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道路建設中,經(jīng)常需要處理人工填土路基。結合某工程實例,對比分析了三種不同的填土路基處理方法的優(yōu)缺點,結果表明:深層攪拌法處理素填土的設計方案技術上可行,經(jīng)濟上合理,實施效果好,并對該方法的計算、設計、施工注意事項等進行了詳細論述,其經(jīng)驗可供類似項目借鑒。
【關鍵詞】人工填土;城市道路;地基處理;深層攪拌法
1、引言
近年來,由于城市開發(fā)過快,建設中管理不到位,渣土亂堆亂放,形成了大量的多范圍的人工填土路段。回填土具有壓縮性大、強度低和變形穩(wěn)定所需時間長等特性,在后期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一般不能直接作為天然路基使用,需經(jīng)過一定處理?;靥钔谅坊奶幚矸椒ǚN類較多,關鍵在于使處理后的路基滿足道路規(guī)范中強度和變形的要求。
2、工程概況
科園南路為某工業(yè)新城生活區(qū)的一條南北向次干路,道路長約1.2km,路基寬度為26m。其中K0+040-K0+400段路幅右側地塊正在進行開發(fā),且部分安置房已建,距離道路最近安置房約30m??茍@南路右側路邊30m范圍內進行過一次地塊整平(場地場平標高約為72m,與道路標高基本持平),造成道路右半幅路基范圍內形成3-10m素填土路基,右半幅路基范圍內為原地面,且形成洼地后受雨水浸泡形成了表層淤泥質軟土。該段路基整體形成半填半挖路基。各土層性質詳見表1、表2,根據(jù)地質勘察報告,該段填土路基未經(jīng)處理不得作為路基持力層。
3、方法探討
3.1換填墊層技術
換填墊層技術在應用過程之中,墊層的作用除了直接提高地基土承載能力之外,回填土形成的墊層材料還可以有效對上覆荷載的應力進行擴散,可以有效減少下臥土層的沉降量。同時,砂礫組成的墊層材料對于下臥軟弱土體的排水固結也有加快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地基土的承載能力。
對于本項目最直接可靠的處理方案是采用換填法。但由于施工期間為雨季,連續(xù)幾個月均有不同程度降雨,在這種情況下,若采用換填法,遇到如下缺點:
(1)將3-10m深的土方挖出運走,且會形成10m高素填土臨時邊坡,為防止垮塌根據(jù)地勘報告,邊坡坡率需1:2,開挖面將非常大,臨時邊坡侵入道路右幅地塊20m,對地塊建設造成影響較大。
(2)軟土外運及填料外借均受天氣影響大。工期較長。
(3)由于開挖面大,造價較高。
(4)根據(jù)《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規(guī)定:換填墊層適用于淺層軟弱地基及不均勻土層的處理。工程經(jīng)驗及實踐表明,換填墊層的厚度應根據(jù)置換軟弱土的深度以及下臥土層的承載力確定,厚度不宜小于0.5m,也不宜大于3m。
3.2重錘夯實技術
重錘夯實技術也叫做強夯法,是目前我國最為常見的市政道路軟弱地基處理方法之一,運用重錘夯實技術改善軟弱地基土的機理同其他方法有明顯的不同。重錘夯實技術可以有效減少軟弱地基土的壓縮性,同時解決含水量較高的問題,重錘夯實技術的適用范圍十分廣泛,同時也具有施工作業(yè)迅速、成本相對較少等特點,雖然強夯法施工方式簡單,但是對周邊環(huán)境有較大影響。
根據(jù)《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中規(guī)定:強夯法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將本項目右半幅高填土挖除部分填土,并就近推填至左半幅低洼路段,路幅整幅范圍內形成5-7m高素填土路基。之后采用強夯整體處理。該方案技術可行,且造價較低,施工周期較短。但已建安置房距離路邊最小距離僅30m,為防止強夯對房屋結構造成影響,不宜采用強夯處理。
3.3 深層攪拌法技術
深層攪拌法加固軟土技術,是利用水泥等作固化劑,通過特制的深層攪拌機械在路基中將軟土和水泥強制拌合,使軟土硬結成具有整體性、水穩(wěn)定性和足夠強度的水泥土。
深層攪拌法由于其特殊的工藝,其優(yōu)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深層攪拌法由于將固化劑和原地基軟土就地拌合混合,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
(2)可有效地減少總沉降量;
(3)土體加固后重度基本不變,對軟弱下臥層不致產生附加沉降;
(4)施工方便,施工受影響因素較少;
(5)與其他軟土處理技術相比,相對經(jīng)濟。
根據(jù)《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中規(guī)定:水泥土攪拌樁的施工工藝分為漿液攪拌法(簡稱濕法)和粉體攪拌法(簡稱干法)。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素填土、軟-可塑粘土、松散-中密粉細砂、稍密-中密粉土、松散-稍密中粗砂和砂礫、黃土等土層。不適用于含大孤石或障礙物較多且不易清除的雜填土,硬塑及堅硬的粘性土,密實的砂類土以及地下水滲流影響成樁質量的土層。當?shù)鼗恋奶烊缓啃∮?0%(黃土含水量小于25%)、大于70%時不應采用干法。
三種處理方案優(yōu)缺點見表4。
