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又到秋天,不由得想起一些類似“秋風蕭瑟愁殺人”詩詞名句。秋天難道都是為文人騷客吟出“愁”而存在的?
當然不是!中唐著名詩人劉禹錫就一反常態(tài),以最大熱情謳歌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姷拈_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誰會想到,劉禹錫的這首《秋詞》及大量詩作、說論文和辭賦均創(chuàng)作于仕途受挫、人生處于低谷的貶謫時期。緣何仕途受挫、處人生低谷時的劉禹錫總能表現(xiàn)出一種傲視憂患的氣概、超越苦難的情懷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因為他心中沒有絲毫“蕭瑟”之氣。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順宗的即位,給了時年33歲的劉禹錫一次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
但因受“八司馬事件”牽連,從805年到826年的23年間,劉禹錫一直流放于偏僻的朗州、連州、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和州(今安徽和縣)等地,爾后又赴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
換成其他人,早就頹了。但劉禹錫從不絕望,始終保持一個斗士的靈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都是他對歷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表現(xiàn)出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
劉禹錫的詩格調(diào)激越,總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稱他“詩豪”恰如其分。其實,不僅詩歌不“悲”秋,作為中唐著名的辭賦家,也無論年齡段幾何,劉禹錫的說論文、辭賦等語氣都是相同的,都像一個從不言輸?shù)膴^進者在吶喊和奮斗。
會昌元年(841年)秋,享受禮部尚書待遇的劉禹錫為“寄孤憤”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秋聲賦》,盡管其中融人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后帶來的人生體驗,卻能從悲涼中振起,慷慨壯秋:“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于秋聲!”你能感受到這是一位70歲的老人傳遞出來的聲音嗎?
(據(jù)“貴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