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淞文
摘 要:南岳衡山,是中國著名的山岳型旅游名勝,同時也是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擁有眾多蜚聲海內外的佛教寺廟。隨著旅游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寺廟作為人文景觀成為旅游資源,其商業(yè)化飽受爭議。一方面,寺院本身的院落組織、景觀結構變成了人文景觀的實際物質承擔者;但另一方面,旅游經濟的發(fā)展和旅游人數的逐年上升與寺院清靜禪定的精神世界追求形成了矛盾。文章以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qū)內的佛教寺廟布局為討論對象,探尋寺廟景觀空間布局和游線組織設計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旅游;南岳衡山;寺廟園林;游線組織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旅游轉型升級下的南岳衡山寺觀園林景觀空間研究”(2016D073)成果。
一、寺廟景觀與游線之間的關系
(一)合理的游線組織能提高游覽效率
游線也稱為游覽線路,是園林景觀展示其空間組織結構和邏輯結構的游覽導線,同時也是塑造園林景觀美感和視覺形象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游線組織不僅能夠使游人對參觀對象有全面清晰的空間認知,還可以根據游人參觀習慣、人流運動方向等組織停留地點和參觀路線,做到節(jié)點的合理穿插,提高游覽效率。
(二)合理的游線組織能豐富景觀體驗
景觀體驗包括視覺感受和心理認知兩個方面,合理有序的游線組織是保證獲得良好視覺感受和心理認知的前提。視覺游線是將一系列視覺景觀元素以動線的方式串聯,從而產生連續(xù)的視覺印象。在南岳寺廟空間的景觀游線組織中,寺院的形態(tài)、體量、行進方向都是游線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系列視覺元素的組織滿足園林景觀空間的需求,進而由理性的視覺串聯上升到感性的情感認知,使人產生莊嚴、肅穆的心理感受。
二、南岳寺廟院落平面布局與景觀游線組織
(一)對稱式寺廟游線組織
寺廟平面布局按縱向軸線呈現左右?guī)缀螌ΨQ,即軸對稱布局,這樣的布局具有高度的規(guī)則性和絕對的平衡性,給人以莊嚴平穩(wěn)的布局感受。在平面布局上,軸對稱布局在圖形上呈現出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的平面布局感受。 在南岳諸佛教寺廟中,院落景觀組織是按照軸線布置的寺廟有上封寺、祝圣寺。同為軸線對稱的布置,但上封寺和祝圣寺的游覽方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上封寺位于南岳最高峰祝融峰的峰側,地理位置位于山頂部分,因此寺廟的整體占地面積不大。因此該寺在景觀游覽方式上“點”的形態(tài)強烈,軸線并不長,游人游覽狀態(tài)也相對靜止。 寺廟整體平面形態(tài)上看,呈現出南北走向的規(guī)則矩形。寺廟外部環(huán)境被林木植被環(huán)繞,寺廟正前方有一塊殿前小廣場,廣場的平面形態(tài)與寺廟平面形態(tài)相類似,平面的對稱性從寺內擴展到了寺外,保持了對稱的統一性。 上封寺占地雖小,但寺廟布局井然,結構緊湊合理。寺廟縱向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寺廟的兩側配殿則左右對稱分布于軸線兩側,這樣的完美布局給人以絕對的平衡感。在寺廟殿閣的使用上采取從平面向空間發(fā)展,在側殿的一層布置有壽佛殿、千手觀音殿、財神殿、三圣殿等。而為寺廟僧侶提供的生活空間則布局在兩邊側殿的樓上,方丈則在說法堂的樓上。山頂空間地勢雖然較平緩,但始終受到地域面積的限制,所以寺廟占地面積不大,注重空間的利用,將功能疊加在同一地域上,加強寺廟的功能性。
相比于上封寺位于山頂,景觀空間有限,在山腳南岳古鎮(zhèn)的祝圣寺有更大的營造空間,也有相對較長的景觀軸線,在游人組織上更加從容。祝圣寺擁有五進院落,且進入山門后有較大的廣場進行空間銜接,每一進院落的跨度也明顯大于上封寺,景觀組織與感受更加開闊舒朗。相比于上封寺的“點”狀游覽方式,祝圣寺的整體游線則更像是“線”。中軸對稱結構的寺廟形態(tài)規(guī)整,且具有明顯軸線的院落景觀組織,有利于游客游覽方向的引導,同時軸線對稱的結構能夠烘托出莊嚴佛國的氣氛,使游客在游覽中感受寺院空間序列,于寺廟安靜氛圍的需求有益。
同為軸線對稱結構,寺廟所處的位置和空間整體形態(tài)的不同使得游線的組織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處于山腳平坦地段的寺廟有較大的空間組織游覽路線,可以形成更加豐富的景觀層次。山頂區(qū)的寺廟則更注重自身的整體性,空間更為緊湊,更符合山頂空間氛圍,但不太適合容納大量游客駐足停留。
(二)禮拜空間與園林空間的靈活組織
南岳地區(qū)佛教寺廟的空間布局,主要受到山林地形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古鎮(zhèn)等毗鄰建筑的影響,一方面要保證禮拜空間對于莊嚴氣氛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慮到空間地段的經營。南岳佛教寺廟在平面組織上分成兩個部分進行布局:主體空間的布局與寺內園林景觀空間的布局。 寺廟的主體空間嚴格按照軸線對稱漸進式的組織方式,而寺內園林、殿前廣場等附屬空間的組合則相對靈活多變化,主要根據地形進行適當的調整。南岳風景名勝區(qū)內的南臺寺、福嚴寺、大善寺均屬于此類景觀組織的寺廟,它們相同之處在于主體殿閣都呈軸線對稱,而輔助空間則是根據地形的實際情況自由布局。但具體而言,其主體殿閣和靈活布局的輔助空間還是有差異的。
