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秀
摘 要:《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做教學的引導者、點撥者,使學生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自主學習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學習習慣。學生沒有學習的能力,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嘗試學習只能是一句空話,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目標很難實現(xiàn)?!耙龑蚤喿x”教學重教師“引領”,重學生嘗試練習,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能力,增長技能。教學中實現(xiàn)“引導性閱讀”教學能有效使學生從教材的學習中獲取多種知識與方法,培養(yǎng)自主嘗試的能力。
關鍵詞:引導性閱讀;引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64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做教學的引導者、點撥者,使學生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自主學習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學習習慣。學生沒有學習的能力,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嘗試學習只能是一句空話,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目標很難實現(xiàn)。而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如何把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自然到社會,從小到大終身進行研究性學習。強調(diào)學生終身學習,終身受益。促使我們要轉(zhuǎn)變認識角度,轉(zhuǎn)變觀念,轉(zhuǎn)變教法,轉(zhuǎn)變對教材的使用?!耙龑蚤喿x”教學重教師“引領”,重學生嘗試練習,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能力,增長技能。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jù),教師要充分把握新課標的要求,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用好教材,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在教材的學習中獲取知識和方法,利用教材擴大學習的范圍,轉(zhuǎn)變教材的使用方式,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為此,就教學中實現(xiàn)“引導性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嘗試的能力,從中獲取多種知識與方法,談點看法與同仁們共勉。
一、重視課前準備,重責任心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富蘭克林說:“沒有準備的人就是在準備失敗?!闭n前準備是一種責任心的培養(yǎng),是一種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不可輕視。不能讓小學生漫無目的地坐在教室里等待教師的講課。課前準備,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對低年級學生要常要求他們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做好課前活動,做好接受信息的心理準備。有準備才會有收獲?!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泵抗?jié)課之前,要常常要求學生講講自己對所學內(nèi)容的了解和相關的知識或者看法,以培養(yǎng)他們課前做準備的習慣和責任心。聯(lián)系生活知識,即便是三言兩語,也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必面面俱到,小題大做。如果學生養(yǎng)成坐等教師上課的習慣,只做聽眾,聽了教師的講解效果也不會好的。例如:學習《找春天》前,要求學生講一講春天的特點,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冰雪融化了,大地解凍了,桃花、梨花、杏花都開了。學生換上了春裝,到野外去還會看到什么?這時的學生一定會有不少話要講,有的講得對,有的講得可能會錯,教師及時糾正,糾正的過程是個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可能就是課文內(nèi)容呈現(xiàn)的過程,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如果沒有準備,學生的責任心、學習習慣就得不培養(yǎng)。沒有責任心,就談不上有什么收獲。
二、要讓學生有閱讀的興趣,積極學習的欲望
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從點滴的細節(jié)做起。學生拿到了課本,看到了課文題目,要讓他們養(yǎng)成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不急于講解,讓學生自己動動腦筋,想一想,說一說看到題目后的看法、想法。如果學生沒有要急于讀課文的念頭,教師要做及時的引導。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或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經(jīng)常性的訓練,使學生形成一種動腦思考問題的習慣,以便訓練學生的能力,學生有了能力,就會自己去解決問題。例如,教學小學低年級的課文《找春天》,春天來了,是很正常的事,為什么要“找”?怎樣“找”?到哪里去“找”?學生如果不會這樣思考,教師要問:看到課題,你有什么想法等。
與此同時,在學生看到課文題目的那一刻起,要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qū)嶒炆系募寄芏?,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睂W生在提出問題之前,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想象,而這種想象可能就是課文的內(nèi)容或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如果學生對其中一個方面有疑問,便會很快提出問題,促使自己急于去讀課文,在課文的朗讀中尋找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這種方法便是一種激勵學生閱讀興趣,積極學習的方法,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要善于動腦,結(jié)合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把學生閱讀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學習,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尋找疑難、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
