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給滿60 年黨齡的董惠蘭書記送上賀卡
學習陳家偉教授的英文筆記
高溫時節(jié),我們按照計劃走訪慰問了110 多位老黨員老同志,其中有28位離休干部、32 位90 歲以上高齡老人、4 位滿60 年黨齡的老黨員、34 位身患重疾或家庭相對困難的老同志老黨員,還有17 位長期入住養(yǎng)老院,或為孤寡老人,或子女在國外。這也是江蘇省人民醫(yī)院離退休黨總支、辦公室歷年來一貫堅持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十幾天走訪下來,我們感觸頗深。
95 歲高齡的離休干部徐珍住在養(yǎng)老院,子女均在國外。她解放戰(zhàn)爭時期作為國立中央大學醫(yī)學院(1953 年改為第五軍醫(yī)大學)學生,參加過地下黨外圍組織“新青社”。見到我們,她眼睛一亮,特別高興,盯著我們工作服上的L O G O認真地瞧著,反復地念叨:“省人民醫(yī)院……”
今年剛巧滿60 年黨齡的董惠蘭,當年是雷鋒戰(zhàn)友,退休前是院黨委副書記,滿頭白發(fā),瘦而有神。她在接受腫瘤手術(shù)后,又經(jīng)歷化療等治療,但一直堅持學習和鍛煉,也是醫(yī)院離退休電腦學習組的發(fā)起人。我們走訪時,她剛從小區(qū)鍛煉回來,說:“疫情期間居家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是最重要的,我們幾位興趣小組的老同志,就在手機上切磋交流、互相學習,期待著疫情過后再相逢。”
94 歲的張友棣,是醫(yī)院離退休越劇興趣小組第一任組長,仍堅持輔導一批批越劇愛好者。第一眼見到她,我們不禁暗自驚嘆,哪像是90 多歲,倒像是70 多歲的人呢。張友棣的鋼琴上擺放著她花旦、小丑、老生等扮相的舞臺照,還有厚厚一疊自己抄寫的曲譜,自家的小院也成了興趣小組老師聚會學習的小劇場,正如她所說,年輕時有個愛好,與志同道合的同事工作之余切磋技藝,舒緩了工作壓力,也感到身心愉悅。也許這就是長壽的秘訣。
李風洲是離休干部中年輕的“80”后,當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至今還住在上世紀70 年代醫(yī)院分配的老房子里。與他住在一起的兒子說,父親身體每況愈下,行走不便,思維早已不如當初,但仍堅持每天讀報??吹轿覀儠r,李風洲特別興奮,目光始終停留在我佩戴的黨員徽章上:“真亮!”臨走時,他堅持站起來,緊緊地握著我們的手不愿松開。
推開陳家偉教授的家門時,92 歲的他靠在窗邊的小書桌旁,正在認真閱讀一本足足有幾百頁的專業(yè)英文書,旁邊是寫得密密麻麻的英文筆記。他年輕時讀的是教會學校,這么多年一直堅持學習英文,看原版書籍,用英文查房,專業(yè)上始終走在國際前沿?!搬t(yī)院要走向國際舞臺,就必須重視英文學習,更要從頂層設計上加大對年輕人的培養(yǎng),我們的事業(yè)才能蓬勃發(fā)展。”陳教授睿智的眼光中充滿堅定。
夏開屏和蔣緣實都是醫(yī)院老職工,年已九十的老兩口疾病纏身、相互依靠。蔣緣實患有消化道疾病,本應到醫(yī)院檢查,因為疫情而一直拖著。夏開屏說:“我們倆都這么大年紀,各種病癥頻出,老蔣一旦上了手術(shù)臺,都不知道能不能再見上一面?!币慌缘氖Y緣實不多言語,一步一挪,他顫抖著雙手,從上衣口袋中取出150 元:“這是我的黨費,請代交給黨支部的同志?!?/p>
一路走訪過來,老同志們堅韌不屈的品格、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而進入“雙高期”的老同志也不在少數(shù),除了精神層面的關(guān)懷,他們更需要我們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建立更加完善的困難救助體系,安享溫暖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yī)生的墓志銘不僅僅適用于醫(yī)學生,同樣也是我們離退休工作者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