魚投淵的超脫,由“兼濟”轉(zhuǎn)向“獨善”。道家的逍遙自在成為陶淵明反抗丑惡、維護人格尊嚴的有力武器。被貶黃州的蘇軾沉浸在清風明月中,自由灑脫、超然物外,與自然合一。在道家的超脫遁世中,蘇軾尋求著人生苦痛的解脫之道??梢?,出世常常在入世不得的情況下發(fā)生,借助儒、道思想互補,人可以求得內(nèi)心的平衡。
孔孟、老莊之后的兩千多年里,儒道互補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今天,我們可以兼容并蓄,既能積極入世,又給自己留有放松的空間;既做到發(fā)揮個人價值,又能不求名利,身心和諧。
02辯士之智
春秋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孔子作《春秋》以維護禮制道義,而《左傳》作為對《春秋》的注解,在記述史實時也非常重視“禮”。《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的名篇,其中“無禮于晉”“貳于楚”“不仁”“不知”“不武”等,均蘊含“禮”的思想。文章敘述以時為經(jīng),以事為緯,記述了鄭國大夫燭之武在國家危急時勇?lián)厝?,以一己之力瓦解秦、晉對鄭國的圍困,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的故事。清代謝有輝在《古文賞音》一書中,曾評價說:“燭之武一言,賢于十萬師。”研讀《燭之武退秦師》,不僅要把握燭之武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還要從中體會《左傳》等史書在歷史敘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觀念。
課本點擊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p>
作者簡介
《左傳》,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編,全稱《春秋左氏傳》,記敘范圍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語言精練,其敘事手法歷來為人稱道,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評曰:“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p>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曾作《左傳》《國語》,極具史料價值。左丘明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文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
寫作背景
本文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晉和楚是當時的兩大軍事集團,本文記述的就是僖公三十年鄭國被秦、晉兩國圍困的故事。秦、晉圍鄭,主要原因是晉公子重耳當年逃亡到鄭國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節(jié)對待他。另外,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在楚國戰(zhàn)敗后,鄭國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交好,并“盟于衡雍”。但最終也沒能感化拉攏晉國,晉文公還是于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全文賞析
本文敘事以時為經(jīng),波瀾起伏。文中人物語言精彩,人物形象鮮明。文章雖以記事為本,但在簡潔的歷史敘事中透露出“禮”的思想,文約意豐。
語言精彩,形象鮮明。本文最令人稱道的是燭之武游說秦穆公的外交辭令。燭之武先示弱,以退為進,然后抓住“時利”而顯“義貞”,用了多層轉(zhuǎn)折——“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指出鄭亡后,秦國很難得到鄭國,對秦無利;“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利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言存鄭有利于秦。燭之武一放一收,恰到好處。接著談起晉君背恩棄義的史實,后推論晉國滅鄭后,又會“肆其西封”,最終說服秦穆公退兵。一番言辭盡顯燭之武的論辯智慧,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微言含“禮”,思想豐富。《左傳》常以“禮也”“非禮也”來評價歷史事件,也常以人物的語言來詮釋“禮”的重要性。本文言近旨遠,透露出“禮”的思想和價值。如“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秦、晉圍鄭的原因是重耳流亡到鄭國時,鄭并未以應有禮節(jié)待之。另外,鄭在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由此可見,鄭國的行為是不合禮的。春秋時期,當時列國交往有著詳細的禮儀和道義準則,無“禮”的國家會招致戰(zhàn)爭。子犯請求攻秦時,晉文公認為“因人之力而敝之”是“不仁”,失掉同盟者為“不知”,用混亂代替統(tǒng)一為“不武”。在秦背信棄約的情況下,晉文公想到的仍是“仁”和“禮”,盡顯其霸主風度和智慧,晉文公此舉被古人贊為“有禮”。
學習札記
古代辯士的語言藝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在戰(zhàn)場上頻頻廝殺,在外交上比謀競智,一批辯士謀臣脫穎而出。如張儀、蘇秦、淳于髡、燭之武等,他們以出色的文才、史才、辯才周游列國,留下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說法。綜觀史書,古代辯士游說、勸諫的語言有以下幾個鮮明突出的特點。
