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淼,高冬梅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中藥鑒定技術是高職中藥相關專業(yè)應用性極強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包括中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和理化鑒別等方面的內容,一般以性狀鑒別為主。要求學生能夠識別常用中藥,辨別藥材真?zhèn)?,解決實際鑒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日常教學中由于線下課時有限,常用300余種中藥不可能一一講解,一般選取有代表性藥材重點講解。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教學逐漸展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為課程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相融合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終端、云計算等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構建的線上網(wǎng)絡教學平臺。利用平臺推送相關資源,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教師線下課堂針對性講解,升華教學內容,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1]。但混合式教學不是簡單的線上線下疊加,而是線上資源與線下活動有機整合,應該在充足的整合數(shù)字資源及智能平臺、合理的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保障的基礎上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2]。本文根據(jù)近幾年中藥鑒定技術這門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中的實踐體會,對線上線下課程中課程建設、設計、考核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目前學校仍然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是線下教學的輔助和補充,故而在課程內容方面,不能完全照搬線下教學所有內容。若所有知識內容都是在線下學到的,學生主動線上學習意愿會大幅度下降。線上課程內容應該有其自身的特點,盡量具備可讀性、可看性、有趣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中藥鑒定這門課程的內容除了按照線下課中的章節(jié)劃分,還包括了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制作的內容,而專題內容是整本教材相關內容的歸納總結。比如在中藥中有很多藥材前面都會分南、北,如南沙參、北沙參;南五味子、北五味子;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等,這些藥材分布在不同的章節(jié)進行教學,但專題教學是將中藥中所有類似的情況放在一起進行總結梳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應學內容。除此之外,為了增強內容的有趣性和可讀性,設置拓展內容,主要介紹藥材的歷史、名字的由來、相關小故事、身邊中藥材等,加深學生對藥材的興趣和理解。
在中藥鑒定技術課程中往往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較多,不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故而將原本的章節(jié)內容拆分成小的知識點,方便學生能夠快速查找和學習。例如在中藥鑒定技術各論中“根及根莖類藥材”這一章內容的制作,將每個藥材作為獨立的知識點,可上傳本知識點的PPT和電子教材等資料,這樣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能找到自己在線下課程中有問題的部分,用較短的時間對該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
中藥鑒定技術是實踐性極強的一門課程,若線上測試僅僅局限在傳統(tǒng)題目上,對于實踐能力提高并無幫助。我們對線上測試題目進行改動,以識別中藥為最終目的,設置成有意思的游戲題目。例如游戲題目“猜猜我是誰”給出兩種模式:一是根據(jù)中藥圖片選擇中藥名稱,二是根據(jù)對中藥的描述選擇對應的圖片;另一種題目“順藤摸瓜”為線索尋找題,根據(jù)圖片找出鑒別該藥材的關鍵點。
以“川貝母”這一知識點作為示例,說明如何開展混合教學,見表1。
線上教學主要為線下實踐做好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操作技能。以中藥鑒定技術課程中“大黃顯微鑒別”為例,見表2。
表1 “川貝母”線上線下教學設計
表2 “大黃顯微鑒別”線上線下實踐教學設計
中藥鑒定技術這門課程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要求極高,故而課程考核方式由傳統(tǒng)筆試改為實踐考核為主、線上線下為輔的形式,更加注重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評估,而不是單單一次期末考試。實踐應用能力考試占總成績的60%,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定數(shù)目的藥材識別,并且正確率達到95%,方可合格;線上學習占20%,包括資料學習、在線測試、小組任務、實訓報告等;線下考核占20%,注重學生課堂參與度,包括課堂協(xié)作、討論、答題等。
根據(jù)這幾年課程結束后的問卷調查,為了評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效果,對本校參與課程的學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很有興趣,大多數(shù)學生能自覺完成課前任務、參與線上線下互動,尤其對游戲性題目十分認可。很多學生認為線上課程能夠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線上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課程資源,不僅能夠完成由于課時所限未講到藥材的學習,還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以多元化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實現(xiàn)與崗位的對接。
中藥鑒定技術作為中藥相關產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實踐型課程,構建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中課時的不足,從知識、技能、應用等多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專業(yè)能力,提升了教學效果和質量,滿足了企業(y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