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萍,楊 慧
(太原師范學(xué)院 數(shù)學(xué)系,山西 晉中 030619)
分數(shù)階導(dǎo)數(shù)是非局部算子,從而與整數(shù)階的導(dǎo)數(shù)相比,前者的全局相關(guān)性較好地解決了“具有局部性的整數(shù)階導(dǎo)數(shù)不能夠很好地描述出系統(tǒng)函數(shù)發(fā)展的歷史依賴過程”的問題,能用較少地參數(shù)就能描述出與實驗結(jié)果吻合很好的方程模型。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模型在描述復(fù)雜物理學(xué)問題時更有實際意義[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xué)者對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問題予以討論。文獻[2]給出了階數(shù)q(q∈(0,1))的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初值問題的相關(guān)不等式及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初值問題局部解的存在性定理。文獻[3]探討了階數(shù)q(q∈(0,1))的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初值問題的第一及第二比較定理。文獻[4]把文獻[3]中具有Caputo型導(dǎo)數(shù)的微分方程初值問題的比較定理推廣到階數(shù)為q(q∈(n-1,n])的情形。文獻[5]給出了Riemann-Liouville型導(dǎo)數(shù)的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初值問題的比較定理的一些推廣。在上述研究的基礎(chǔ)上,本文推廣了微分方程初值問題的上下解概念,運用探討微分方程問題的經(jīng)典方法得出了具有Caputo型導(dǎo)數(shù)階數(shù)q(q∈(2,3])的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初值問題的一類新的比較定理。
令x=(x1,x2,…,xn)T,y=(y1,y2,…,yn)T∈Rn.若對?i=1,2,…,n,xi≤yi,稱x≤y.更進一步,若x≤y,且至少存在某一指標i0,1≤i0≤n,使得xi0 定義1[6]對任意的t>0,函數(shù)x(t)的階數(shù)為q∈R+的積分定義為: 定義2[6-7]給定函數(shù)f∈[0,+∞)→R,稱 Dqf(t)= 為f的q階Caputo型導(dǎo)數(shù),符號[·]表示取整,Z+表示正整數(shù)。 引理1設(shè)q>0,則IqDqu(t)=u(t)- 引理2設(shè)v,w∈C(J,R),且: 若上述(1)和(2)不等式中至少有一個嚴格成立,且進一步假設(shè)f(t,x)對于固定的t,關(guān)于變量x不減,v(0) 由定義1,可得如下引理: 引理3對任意C∈R,DqC=0;當2 Dqtq=q(q-1)(q-2)Γ(q-2). 本文主要考慮如下的高階分數(shù)階微分方程初值問題: (1) 其中函數(shù)f∈C[J×R,R],J=[0,1],且Dq是q階的Caputo型分數(shù)階導(dǎo)數(shù),在此進一步假定函數(shù)f(t,x)對固定的t關(guān)于x不減,具有如下的分裂f(t,x)=F(t,x,x),F(xiàn)∈C[J×R2,R].于是初值問題(1)就轉(zhuǎn)化為如下的形式: (2) 下面主要探討初值問題(1)和(2)的比較定理。首先給出其上下解定義。 定義3設(shè)函數(shù)v,w∈C[J,R],F(xiàn)∈C[J×R2,R]且Dqv,Dqw都存在。 (1)若函數(shù)v,w滿足: (3) 則稱v,w為初值問題 (2)的自然下解和上解。 (2)若函數(shù)v,w滿足: (4) 則稱v,w為初值問題(2)的I型對偶下解和上解。 (3)若函數(shù)v,w滿足: (5) 則稱v,w為初值問題(2)的II型對偶下解和上解。 定理2若v,w∈C(J,R),且對任意的t∈J, 證明方式與文獻[2]中定理2.1的類似,故在此略去其證明。 定理3設(shè)v,w是初值問題(2)的自然下解和上解。假定對任意x1≥x2,y1≥y2,F(xiàn)滿足: F(t,x1,y1)-F(t,x2,y2)≤ L[(x1-x2)+(y1-y2)], (6) 證明 由v(t),w(t) 是初值問題(2)的自然下解和上解,有: v(t)≤v0+v1t+ w(τ))dτ,t∈J. 令wε(t)=w(t)+ε(1+2tq).對?ε>0,有: ?t∈J,wε(t)>w(t). (7) 故: w(τ))dτ+ε(1+2tq). (8) 由式(6)-(8)有: [F(τ,wε(τ),wε(τ))-2Lε(1+2τq)]dτ+ 因為: 因為q∈(2,3],所以Γ(q+1)<Γ(2q-1),q(2q-1)>6. 從而: 根據(jù)定理2,在t∈J上,v(t) 定理4設(shè)v,w是初值問題(2)的I型的對偶下解和上解.假定對任意x1≥x2,y1≥y2,F(xiàn)滿足 F(t,x1,y)-F(t,x2,y)≤x1-x2 (9) F(t,x,y1)-F(t,x,y2)≥-(y1-y2) (10) 證明 對?ε>0,令: (11) (12) 顯然,在J上wε(t)>w(t),vε(t) vε(0)=v(0)-ε2 Dqv(t)-εq≤F(t,v,w)-εq≤ F(t,v,wε)+[wε(t)-w(t)]-εq≤ F(t,vε,wε)+[v(t)-vε(t)]+ [wε(t)-w(t)]-εq= Dqw(t)+εq≥F(t,w,v)+εq≥ F(t,wε,v)-[wε(t)-w(t)]+εq≥ F(t,wε,vε)-[vε(t)-v(t)]- [wε(t)-w(t)]+εq>F(t,wε,vε) 因此,在J上對vε(t),wε(t)應(yīng)用定理2,令ε→0+,可以得到v(t)≤w(t)在J上成立。證明完畢。 定理5設(shè)v,w是初值問題(2)的II型的對偶下解和上解。假定對任意x1≥x2,y1≥y2,F(xiàn)滿足: F(t,x,y1)-F(t,x,y2)≤y1-y2 (13) F(t,x1,y)-F(t,x2,y)≥-(x1-x2) (14) 證明 對?ε>0,令: (15) (16) 則運用與定理4相似的證明方式,可得出定理5的結(jié)論成立。 注:定理3、定理4和定理5推廣了文獻[5]中的定理2.2.2 主要結(jié)果及其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