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死亡委婉語;韓漢文化;異同
作者簡介:張艷曉(1997-)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朝漢對比方向。
委婉語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謀求理想的交際效果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通過照顧交際雙方心理需要來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不同的民俗、文化、政治、歷史、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等因素使得不同民族委婉語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皆有不同。韓漢兩民族歷來是禮儀之邦,因此在談及到死亡時,人們?yōu)榱祟櫦奥犝吒惺?,同時也為了表達自己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以及自己對于逝者的情感,通常會擇用其它表達來代替“死亡”。本文通過對韓漢死亡委婉語的對比分析,以揭示其背后文化觀念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加深對語言和文化本質(zhì)的理解。
相同的死亡觀。人人都懼怕死亡,但人人都注定要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這種共性決定了韓漢兩民族對“死亡”這一現(xiàn)象有著相似的認知。反映在死亡委婉語上,兩國都用“睡眠、休息、旅行、離開”等意義來替代“死亡”,以達到委婉表達的效果。例如,韓語中常用“?????、??? ???、??? ???、??? ???、??? ????”等來婉指“死亡”。漢語中則常用“長眠、長寐、長寢、安息、上路了、去了”等來代指。
“歸”和“離”是韓漢兩民族對于“死亡”的共同認知?!半x”是指以現(xiàn)世為參照物,人死就是離開現(xiàn)有的一切,比如韓語中的“??? ????、??? ???”等,漢語中的“去世、逝世、謝世、與世長辭”等也反映了同樣的文化心理。而“歸”是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響,認為死亡不過是回歸自然,開始另一段旅程。如韓語中的“?????、? ?? ???”,漢語中的“歸土、回去、歸天、長歸”等。
相似的價值觀。死亡委婉語作為一種民俗現(xiàn)象,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社會價值觀影響語言,更是影響著委婉語。韓漢兩民族都崇尚為國獻身,注重人的社會價值,崇尚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因此韓語和漢語中均有一些關于英雄之死的溢美之詞。如韓語中的“??、??、??、??、??? ???”等,以及漢語中的“捐軀、犧牲、捐軀、就義、陣亡、獻身、殉國、以身許國、殉節(jié)”等委婉語,其背后所蘊含的正是儒家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思想。
相反地,韓漢文化對敵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之人的死,都用帶有貶義色彩的委婉詞語。漢語中用“喪命、送命、斃命、斷命、完蛋、見閻王、翹辮子”等委婉語來表示貶損態(tài)度。韓語中也存在“???, ????”等帶有貶義色彩的委婉語。體現(xiàn)了兩種語言文化對死亡的意義判定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念。
同源的等級觀。韓漢兩民族文化精神都深受儒學文化影響,特別是在“禮”思想的影響下,兩國封建社會都存在森嚴的等級制度,強調(diào)“上下有序”,不同階級、不同等級人的死要有相應的說法。如韓語中,王的死稱為“????”,王妃及貴族的死稱為“????,“????”多用于有名人士的死亡,“?????”是指長輩的死,“?????”特指總統(tǒng)的死亡。同樣,漢語中對死亡的描述也有高低貴賤之分。如《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莞,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又如現(xiàn)代漢語中的“夭亡、天折、天瘍”等是對未成年去世的婉稱,而“終、終沒、壽終”等則專指享盡天年而去世,絕不可混為一談。
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是委婉語產(chǎn)生的首要原因,而韓語和漢語所代表的兩種文化所處的宗教環(huán)境卻存在差異。韓國是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的許多主要宗教在這個國家都很活躍,韓國信教者人數(shù)眾多,但使用宗教領域中關于死亡委婉語的并不多。其中基督教徒的比重較大,因此多用“??? ????、??? ??”這樣的委婉表達。而且這種表達不僅是宗教者,非宗教者也在廣泛使用。中華民族一直沒有一個共同的、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是對漢民族較有影響的兩種宗教,源于這兩種宗教的死亡委婉語有“涅磐、圓寂、坐化、登蓮界、歸真、歸寂、 升天、駕鶴、仙游、仙逝、羽化”等?,F(xiàn)代漢語中,由于宗教與文化交融,也逐漸產(chǎn)生了“見上帝、上天堂”等投射了非傳統(tǒng)宗教含義的死亡委婉語,但與韓民族相比,使用范圍并不廣泛。
不同的社會體制。韓國和中國雖然同屬儒家文化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細微的差別,這是社會文化不同造成的。社會文化主要是指社會體制的不同。如韓語中的“?? ??”表面意為去山溝里,但現(xiàn)在有上西天,見閻王的意思。這是因為6·25事變把人帶到僻靜的山溝里殺害,所以“去山溝里”有了上西天的意思。在漢語中,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革命者往往以“見馬克思”來婉稱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獻出生命,具有新時代的特色;而“光榮了”一詞則表明了人們?yōu)楦锩聵I(yè)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與漢語中“去見馬克思了”的表達不同,韓語里則用“?? ??? ??”這樣的表達。這主要是由于中國信奉馬克思主義,而韓國則擁有眾多基督教徒的原因。
委婉語不僅是一種語言概念,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被打上深深的文化標記,反映出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從文化的角度闡述韓漢死亡委婉語的異同,有利于透過語言的現(xiàn)象了解更為深遠的文化蘊含,從而加深對韓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 ????,[??????],?????, 2011.
[2]南桂仙. 漢韓委婉語對比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延邊大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