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唐正明
在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基礎知識雖然掌握得非常扎實,卻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來。究其原因:讀寫各自孤立,不能緊密結合?,F(xiàn)在就以某些典型文章的處理為例,說說我是怎樣嘗試讀寫結合的。
一、從遣詞造句處學寫
語文教材中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币虼宋以谡Z文教學中抓住那些描寫細致、精彩的語句,引導學生反復推敲,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別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
例如《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作者描寫“我”解下國旗的一句中“我猶豫了一下,把國旗慢慢解下來……”。“猶豫”“慢慢”兩詞的準確運用,需要結合原文,層層深入分析,再跳出原文拓展運用達到煉詞、韻句效果。我在教學文章時隨文點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真切地感受到用詞的準確對于文章起很重要的渲染作用。然后引導學生將自己犯了錯誤后的后悔心情描寫下來。 有的同學在寫自己因為沒有認真復習而考差了,看著試卷上的分數,臉一下子紅了,在凳子上如坐針氈,恨不得地上有一個洞,自己好鉆進去,自己握緊了拳頭,自言自語:“下次一定要復習好功課?!蓖瑢W們的習作真實生動,試想,這樣的學寫肯定比孤立的說教效果顯著。
二、從典型構段處仿寫
構段作為第二學段中核心點。在語文教學中,從教材中精選一些在寫作方法上具有典型構段方式的段落,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弄清每段有幾句話,每句講什么,再看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構段的方式,進而把這種構段方式擴展和遷移到學生的習作中。適當時機構建讀寫結合支架,為閱讀教學難點牽線搭橋,搭石鋪路。
例如《玩具柜前的孩子》一文,全文以“小男孩為什么不買玩具”展開。順推前文,找到不買的原因,孩子的喜歡等,緊接著引導學生總結寫作特點,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從時間順序上拓展,“孩子又一次來到柜臺前”或“小男孩離開之后”進行跟進延伸。學生的選材多種多樣,語言優(yōu)美流暢,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三、從謀篇布局處練寫
小學語文課文的題材、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每一類型課文、每一篇課文作者都精心的選材、組材,按照一定的順序,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去謀篇布局,是學生閱讀和習作的最好范文。例如《魚游到了紙上》一文,讓學生仿照這課的記述順序寫回憶的一件事,仿寫后的作文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語言優(yōu)美通順。教《威尼斯的小艇》時,我就適時點撥,并引導學生體會課本在選材上的特點,懂得作文要圍繞中心,精心選材。一位同學他這樣寫:
別人在過高空獨木橋時,我的心像有十五個吊籃打水—— 七上八下,我恐高呀!輪到我自己時,我的心像有一百只兔子在跳,我不敢看地面,耳朵里聽不見任何聲音,嘴里小聲念著:“別怕?!甭?,我到達對面了,我成功了,原來只要戰(zhàn)勝自己,就能戰(zhàn)勝恐懼!
四、從文章結尾處創(chuàng)寫
好的文章常常在讀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在結尾處似乎話還未完,還應該有下句,但作者到此卻戛然而止,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對教材留白處補白,起到圓潤全文,組成球形課文的目的。在教學中,我把文章的結尾處作為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練習寫作的切入點,讓學生續(xù)編沒有說完的話或故事。例如《窮人》一文的結尾處,當漁夫聽到妻子訴說鄰居西蒙死的故事后,決定再苦再難也要收養(yǎng)鄰居的兩個孩子。漁夫的決定出乎桑娜的預料,而桑娜“一動不動地坐著”,這個行動也出乎漁夫的意料,隨后桑娜拉“開了帳子”,故事就戛然而止,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此我設計了讓學生試編《窮人》的故事。學生的推想習作,想象力豐富,大膽求異但又合情合理,始終圍繞著漁夫和妻子具有勤勞、堅強、樂于助人的品格去續(xù)寫,并由此激發(fā)了對文中主人公的敬意,從而深入理解了文章主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除了讓學生掌握一般的語文知識外,更應重視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表達思想內容的方法,適時、適量、適度地設計一些讀寫結合支架。讓學生讀一文得一法,練一項能力。這樣長期練習,定會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