綜合比較幾種軟土處理的方案,發(fā)現(xiàn)采用深層攪拌樁有如下優(yōu)點:(1)可有效降低沉降;(2)對附近施工干擾少,周邊單位容易接受;(3)受雨水影響小,較易保證工期;(4)工期短,施工完成后可較快進行下一步的施工。與強夯類似,為減少后期左右半幅路基不均勻沉降,考慮先將右半幅高填土挖除部分填土,并就近推填至左半幅低洼路段,路幅整幅范圍內形成5-7m高素填土路基。之后采用水泥攪拌樁整體處理。因此選用了水泥攪拌樁。
4、水泥攪拌樁設計
(1)樁形式的確定:根據(jù)素填土的含水率最大值為30%,最小值為28.2%,平均值為29.1%,選用水泥漿作固化劑(濕法),水泥摻入比為15%。樁徑選取500mm,梅花型布置,樁距取1.1m。
樁的沉降的考慮:為減少后期左右半幅路基不均勻沉降,考慮先將右半幅高填(下轉188頁)(上接186頁)土挖除部分填土,并就近推填至左半幅低洼路段,路幅整幅范圍內形成5-7m高素填土路基。之后采用水泥攪拌樁整體處理。樁底應伸入路基持力層(粉質黏土④)不小于1m。粉質黏土④承載力好,引起的沉降量不大,水泥攪拌樁樁身的沉降量很小,因此總沉降量滿足道路的要求。
(2)單樁承載力:
由側摩阻力提供的承載力Rp1計算,
Rp1=3.1416×d×L×f
d樁徑,L樁長 f樁周土的平均摩擦力
計算得Rp1=188.5kpa
由樁身強度所提供的承載力Rp2計算
Rp2=η×qu×Ap
η--qu的折減系數(shù),η=0.3~0.5,本次取0.4
qu--與樁身水泥土配合比相同的室內水泥土試塊,在標準養(yǎng)護條件下90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KPa);根據(jù)室內水泥土實驗結果,水泥含量15%時90d齡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為1600KPa;
Ap--樁截面積(m2),本次Ap=0.196m2
計算得Rp2=125.4kpa
因此取單樁承載力取小值為125.4kpa。
(3)復合地基承載力:
Rsp=m×Rp/Ap+β(1-m)×Rs
Rsp-復合地基承載力(KPa);
Rs-樁間土地基承載力(KPa);
m-樁的置換率,為0.187;
β-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shù),樁端為軟土時可取0.5~1.0,樁端為硬土時可取0.1~0.4,本次取0.5;
計算可得復合地基承載力為157.9kpa大于150kpa(設計要求),符合要求。
(4)沉降驗算
容許工后沉降300mm,工后沉降基準期為180月,沉降修正系數(shù)采用1.2
地基的沉降量可按下式計算確定:
St=(ms-1+Ut)*Sc
式中:ms --沉降系數(shù);與地基條件、荷載強度、加荷速率等因素有關,本算例取1.2;
Sc --主固結沉降;
Ut --t時間的地基平均固結強度;天然地基采用太沙基一維固結理論解計算。豎向固結條件下,地基豎向平均固結度。
采用深層攪拌法處理前,地基沉降量為398mm,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采用深層攪拌法處理后,地基沉降量為205mm。滿足要求。
5、質量檢驗
(1)水泥攪拌樁質量檢驗必須由專門的檢測單位進行。
(2)單樁載荷試驗:用于單樁載荷試驗樁的數(shù)量不低于總樁數(shù)的1%,且每個施工作業(yè)點不少于3處,一般應按比例隨機抽取,且分布基本均勻,試驗得到的單樁承載力不得低于設計要求。
(3)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用于復合地基載荷試驗樁的數(shù)量不低于總樁數(shù)的1%,且每個施工作業(yè)點不少于3處,一般應按比例隨機抽取,且分布基本均勻,試驗得到的復合承載力不得低于設計要求。
結論:
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人工填土路基非常常見,本文以某實際城市道路人工填土路基為例,對比分析了三種不同的人工填土路基處理方案,結果表明:深層攪拌法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理論上完全可行,通過試樁可以確定實際處理效果,該方法既節(jié)省了填土外運的大量費用,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對周圍環(huán)境影響較小,具有較好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參考文獻:
[1]曹鵬.應用深層攪拌法處理素填土路基[J].山西建筑,2007(33)(21):136。
[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G-79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3]《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 城市道路-軟土地基處理》15MR301中國計劃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羅凱(1988.12-) ,男,漢族,湖南長沙,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道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