1.?言近旨遠,小中見大。為引起勸說對象的興趣,增強說服力,辯士們多采用寓言故事、生動的比喻進行勸諫。如淳于髡以“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同“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隱喻勸諫齊王勤于朝政;鄒忌借自身經(jīng)歷勸諫齊王,由一人一家到一君一國,最終勸說齊王廣開言路。辯士們的勸諫小中見大,言語含蓄蘊藉。
2.?以退為進,消除戒備。辯士們多是在國家危難或事情緊急的情況下接受勸說任務,對象多是諸侯卿相,因此,辯士們的勸說語言多以退為進。如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并沒有苦苦哀求秦穆公退兵,而是將自己置身事外般地說出“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清代學者過珙對此評價道:“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庇秩缬|龍說趙太后,是在趙國危在旦夕、群臣強諫無效、趙太后盛怒之時進行的。為達勸諫目的,觸龍見趙太后并未單刀直入,而是由“病足”談起,消除太后的戒備,平息其盛怒,話語體貼入微,以退為進,終勸說成功。
3.?理利結(jié)合,引起共鳴。辯士們游說要達到持久效果,就離不開理性的分析。他們的語言皆能直抵人的內(nèi)心,切中對方利益需求?!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惫糯q士的勸說無不抓住君侯重利的心理,以利引之,以理導之,實現(xiàn)游說目的。如燭之武站在秦國立場,緊扣利與弊為秦穆公進行層層理性分析,正是抓住了秦國對晉國的隱憂,擊中了秦穆公內(nèi)心深處的利益權衡。蘇秦游說列國,張儀游說六國而入秦,其辯言也無不直逼一個“利”字,也無不以“利”而析“理”。
古代不少辯士積極用世,即使遭遇貶黜、生活困頓也會心懷天下。為國為民為君,他們可以放棄私怨、不惜性命,就如燭之武,國家有難,義不容辭。“四境之內(nèi)不治”,他們使命不止。辯士身上“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也成為后世之人的精神楷模。
03史傳之妙
《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它描寫了推翻秦王朝后,劉邦、項羽兩人在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全文圍繞著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脫兩個問題展開,情節(jié)跌宕起伏。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了項羽、劉邦、張良、樊噲、范增等人物形象,又運用對照手法來烘托人物形象。在敘述中,既有粗略勾畫,又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精練,為史傳敘事之經(jīng)典。
課本點擊
鴻門宴(節(jié)選)
司馬遷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表椡踉唬骸按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鼻f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表椡踉唬骸爸Z?!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十歲誦古文,二十歲遍訪天下。初任郎中,奉使西征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辯護,被處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著書,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之志,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被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寫作背景
公元前209年陳涉起義,天下群雄響應。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函谷關者為關中王。由于秦主力軍為項羽所破,劉邦順利進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并派人駐守函谷關,駐軍霸上。項羽擊敗秦軍后,亦破關而入,駐軍于鴻門。當時項羽兵力約四十萬,劉邦兵力約十萬。聽聞劉邦“欲王關中”,項羽大怒,欲破沛公軍。鴻門宴的出現(xiàn),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全文賞析
全文敘寫鴻門宴整個過程,情節(jié)波瀾起伏。開頭就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向項羽告密,項羽大怒下達軍令,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隨后轉(zhuǎn)寫項伯夜訪張良,項伯回營后為劉邦說話,形勢暫時緩和。宴會上的情節(jié)更是四落三起。劉邦至鴻門謝罪,項羽“留沛公與飲”,形勢暫緩,此為一落。然范增舉玦,氣氛驟緊,此為一起。項羽不應,又一落。范增召項莊舞劍,行刺劉邦,又一起。項伯拔劍翼護,險象環(huán)生,再一落。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殺意頓生,再一起。樊噲據(jù)理力爭,項羽無言以對,又趨于緩和,此為四落。劉邦借如廁而脫身,回到軍營,緊張的氣氛至此消弭瓦解。而劉邦回營“立誅殺曹無傷”,又與開頭曹無傷告密相照應,實為妙哉!