主體殿閣的疏密差異:主體殿閣(指的是供養(yǎng)主要佛、菩薩的殿閣)的疏密影響因素主要是地形。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大善寺處于南岳衡山古鎮(zhèn)之中,地勢平坦,而福嚴、南臺二寺則處于山體中段,因此,大善寺的主體縱軸空間相對于南臺寺與福嚴寺而言較為舒展,且主體殿閣之間的空間相對較大,采光更佳。福嚴寺與南臺寺所在地形具有相似性,兩座寺廟都位于山坡之上,平面布局較為局促,殿閣與殿閣之間的間隔較小,在平面上顯得擁擠,不舒展。
靈活布局部分的形態(tài)差異:在靈活布局的區(qū)域,三所寺廟由于地形的限制,形成了顯著的差別,大善寺的靈活布局部分平坦寬敞,呈“L”形。福嚴寺的靈活布局部分則是佛寺前院和佛寺東側后院兩個部分,皆呈不規(guī)則矩形。南臺寺靈活布局空間是呈東西走向的不規(guī)則矩形分布,位于寺廟主體空間的西側。大善寺的園林空間實際上成了進入主殿空間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游線上串聯了一系列具有宗教氣氛的景觀節(jié)點,既顯現出佛教寺院園林特征,又有效利用了每一塊區(qū)域,使整個寺廟布局緊湊、合理。進入寺廟主體空間后,在游線上反映出來的是層層遞進的平面關系,各部空間由廊道、廡墻相聯,形成有機的整體,輔助的配殿則安排在主體空間的兩側,或者充當寺廟的圍墻,圍合成寺廟的內部空間。
禮拜空間和園林空間靈活組織的寺廟,實際上反映的是“局部退讓”的游線組織形式,平面主體結構呈中軸對稱,而園林空間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構建,在游線組織上也靈活多變,往往園林景觀空間成為了組織游線上的重要部分,使游覽路徑有了緩急節(jié)奏和韻律,是有利于營造多變的游覽路徑的。
(三)小型寺廟游線組織
南岳小型寺廟指的是寺廟僅有佛殿,或者呈四合院式院落,空間經營相對獨立簡單,在山體地段中以點狀出現,通常位于海拔相對較高用地較為局促的區(qū)域。南岳小型寺廟以湘南寺、鐵佛寺、高臺寺為代表,平面布局呈現出較為自由的狀態(tài),建筑數量較少,通常在三個或三個以下,如鐵佛寺主殿與寮房共同構筑成小院落,形成天井,而湘南寺的平面關系則是以主殿、香爐、輔助空間共同構成寺廟平面關系。小型寺廟室內空間狹窄,建筑進深不夠,在游線組織方面將活動空間布置在外部,通常有較小的廣場或平坦區(qū)域供游人集散。通常以建筑主體為視覺主景,以亭、香爐或寶庫為輔,景觀區(qū)域邊界上采用拼花石材鋪地。
三、南岳佛教寺廟在游線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寺廟空間游線規(guī)劃不合理
寺廟空間游線是附著于風景區(qū)游覽線路中的,兩者之間需要有較為合理的協調組織。南岳諸多寺廟中也存在游覽線路上的缺陷,如殿閣之間的房屋間距過于狹窄,空間層次不夠疏朗。這些本身存在的缺陷,可以通過整體旅游線路進行相應的調整,比如視線起始點的控制和整體形象的遠景塑造等,但目前南岳整體游覽線路的設置并沒有充分考慮廟宇整體形象的塑造。
(二)視覺景觀游線欠缺層次性
近些年來,隨著南岳旅游的進一步升溫,人流量的攀升和商業(yè)化的擴張對南岳寺廟形成了不小的沖擊,處于山腳城鎮(zhèn)區(qū)域附近的寺廟,還面臨周圍城鎮(zhèn)生活區(qū)不斷擴張帶來的影響。建筑形制風格的對立和沖突,過度的商業(yè)化都給寺廟的景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游人在行進路線中缺乏情緒的醞釀和對園林空間氣氛的心理鋪墊,致使景觀層次缺失。
(三)游賞線路缺乏導覽和暗示性
寺廟游覽線路的單一化、模式化,造成寺廟游覽感受的雷同。游覽線路直通寺廟,從功能上加強了人流的輸送,但與此同時減少了曲徑通幽的游覽樂趣,另外,寺廟游線組織上也缺乏一些必要的視覺節(jié)點來提供相應的空間暗示。
游線的組織與設計是園林景觀構建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游客體驗和感受園林景觀空間的重要依據和線索,更是園林美學體驗的組織基礎。南岳佛教寺廟在游線組織設計上,一方面要考慮園林環(huán)境的營造,另一方面要協調山體地段的空間關系。從游線組織形式上來說,南岳佛教寺廟院落采取的是“局部退讓”的游線組織:在空間地段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保證禮拜空間的莊嚴氣氛,而園林空間則隨場地的形態(tài)自由鋪展,整體呈現出自然和諧的游線組織形式。隨著近年旅游發(fā)展的不斷升溫,游線組織設計開始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不斷增大的游客量與游線局促、景觀體驗較差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園林景觀游線組織設計也應該順應時代變化的需求,保證游人體驗感受與園林氣氛營造的協調,進一步完善游線的組織與設計。
參考文獻:
[1]魏春雨.建筑類型學研究[J].華中建筑,1990(2).
[2]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3.
[3]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4]黃春華.環(huán)境景觀設計原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5]董小云.基于旅游發(fā)展的寺廟園林及規(guī)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作者單位:
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