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姣丹 吳海浦 張立火
這里車馬很慢,喧囂很遠。他們在孤島堅守,守的是責任,護的是揚帆起航。
加油站,人們見得最多的是遍布在市區(qū)及高速服務區(qū)、國道、省道、縣道旁的。但還有一種加油站,是建在海島上、專門給輪船加油的加油站。中國石化浙江寧波銅鈿礁供應站就是這樣一座加油站。
銅鈿礁供應站,位于浙江寧波石浦鎮(zhèn)漁港中路對面,離岸約500米的距離。實際上,這個供應站在附屬于銅錢礁的一個名叫“小山”的小島上,名字起的隨意,島也非常迷你,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米。
●洪小敏在這個島上加油站已經(jīng)堅守24年了。 攝影/張立火
1997年,中國石化浙江寧波公司在這里建成了銅鈿礁供應站,成為附近出海漁船的重要補給站。
現(xiàn)在供應站一共4名員工,兩男兩女,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站長黃偉說,年輕人他們也招過。但因為上下班要坐船,晚上又要值班,年輕人待不住,往往沒幾個月就辭職了。
銅鈿礁供應站1997年建站以來,有員工在這座小島上堅守了24年。他就是42歲的洪小敏。
“供應站,現(xiàn)在可比20年前方便多了!”洪小敏說。
如今,這里有了專門的輪渡船,沿銅錢礁渡口—小山—銅錢礁往返。坐輪渡船每人只要1元,實行無人售票,可投硬幣,也可刷支付寶或微信。船不大,最大載客量24人。
20余年前,這里的交通并沒有這么方便,船也沒有這么寬敞,沒有客艙,雨天只能打傘。
所以,從建站到現(xiàn)在,除了他們和隔壁船舶修理廠的員工——島上僅有的兩家單位,鮮有外人。船舶修理廠在“小山”島的右邊,主要修理各類漁船;左邊就是銅鈿礁供應站了。而修理廠每天下班后就沒人了。到了晚上,只有供應站還有人值班。
雖然晚上不營業(yè),但偶爾也會有船只過來加油,員工們值班的時候要警醒著。因為有人值班,漁民們到這里加油總是很放心,也更便利。漁民李師傅說:“20多年了,我都在這里給漁船加油。無論什么時候來,都能加到油。我們船老大都特別安心!”
回憶起供應站剛建成的時候,洪小敏說:“島上的水要靠運水船運來,便宜的時候6元一噸,貴的時候12元一噸?!?/p>
運來的水先打到水塔上,水塔最多容納60噸水。基本上半年打一次水,最短要兩三個月一次。一到夏天,需要清洗一次水塔,防止水變質(zhì)。洪小敏記得,有一次,他們發(fā)現(xiàn)水龍頭放出來的水不大干凈,結(jié)果繞到水塔里一看發(fā)現(xiàn)了一些綠植在里面。
冬天的海島,海風特別大,哪怕穿上厚厚的棉襖,也格外地冷。漁船加油的時候,一般要一二個小時。這時候,洪小敏他們要戴上連衣帽、手套?!肮静荒苡萌∨鳎灾荒芏嗪葻崴?、多走走?!焙樾∶粽f。
“有一次強臺風來襲,晚上值班的時候,海水把供應站的碼頭淹沒了?!焙樾∶糁钢_下幾米高的碼頭,心有余悸地說,“供油的浮橋劇烈地上下晃動,島上不停有泥土、石頭掉落。如果窗戶開條縫,整個窗戶就會被風刮走?!?/p>
每次臺風來臨前,供應站員工都要買好兩天的菜,還有方便面、零食等。臺風一來,島上的電就會被切斷,全靠供應站自備的發(fā)電房發(fā)電。所以,這段時間他們要每天關注天氣預報,以便及時給發(fā)電機加滿油。
發(fā)電房的發(fā)電機只能供24小時的電。沒油了需要加油,他們就三個人抱在一起,費了好大的勁才進入發(fā)電房。因為“一個人去肯定會被臺風刮走?!?/p>
臺風過后,島上的竹子就會變得光禿禿的,被臺風刮個精光。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春節(jié)比往年顯得更加冷清。只有洪小敏和站里的員工們,依然留守在海島一線。
2月中旬,供應站終于迎來了新年的第一艘漁船。
“呦,老洪啊,新年好啊!終于能夠出海捕魚了,沒想到又是你在?。 苯?jīng)常來這里加油的張師傅笑道。
“好久不見,新年好??!今年確實情況特殊,很多人只能在家休息。但是,我們不在,誰來給你們加油?。俊焙樾∶羰炀毜貙⒂推份斔凸苓f過去提醒道,“疫情還沒有過去,你們出門得小心一點?!?/p>
給漁船加油,是一件又耗體力又費時的事情。它對員工的考驗不是嫻熟的操作,而是時間的等待。加滿一艘船有時需要一個小時,尤其是冬天海風刺骨,連續(xù)加完幾艘船一個半天就過去了。
隨著疫情防控的形勢不斷向好,恢復出海捕魚作業(yè)的漁船也多了起來。但來這里加油的卻不多,洪小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沒多久,站長黃偉帶來了好消息,國際油價低位,公司“百日攻堅創(chuàng)效”行動制定了特惠政策,加大了優(yōu)惠力度,增加了油非互促的活動。
洪小敏就和站長一起,立馬聯(lián)系常來站里加油的船老大們?!艾F(xiàn)在油價低,是買油的好時機。漁民們很樂意,買的數(shù)量也多?!焙樾∶魳泛呛堑卣f,“疫情慢慢過去了,站里的生意也逐步恢復了。我們還會繼續(xù)守護在這里,就像這么多年我們在島上的生活?!?/p>
24年孤島堅守,他既守住了那一份寂寞,也學會了滿足,學會了感恩生活的饋贈,明白了肩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