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曹無傷告密,項羽即“大怒”,其暴躁易怒、胸無城府的形象躍然紙上。聽項伯勸言后,答應善遇劉邦;聽劉邦說辭后,直言曹無傷告密;聽樊噲質(zhì)問后,無言以對。以上種種突顯出項羽任人唯親、胸無城府等形象特點。作者尤善對話描寫,如劉邦鴻門謝罪之辭。劉邦自稱為“臣”,尊項羽為“將軍”,畢恭畢敬,迎合了項羽驕傲自大的心理,“戮力而攻秦”一語,進一步拉近兩人關系,用“不自意”來解釋“先入關”,以此消除項羽的疑心。最后點明小人挑撥以示清白。一番言辭讓項羽徹底相信并直言告密者是誰。
全文還巧妙運用對照突顯人物形象。同為主將,劉邦、項羽兩人的性格大相徑庭;同為謀臣,張良足智多謀且臨危不亂,范增深謀遠慮但急躁易怒;同為武將,樊噲果敢勇猛、智勇雙全,項莊不知變通、有勇無謀。劉邦陣營同心同德,項羽陣營分崩離析,暗示出兩人政治斗爭的結(jié)局。
學習札記
史傳文學敘事藝術比較
——以《左傳》《史記》為例
史傳文學是指以歷史事件為題材,描寫歷史人物形象的文學作品?!蹲髠鳌贰妒酚洝穬蓵鞘穫魑膶W的典型代表,在敘事藝術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首先,從敘事體例來看,《左傳》為編年體,以時間為綱記錄每一件事情,以簡潔的文字交代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側(cè)重于歷史事件敘事的完整性。而《史記》為紀傳體,以人錄事,通過敘述歷史人物來呈現(xiàn)歷史的發(fā)展,側(cè)重于人物形象的整體性。
其次,從材料安排來看,《左傳》一書記錄了四百多次各具特色的軍事行動,對具體戰(zhàn)況描寫很少,作者把筆墨放在寫戰(zhàn)爭的原因、醞釀過程和結(jié)果。如寫長勺之戰(zhàn),重點寫曹劌幫助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中僅用40多字略寫,再寫戰(zhàn)后論述勝利原因。而《史記》則側(cè)重寫典型事件,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截取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典型事件集中描寫,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第三,從敘事手法來看,《左傳》善寫記言文字。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之辭,僅用125個字,動之以情,誘之以利,盡顯辭令之美。而《史記》除語言描寫外,還多用對照。如《鴻門宴》中主帥、謀臣、戰(zhàn)將等兩兩相對?!俄椨鸨炯o》與《高祖本紀》同寫始皇出巡,項羽言:“彼必可取而代也?!眲顒t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泵鞔鷮W者凌稚隆評曰:“高祖觀秦帝之言,較之項羽,氣象自是迥別?!薄妒酚洝愤€自創(chuàng)互現(xiàn)法,《項羽本紀》記載了拔山扛鼎、破釜沉舟、鴻門宴、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等事件,呈現(xiàn)了一位叱咤風云的悲情英雄形象;而項羽的性格缺陷,則見于別篇,如《淮陰侯列傳》中揭示了其剛愎自用、不善用人等。
《史記》是在對《左傳》的繼承上發(fā)展而來的?!蹲髠鳌吩跀⑹轮谢驍⑹潞笠胱h論,以“君子曰”“孔子曰”等表達作者的立場和感情。《史記》在《左傳》“君子曰”的形式基礎上,形成了“太史公曰”的史贊形式,直接表達個人見解。
以《左傳》和《史記》為代表的史傳文學,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與高超的敘事藝術,影響了后世多種文學樣式的發(fā)展。
04技法延伸
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
很多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在知識層面上都能關注到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但在實際的寫作中,卻不知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此,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中心論點表述要鮮明簡潔
科學合理、態(tài)度鮮明、表述簡潔的論點,是進行準確闡述的前提。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要求:
1.科學合理。論點必須科學準確,合乎事理、情理,不能有常識性或知識性錯誤。
2.思想正確。論點必須符合社會倫理和法律法規(guī),不能在倫理和法規(guī)等方面出現(xiàn)錯誤。
3.態(tài)度明確。論點必須有明確地表判斷的意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兩可。
4.簡潔明了。論點必須言簡意賅,不能長篇累牘地進行闡釋。
孟子《勸學》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蘇洵《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弊在賂秦”,吳晗《談骨氣》的中心論點是“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些中心論點都是鮮明、簡潔的,為我們議論文寫作入門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二、分論點設置要科學合理
