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佳
摘 要:隨著中韓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的增加,對法律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法律服務專業(yè)化,規(guī)?;囊笤絹碓礁摺1疚闹饕獙χ许n兩國法律翻譯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其次是針對目前所處的現狀,在進行韓中翻譯時,應該采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要求。
關鍵詞:法律法規(guī);韓中翻譯;翻譯策略;研究現狀
眾所周知,中韓兩國一衣帶水,同屬于東亞文化圈,文化淵源深厚。在近代社會之前,中國法律對東亞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在韓國,效仿中國法律制定法律已成慣例。1而到了近代社會以后,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中韓兩國的法律法規(guī)也逐漸有所差異。隨著經濟貿易合作日趨頻繁,涉及法律交流增多。與此同時,每個國家的法律體系要想更加完善,都要“取其精華”,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法律?;诖耍覀儜潇o、客觀分析目前韓中法律翻譯現狀,并探討翻譯原則和要求。
一、中韓兩國法律翻譯研究的現狀
當下,法律語言研究逐漸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包括語言人類學、語篇分析學、符號學、文學理論、修辭學、翻譯學、社會語言學以及法律哲學(Mertz,Rajah 2014:170-171)。2目前中國法律翻譯研究主要呈現出數量多,研究范疇廣兩大特點。2020年“兩會”的召開,我國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這也能夠體現出我國人民對法律的重視。另一方面,法律從業(yè)人員的增多,對法律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
筆者以“法律翻譯”為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檢索,得知知網收錄了相關論文1013篇(檢索日期2020年7月4日)。筆者在同一天用韓語的“法律翻譯”為關鍵詞,在韓國論文網站“kiss”上進行檢索,相關論文僅為24篇。和中國相比較,韓國的法律翻譯研究數量較少。
二、法律法規(guī)翻譯原則
法律文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體裁,單詞和文章都與一般文章不同,文章結構復雜,內容難懂,多涉及專業(yè)術語。法律文書,特別是商業(yè)律師事務所起草的各項合同和協(xié)議,涉及范圍廣泛、復雜,有法律、經濟、商業(yè)、貿易、金融、商品檢驗、環(huán)境保護、知識產權等各個方面。“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面對當下中韓翻譯的現狀,制定出合理的翻譯原則和翻譯要求是有必要的。筆者根據法律翻譯實踐,總結出四點翻譯原則,分別是準確性、統(tǒng)一性、客觀性、精煉性。
(一)準確性。不僅是法律文本,翻譯任何文本時,準確性是第一要務。因為翻譯的根本目的是再現原文本的意義,這也是翻譯者的首要任務。法律是全民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也是執(zhí)法人員的依據??紤]到法律文本涉及法律效力問題,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反復、仔細推敲文本含義,確保準確、無歧義。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微妙的差異可能造成對意義的誤解,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二)同一性。在法律翻譯過程中,為了保持語言環(huán)境的一致性,避免誤解,翻譯某些概念時必須選擇同一個詞。這與文學翻譯恰恰相反,為了體現文學美的特點,文學翻譯通過豐富的詞匯表達文學美,在法律翻譯找中這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因此,在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以后,需要確定一個詞的譯文,如果在后面的文章中反復出現同一個詞,那么所有的譯文都應該與上述譯文相同,不得改動或使用類似詞語。
(三)客觀性。法律代表國家意志,是權力的象征,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因此在翻譯法律時,應該是客觀的,不允許摻雜個人意志和感情,不允許發(fā)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它不是“感情的抒發(fā)地”,也不是“言論自由的論壇”。其次,在翻譯他國法律時,也應該始終堅持客觀原則,不應出現有意偏袒某一方的行為,力求做到公平。
(四)精煉性。法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權威性,一字一句都是言簡意賅、凝練有力。因此,法律翻譯最忌諱的是像文學翻譯那樣變化多端的修辭,比如夸張、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技巧,在語氣上也不是委婉的,而是客觀地直接表達。
三、法律法規(guī)翻譯要求
為有效達到預期目的,法律翻譯具有不同的要求和梯度。要根據要求和效果準備翻譯材料,合理地投入時間和精力。法律翻譯的譯員一般都是法律行業(yè)的從事人員或者學習過法律的專業(yè)人士,即便不是業(yè)內工作人員,也必須對法律法典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才能靈活運用,做到恰如其分地翻譯。針對上述四點翻譯原則,筆者總結出三點翻譯要求,分別是熟練掌握專業(yè)術語、理解核心法理保證邏輯通順、掌握固定的表達格式。
掌握專業(yè)術語。法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自然有其專業(yè)術語。一名合格的法律翻譯員,需要非常熟練地掌握法言法語,并了解相關行業(yè)的內容知識,不能說大白話。法律翻譯專業(yè)性較強,要搞好法律翻譯,必須經常查閱韓中翻譯辭典等資料,切不可粗心大意,或“望文生義”。
(二)理解核心法理,保證邏輯通順。法律制定之初,都是以一定的法理為依據制定的,法理是法律的核心思想。在翻譯過程中,翻譯的法律條款也應該圍繞原來的法理進行翻譯,體現法律精神。如果翻譯后的譯文脫離了這個精神,那么全篇的邏輯就會產生沖突,導致其喪失法律效力。這是法律翻譯中最嚴重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要始終圍繞法理進行翻譯,使整個法律條文的邏輯流暢、嚴謹。
(三)掌握固定的表達格式。任何國家的法律作為一國之規(guī),都有其嚴謹性。每種法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套路”。比如我們在翻譯韓國的法律時,韓語中的長句是其主要表達方式,此時我們應該對長句進行分析,包括處理修飾成分處理、調整語序等。上述格式確定好之后,在今后的翻譯中按照其相同的格式翻譯即可。
四、結語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縱深發(fā)展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推進,中韓兩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涉外法律交流也日漸增多,法律翻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法律翻譯研究是當下的學術領域的一個新課題。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中韓兩國法律翻譯研究的現狀,并對此總結了當下的法律翻譯的原則和要求。當然,法律翻譯問題遠不止此,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張晴晴.中韓法律翻譯研究現狀考察[J].卷宗,2016.06
[2]徐珺、王清然.基于語料庫的法律翻譯研究現狀分析:問題與對策[J].外語學刊,2017.01
[3]程汝康,熊德米.法律語言翻譯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88
[4]李德鳳,胡牧.法律翻譯研究:現狀與前瞻[J].中國科技翻譯,2006,19(3):47-51.
[5]董曉波.法律文本翻譯[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