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落
美劇《六尺之下》里有一集,克萊爾和她的媽媽費雪夫人去姑媽家做客,卻連夜逃走了。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克萊爾和她的媽媽費雪夫人,是那種普通人里的感性天才,而姑媽和她的女兒卻恰恰相反,她們貌似完美、健康、熱情洋溢,卻是“平面人”,一舉一動恐怕都是按照《家庭成員健康相處指南》來進行的。她們在飯桌上互相贊美、互相表達愛意,說到激動處,雙手抱拳舉在胸前,幸福得簡直要昏死過去。同時,她們對克萊爾和她媽媽的人生有很多建議,并熱情地安排了第二天的活動——一大早去騎單車。半夜,費雪夫人闖進克萊爾的臥室,急急忙忙地將她喚醒:“快走,再不走,就要去騎單車了!”兩人連滾帶爬,披星戴月地逃離了這健康完美的一家人。
太刻意的健康、完美,往往缺乏真實感,更不會有質(zhì)感。就像我有一群朋友,組織了一個社團,經(jīng)常在周末舉辦活動,白天聚會,晚上觀影,今天爬山,明天打沙灘排球,這一次包餃子,下一次鵲橋會……每次活動,大家歡呼、擁抱、興高采烈、熱淚盈眶。我不免犯嘀咕,周末不要睡懶覺嗎?不要去親戚家轉(zhuǎn)轉(zhuǎn)嗎?不打麻將嗎?不去商場血拼嗎?最不濟,也可以在家里看看電視連續(xù)劇,怎么會有這么多時間來參加活動呢?當然,我們也知道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是早起早睡,打麻將不利于身心健康,去商場沖動地買回來的多半是沒用的東西,可是,人生的樂趣,不就在這些小小的偷懶、小小的任性里嗎?
所以,我好幾次興致勃勃地去參加他們的活動,卻最終在那種過分健康、正常、陽光明媚的氣氛里,在那些高呼著“愛”“夢想”的橋段前敗下陣來。聽說之后還有到場人員上臺表演和談感受的環(huán)節(jié),我和一同去的朋友因為被分在不同的小組,說不上話,不得不在角落里互發(fā)短信:“快走!再不走,就要‘騎單車了!”我們也知道這不禮貌,但還是低著頭從后門溜了出去。
凡事一旦“刻意”起來,就會立刻落入窠臼,“非要這樣”和“非不這樣”走的都是同一條路,遲早碰在一起,兩種方式所付出的代價也完全一致,就是喪失真實感受。我從來不反對健康明亮的生活,但若這種生活要以高度控制自己的身心感受、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為代價,那還不如不要。
所以我喜歡《六尺之下》里的費雪一家,喜歡到心有戚戚的地步,因為普通人所有的缺陷,克萊爾和她的媽媽費雪夫人都有,包括一點點頹廢、一點點懶惰,面對人生,有時候會迷茫,有時候會絕望,家庭成員之間偶然的交流不暢,她們都有。所有這些缺陷,我們也都有,但唯有這樣的人生,才有真實的質(zhì)感。那點質(zhì)感,是我們貪戀人生的全部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