在行文過程中,需要對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心論點進行闡述。分論點的設置,需要滿足“扣得住”“排得開”“理得順”三大原則?!翱鄣米 ?,即分論點必須圍繞中心論點展開,是中心論點的一個重要方面;“排得開”,即分論點不能相互交叉;“理得順”,即分論點之間要符合一定的邏輯關系。整體而言,分論點的設置,有三種基本邏輯形式,即并列型、遞進型、對比型,其他結(jié)構(gòu)形式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礎上的變式。如蘇洵的《六國論》,圍繞中心論點“弊在賂秦”,設置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分論點,對中心論點“弊在賂秦”進行了無懈可擊的闡釋。
大家在日常寫作中,一定要注意分論點的設置,如寫作議論文《說“爭”》,可以圍繞中心論點“人生要奮勇拼搏、力爭上游”,設置“爭是一種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爭是一種不畏強權的品格”“爭是一種敢為人先的自信”三個平行式分論點,對中心論點進行較為全面的論證;寫作議論文《談“讓”》,圍繞中心論點“‘讓出人生精彩”,可以設置“讓,是一種寬廣的胸懷”“讓,可以讓人們贏得尊重”“讓,需要易位而處”三個遞進式分論點,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角度進行較為深入的論證;寫作議論文《說“忍”》,圍繞中心論點“忍,成就智慧人生”,可以設置“以忍讓化解矛盾”“以忍耐等待時機”“以不忍維護民族大義”三個先并列再對比式的分論點,進行周密的論證。這三種結(jié)構(gòu)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只要能夠和文章整體結(jié)構(gòu)保持一致,能夠嚴密地闡述觀點,便可以自由選用或組合使用。
三、論據(jù)選取要鮮活生動
首先,論據(jù)的選取必須具有典型性,寓言故事、經(jīng)典小說、影視作品、親朋好友的故事等不適合作為論據(jù);其次,最好選取古今中外多方面的論據(jù),以凸顯論證的典型性;第三,深入挖掘素材,同一個論據(jù)可以用來論證不同的論點。如:“與國同夢需要我們具有強烈的奉獻精神,一生為國鑄核盾的程開甲院士隱姓埋名20年,在茫茫戈壁灘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核試驗的奇跡。”“與國同夢需要我們心懷天下,‘九一八的炮火和抗戰(zhàn)的烽煙擊碎了少年程開甲的課桌,心系蒼生的他為國努力,成長為新中國的‘核司令。”這兩句話從不同的點切入,挖掘出不同的內(nèi)涵??梢姡灰业胶线m的切入點,同一個素材就可以運用于不同的論證過程中。
四、論證方式運用要靈活多樣
對于初學者而言,很容易出現(xiàn)論點簡單疊加論據(jù)的“兩張皮”現(xiàn)象。行之有效的論證,就是在論點和論據(jù)之間搭建起橋梁。如《六國論》:“秦以攻取之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運用道理論證和類比論證;可謂議論文寫作的典范。
大家在寫作的過程中,要綜合運用舉例論證、假設論證、因果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式。如2018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Ⅰ優(yōu)秀作文《丟棄佛系揚儒系》中的片段:
如果你是青年人,那么,請你昂起頭、挺起胸,帶著自信的笑容,大步向前沖。因為,你正處在人生最美麗的階段,一如陳獨秀在《新青年》的發(fā)刊詞中說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鼻嗄陸摮蔀榕睍r代的主流,要用熱血為世界謀出路,而不是手捧枸杞紅棗茶,笑看積極進取者。
這段文字運用假設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來論證青年的入世精神。大家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運用多種論證方式,讓文章既具邏輯嚴密之整飭美,又有搖曳生姿之文采美。
五、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議論文講求以理服人,這并不僅僅是為了在理論上說服讀者,更需讓觀點具有生動鮮活的現(xiàn)實意義。如論及秦朝滅亡,晚唐杜牧從“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的現(xiàn)實出發(fā),選取“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角度進行闡述;而蘇洵則從北宋積貧積弱的現(xiàn)實出發(fā),選取“弊在賂秦”的角度進行闡述。
大家在寫作議論文的過程中,也要胸懷家國、情系天下,如2019年北京市海淀區(qū)二模優(yōu)秀作文《空心人》中的片段:
現(xiàn)在填充有些人心靈的不再是孔孟之道、修身之術,而是一種娛樂精神,社會“喪”文化??駸岬姆劢z們擠破了浦東機場的玻璃,網(wǎng)絡上“鍵盤俠”亦層出不窮,世間上演著多少嬉笑鬧劇。心中無根,心中無“實”,大家只是在上演一場又一場的狂歡——雙十一的“剁手”,某果旗艦店門前的長隊……雖不否認市場經(jīng)濟與科技帶來的變化,但勤儉持家的內(nèi)涵空了,與家人常聯(lián)系、海內(nèi)存知己的心空了,徒有外物,那又奈若何?