1.學會在閱讀中“圈、點、勾、畫”,尋找疑難問題。學生有了閱讀的欲望必然會急于進入閱讀狀態(tài),而閱讀的過程中也必然會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新詞,難以理解的句子和問題。要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進行“圈、點、勾、畫”的習慣。找出了閱讀中的問題,為下一步的活動做準備,而不要讓學生讀無目標,過而無獲。
2.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有困難想辦法自己解決的習慣。學生有了困難,能主動查閱工具書,求助他人,請教老師等是一種能力。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互動的學習方式。閱讀中遇到了問題,這個時候便是學生實踐活動之機,是培養(yǎng)習慣和訓練能力的時候,即便問題得不到解決,越是難度大的問題,越能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絕不能取而代之,要用啟發(fā)、引導的辦法,教師要把自己看作學習的一員,用自己學習的好方法,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能力往往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如果學生形成了這樣一個自能讀書,自能尋找問題,自能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學質(zhì)量便可以提高。
四、要讓學生積極地在課堂中“習例”獲取知識和方法,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教學要圍繞一個“讀”字,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要著眼于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lián)系處,學生的意外處,情感的發(fā)展處以及內(nèi)容的矛盾處。要讓學生積極地在課堂中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和方法,得到能力的培養(yǎng)。
通過“習教材之例”獲取“方法”,運用“方法”,實現(xiàn)自主學習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比如,練習尋找中心句,學習文章“總—分—總”的結(jié)構,學習用動作、語言、外貌等來描寫人物的方法。每在教材學習一點要想辦法讓學生多做幾篇,比如,用投影儀在電子白板上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嘗試訓練。做到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有付出就會有收獲,有努力就會有成果,對于小學生切不可“蜻蜓點水”,敷衍了事。
學生有了學習的方法,加上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一定會有學生從中作出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之后,要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所知所獲,切不可“抓住芝麻丟掉西瓜”,事倍功半而教學效果不佳。作為小學教師必須要做教學的有心人,要讓自己的學生在每節(jié)課中有活動的內(nèi)容和時間,獲取方法,訓練能力,收獲成功。
五、要讓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拓寬視野,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是讀懂課文,學生把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完就萬事大吉。而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的是如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自然到社會,從小到大終身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余意未盡,對學習的內(nèi)容在課后還想繼續(xù)去學習。有信心有興趣向相關的課外閱讀方面努力,在課外讀什么,怎么讀,便是課堂教學的最大收獲。
比如,學生在課堂中學習了《草船借箭》,了解了諸葛亮的部分故事,同學們都知道諸葛亮足智多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神奇故事吸引小學生在課外繼續(xù)去閱讀,教師作適當引導或列個書單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后有目標有方向地去讀,將課堂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六、要讓學生在“引導性閱讀”中有交流、分享知識與方法的機會
“眾人拾柴火焰高?!奔w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同的學生在自由的時空里經(jīng)過自主學習,對同一學習內(nèi)容和不同學習內(nèi)容總會有不同的體驗、收獲。不論是知識、方法,還是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認識、感想都應該進行相互的交流、分享,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彌補不足,增長見識。取長補短。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獲,在交流、溝通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過學習教材內(nèi)容,教師為學生提供的經(jīng)過重組、加工、改造的學習材料和課外閱讀資料,總會有一部分優(yōu)秀、出色的學生在自主嘗試學習中獲取一般學生沒有獲取和無法獲取的東西,也可能有一些學生會產(chǎn)生一些奇思妙想,當然也可能會有不正確的認識和想法,如果教師不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分享,會失去應有的作用。同時利用交流、分享的機會也會鼓勵那些不積極不主動學習的學生投入學習,促使他們努力學習,分享學習的快樂。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里不僅要讓學生“做”,更要讓學生“想”和“說”。通過“想”和“說”來彌補“做”的不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缺少了教師的組織、引領,學生的學習就會顯得勢單力薄。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交流、分享,也要重視學生課外學習的收獲及交流與分享,做教學的有心人,讓學生獲取快捷、全面的發(fā)展。
總之,教學是一個充滿知識的“萬花筒”,也是一門開放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的方法,產(chǎn)生自主閱讀的欲望、興趣。做到有能力、有興趣自主閱讀,便是成功的教學,也是我們教改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重視。
參考文獻:
[1]張淑珍.解析“先學后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20(2).
[2]逄海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現(xiàn)代交際,2016(21).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