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建
摘 要:在李清照的詞中,我們能夠找到很多很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寄托。她有著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前期由于家境良好,有著大家閨秀的天真爛漫,即使婚姻為父母包辦,但是和丈夫趙明誠情投意合,婚后的生活即便與丈夫分離,也是表現(xiàn)出小女生的纏綿思念。而在后期,在國家危難四處逃亡的顛沛流離中,丈夫去世,獨留她一人流亡。但是,這些困難并沒有打倒李清照,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關(guān)鍵詞:李清照;書香才女;門當戶對;顛沛流離
一、書香才女之獨特情思
在中國古代,女子就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那樣一個女性備受壓制的年代,李清照卻有著一個天真活潑的童年,她更是具有才華橫溢的文學修養(yǎng)。少女時代的與眾不同與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父親李格非是一個飽讀詩書、精通儒家經(jīng)典的進士,并且為人剛正不阿,母親王氏也出身于書香世家。父母除了對李清照言傳身教之外,也給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遠比當時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寬松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這樣的生活,在李清照的眼里是充滿了色彩的,她沒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被禁錮在家中,從小就才華橫溢的她更喜歡走向自然。她在欣賞大自然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悠閑、高雅的情調(diào)。在《如夢令》這首詞中有著鮮明的表現(xiàn):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人好似掌管百花的仙子,盡管沒有親眼見到海棠,卻也知是“綠肥紅瘦”。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代表作品。李清照對外界事物有極強的感知力,可以敏銳的感覺到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巧妙運用自然之景表達出對春光逝去的不舍,蘊含著少女淡淡的哀愁,表現(xiàn)了詞人那種極其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diào)。
二、門當戶對之喜憂參半
出身于書香家庭的李清照,天真聰慧,同時,又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識。在中國,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李清照出身于這樣一個開明的家庭,同時又是一個才女,即便沒有父母之命,得是怎樣一個男子,才能配得上李清照這樣一個才女。
此時,正是情竇初開的李清照遇見了趙明誠。讓這樣一個才女愛上的趙明誠,顯然不是一般人物,他出生在一個高官之家,身上卻沒有一點紈绔子弟的不良習氣。二人婚后生活可謂情投意合。剛結(jié)婚時,一天清晨在賣花人清脆悠揚的叫賣聲里,她買了一枝嬌艷欲滴的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減字木蘭花》)。
從小就活潑好動的李清照結(jié)婚后仍然是一個爛漫又貪玩的少女。這首詞活脫脫地道出了一個嬌美無比的新娘子,描繪出了李清照和趙明誠兩情相悅的幸福生活。
但是,即使生活溫馨幸福,在朝廷朋黨之爭中,夫妻二人的父親都先后在政治斗爭中受到了迫害。無奈之下,趙明誠帶著李清照回到青州。在青州十年的生活中,夫妻二人彼此相知、相愛、相敬??梢哉f,青州生活的這十年,是李清照夫婦生活最安逸也是最愉快的十年。
以青州十年為分界線,夫妻二人的感情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朝廷的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改變,當年迫害趙明誠父親的蔡京被驅(qū)逐出政治舞臺,趙明誠又重返政治舞臺。隨著趙明誠重返仕途,夫妻二人開始異地分居,這時,李清照的詩詞中開始出現(xiàn)了和以往不同的基調(diào)——“愁”
其中最能集中體現(xiàn)的是這首《鳳凰臺上憶吹簫》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雹?/p>
三、國難當頭之顛沛流離
公元1127年金國長驅(qū)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父子被俘,押往金國為奴,北宋滅亡。康王趙構(gòu)繼位,南宋建立。而在此時,禍不單行,趙明誠的母親在江寧去世,按照世俗,趙明誠應該回家守孝三年,此時正值戰(zhàn)爭時期,二人決定一起南遷。而此次南遷,徹底的改變了李清照的命運。
南遷之后,趙明誠在江寧城的起兵叛亂中拋妻棄子,作為一個思想開明頗有政治見識的女詞人,李清照對趙明誠這種行為體現(xiàn)出了極大的蔑視。李清照曾在《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用她金剛怒目的不平之鳴,展示了一代女詞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見識。可是就在她對政治強烈的抨擊中,卻出現(xiàn)了自己的丈夫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典型,這讓李清照大為失望。
更為晴天霹靂的是,當年七月底,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和趙明誠這一對志同道合的金童玉女二十八年的婚姻生活就此畫上了句號。
國運維艱,愁壓心頭,在國難中喪夫流亡,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在經(jīng)歷丈夫去世和文物損失之后,孤苦伶仃。她以滿腔愁緒吟出《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jīng)》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
結(jié)語
從書香才女到門當戶對的甜蜜夫妻,再到國破家亡顛沛流離,李清照的一生極盡顛簸。但是,她是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奇女子,為堅持原則,為維護自由、尊嚴和理想而奮力抗爭,體現(xiàn)出獨立的人格意識和人格力量。李清照敢作敢為,敢于改嫁、更敢于離婚的自強自愛的女性主體精神令人深深嘆服。
參考文獻
[1]李清照.漱玉詞.[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2]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廖頌舉.《儒林外史》稱謂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4]郭萍倩.論李清照的女性主體意識及其悲劇性命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5(7)
[5]方 波.從“閨思閑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詞風變化之研究[J] 綏化學院學報2009(6)
[6]胡秀春.巾幗不讓須眉:詞壇才女李清照[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增刊
[7]莊宗榮 淺論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風格[J] 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6)
[8]李 星.穿越千年的追尋——解讀李清照的理想追求和現(xiàn)實陷落[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注釋:
[1]方 波.從“閨思閑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詞風變化之研究[J] 綏化學院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