由這一片段可見,考生對社會熱點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如果大家不能把眼光擴大到精彩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寫作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總之,在議論文行文過程中,必須時刻謹記自己的觀點,分論點的設置和論據(jù)的使用都要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不能旁逸斜出。同時,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敢為天下先,為時為事而作鮮活之文。
05寫作示范
課本原題
古代文化經(jīng)典包含著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至今還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發(fā)。閱讀這些經(jīng)典時,既要充分理解先賢的思想,也要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從以下兩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
話題一
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薄K麑崿F(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可資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
思路點撥
《齊桓晉文之事》一文,展示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政治理想。他所描繪的理想社會的藍圖,所推崇的推恩于民的仁政思想,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要注重“保民”,貫徹“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要富民教民。
孟子的仁政思想立足于“性善論”,放眼當下有其局限性。在疫情困擾、經(jīng)濟下行的現(xiàn)實情況下,我們得有危機意識,單靠道德的完善并不能實現(xiàn)天下大治。唯有德治、法治并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真正為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佳作示例
仁政之今見
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二中學?黃思琪
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一文提出了“仁政”“發(fā)政施仁”“保民而王”的思想理念。所謂仁政就是以德服人,推恩及民。立足當下,對孟子的仁政思想,我們要批判地繼承。
首先,以人為本、發(fā)政施仁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團結(jié)。
孟子在勸說齊宣王的時候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不施仁政,就像爬到樹上抓魚一樣,方向不對,是不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的。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全球陷入危難之時,中國政府以民為本,公費救治、問責明確,舉國按下“暫停鍵”,共克時艱,遏制了疫情蔓延,贏得了國人的一致贊譽,為全球贏得了抗疫的寶貴時間。而在這時,自詡科技一流、醫(yī)療發(fā)達的美國,政府抗疫反應遲鈍,應對失策,疫情持續(xù)蔓延,民眾怨聲載道,加劇了社會分裂。中國的以人為本與美國的資本競逐,抗疫效果大不相同。疫情之下,社會穩(wěn)定至關重要,以人為本的治國理政之策,顯出了重要的思想光芒。
但是,治國僅施仁是不夠的。以“性善論”為根基的人本與仁政思想有較深厚的理想化色彩,因此治理國家還需要嚴明法紀,以法治世。從商鞅“立木建信”到漢高祖“約法三章”,從《貞觀律》到新近《民法典》的出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重視“法必明,令必行”。正所謂“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在社會快速發(fā)展、利益劇烈沖突、文化認知頻繁碰撞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嚴明法紀對社會生活起著規(guī)范作用,為人們的生活點亮了有序之燈,為社會的穩(wěn)定與長足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是社會治理的必要途徑,缺一不可。
法紀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基本保障,在全球形勢復雜多變、西方對我國技術封鎖、經(jīng)濟打壓的多重壓力下,我們更要兼?zhèn)淦兴_心腸和金剛手段,提升自身綜合實力,這是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不二法門。德治在道德層面引領人們的行為,誠如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睂⑷蕫蹆?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社會才能取得長足發(fā)展。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苯ㄔO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是十幾億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嚴明法紀是保障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以民為本、富民教民則是推動社會長足發(fā)展的深層力量。
點評 本文有以下三個亮點:1. 緊扣觀點展開論述,結(jié)構(gòu)清晰,邏輯嚴謹;2. 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論述對孟子仁政思想的認識,體現(xiàn)出當代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青年使命感;3. 能夠運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說理,論述靈活有力。
話題二
經(jīng)典寓言的寓意是豐富的。有人認為《庖丁解?!繁磉_了莊子“順應自然”的思想,有人則認為主要是強調(diào)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思路點撥
《庖丁解?!吩⒁庳S富,從庖丁解牛的過程中,可以得到順應自然的啟示,可以發(fā)現(xiàn)積累經(jīng)驗的重要性,可以知曉戒懼之心的重要性……無論何種寓意,都需要把握以下三點:一是從文本出發(fā),不能曲意理解,過度闡釋;二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如“順其自然”的觀點給我們思考當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角度;三是辯證思考,對于古人的思想,要批判繼承。總之,不離文本、古為今用、深入思考,為寫此題之法寶。
佳作示例
順其自然?方能兩全
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二中學?褚靜儀
庖丁解牛,其刀刃若新發(fā),游刃有余,其秘訣便是在解牛時順應自然?!疤煨杏谐?,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比耸亲匀坏囊徊糠?,不能離自然而存,唯有順其自然方能兩全其美。
順應自然,物我兩全。自然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順其自然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芒種耕播、秋分收割,古人順自然時令的變化規(guī)律而安居樂業(yè)。然世人眾眾,總有人以自我意志為中心,試圖改變自然規(guī)律以求私利,結(jié)果后患無窮。古有宋國農(nóng)夫,為求幼苗快速生成而拔之,最后苗枯而無谷;今有人類過度砍伐樹木、破壞臭氧層等導致土地沙化,沙塵暴、霧霾頻發(fā),危害社會。習總書記曾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蔽ㄓ许槕匀槐緛淼囊?guī)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xiàn)物我兩全。
順應本然,身心兩全。萬物有常,人亦有性。順其本來之本性,不為外物所困。陶淵明“性本愛丘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選擇躬耕田園;韓愈一生起起落落,但每次被召回朝廷后,仍為百姓上書,“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若陶淵明違性再為官,處官位卻心系田園,內(nèi)心必會痛苦不堪;若韓愈逆心而隱居,處山林但心牽朝廷,內(nèi)心必會煎熬不止。身心相違,命何能久矣?陶淵明順性隱居,處貧窮而不為物所困;韓愈順心進言,處貶謫而不為境所擾。性有其本然,行有其堅持,則外物于我有何用?唯順己之本然,泰然處之,身心兩全,才能達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境界。
然而,順其自然并非任其自然。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積極地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李冰父子運用自然疏導規(guī)律修造的都江堰,至今仍灌溉天府之國。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順應自然本性更不是不作為,而是竭盡人事而不待天命。當下有不少所謂的“佛系”人群,他們秉著順其自然的名號,把墮落當作淡泊名利,把懶惰當成等待機會,實是有違真正的本心。
造化無言,以道運行。動靜得時,進退由己,本性在心,隨然順本。庖丁解牛,順其自然,保全自身,此亦為人之養(yǎng)生、處世之理也!
點評 文章觀點明確,條分縷析。開頭從“庖丁解牛”入手,提出中心論點,并從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兩個方面來論證觀點。在論證過程中,舉例翔實,并能結(jié)合現(xiàn)實;又運用假設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論證較為充實。文章對“順其自然”進行了辯證分析,深化了論證思維,具有很強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