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天
摘 要:客家,是民族分類系統(tǒng)的一個名稱,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從全球角度來說,是分布范圍較廣、影響較大的民系之一。從文化層面的概念出發(fā),客家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稱,其中的語言、音樂都是重要部分,客家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廣東漢劇等類型,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背后,從流傳、創(chuàng)新、推廣范圍卻是鮮為人知的??图胰硕嗑幼∨c山區(qū),但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極其迅猛的今天,如果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來傳播、傳遞、傳承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是引人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客家音樂;地域性風格;交響化轉型;推廣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5-00-02
一、客家音樂現狀
客家,從民族上劃分是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民系,在風俗習性、文化、語言等多方面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質??图沂俏ㄒ灰粋€不適用地域作為名稱的民系,當地居民也被稱為“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與粵東、粵北、珠三角東南部、贛南、閩西等地。從居住地上分類,有客家四州之說,包括:惠州、梅州、贛州、汀州四地。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成稱為“客家祖地”;由于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又被稱為“客家僑都”;梅州則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qū)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距梅州較近的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系,被稱為“客家搖籃”[1]。客家音樂文化,包括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廣東漢劇幾大類,而這幾大類別都是建立在客家文化之上,其中客家方言可以說是山歌、漢劇的入門要求。對于現代人來說,普通話的普遍存在使得方言的傳播幾乎限制在本地域內,而地處偏遠的客家地區(qū)的方言,更是鮮為人知,另外,在本地域不同地區(qū)的方言,也有區(qū)別,以梅州地區(qū)來舉例,僅僅是相隔幾十公里的兩個縣,說的客家話都是有著一定區(qū)別的。從傳遞的方式來看,形式較為單一,劇團巡演場次在各劇院排期較少,當地高校課程中占比也寥寥無幾。從傳承的脈絡來說,有的劇種、音樂形式即將面臨失傳的危險[2]。
地域性文化傳播的局限性,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限制,更是受當地風俗、語言、審美、傳承斷層、傳播方式等綜合方面的影響,而對于客家音樂來說,傳承人高齡化、無接班人也是十分值得重視的因素。
二、地域性音樂交響化的必要性
“交響”是音樂專業(yè)的術語,源于希臘語系,意思可翻譯為“一起”。交響這一詞匯的形成,是在音樂演奏形式上的基礎上演變成的詞匯,指的是一種具有和聲性質、不同音響的器樂曲,所以多被稱為“交響樂”。交響樂的演奏需要一支編制完整的交響樂隊,而交響樂隊的形成與確立,嚴格上來說,是在西方音樂史的古典樂派時期[3]。而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清朝統(tǒng)治時期,明清時期的音樂多以單聲部、小型合奏或是劇種音樂形式存在,雖有伴奏,但也多為單聲部旋律為主,不同于西方音樂的“和聲”概念。而現今的音樂類型多種多樣,用途也是更為廣泛,電影、廣告、音樂會,凡是與演藝有關的產業(yè),都離不開音樂,而交響樂則是最受歡迎的形式之一,受市場、運營、審美等綜合因素影響,這也使得民樂逐步走上了交響化的道路。
中國的民族樂器,多為獨奏樂器,色彩較為豐富,性格十分獨特,在交響化的融合概念里,其實是有一些背道相馳的,但是通過近幾十年各專業(yè)演奏員對于演奏技法的研究與作曲家在技術層面的突破,都有了十分顯著的變化與提升,隨著各地政府對于精神文化的扶持與發(fā)展,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民族管弦樂團,職業(yè)樂團的出現,加上各地專業(yè)音樂學院的興起,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曲家與演奏家,涌現了很多優(yōu)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瑤族舞曲》《秦兵馬俑幻想曲》,《豫北敘事曲》《長城隨想》《西北組曲》《絲綢之路》《印象國樂》等,另外很多電影音樂也開始使用民族管弦樂團,現如今的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管弦樂團,這說明音樂交響化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4]。
地域性音樂文化,受其地理位置、人文風俗因素影響,在傳播上,并沒有覆蓋性的優(yōu)勢,但是在傳遞方式上,可以考慮廣為接受的一種形式。創(chuàng)新不意味著拋棄傳統(tǒng),而是建立在歷史、傳統(tǒng)之上,通過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與發(fā)揚。以客家音樂來舉例,廣東漢樂代表性作品《出水蓮》《將軍令》等,多為單聲部演奏方式,受眾人群單一,演奏人群更為單一,可能只限制在演奏樂器之中。李復斌老師所改編的民族管弦版《出水蓮》,將配器發(fā)展為了幾乎滿編的民族交響樂隊,不僅擴大了樂曲專業(yè)的應用范圍,更適合各類大型演出、比賽、活動的演出性質,而這類性質的演出,受眾群體往往是很廣泛的。新編版廣東漢樂《漢樂》,更是通過廣東民族樂團的改編,成為了民族管弦交響版本,一經演出,備受贊譽,其影響范圍不僅僅在華南地區(qū),此曲的經典程度,往往是各一線樂團的演奏曲目,而這些職業(yè)的一線樂團演出軌跡不僅在國內各省、市,隨著國家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各類民族樂團常年也在國際進行文化交流與演出,而這些地域性較強的音樂文化,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5]。
以此判斷,客家音樂,乃至地域性音樂文化并不是不被當今審美標準所接受,而是其形式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的創(chuàng)新等相關要素的結合,簡而言之,交響化是最容易被人群認知、接受,覆蓋面廣泛,利于推廣的音樂的形式,而這個形勢下,音樂人才是核心,地域性作曲家的培養(yǎng)是關鍵。職業(yè)作曲家,接觸的是最新的作曲技術、一線的職業(yè)樂團與樂手與具有一定審美認知程度的觀眾群體,所以職業(yè)作曲家不可能只局限于一種作曲風格,或是限定于某類歷史性音樂文化中,他的作曲風格一定是多元的,具有歷史性又不失于現代技巧。客家音樂如果可以在作曲家這一關鍵點上,進行更多的引導、宣傳,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上給予更多的支撐與扶持,搭建更多的演出舞臺、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這樣了解、認識客家音樂的人就更多,作品好、演出精彩,就會有更多的人“真正”的愛上客家音樂。
三、音樂文化推廣
音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的存在,與物質化的表達形式截然不同,它不是向商品一樣,可以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其商業(yè)的加之,更重要的是音樂的背后承載的是民族的文化與歷史的淵源??图业貐^(qū)的深厚文化,應當在當前時代下順應推廣潮流,進行有效的宣傳與傳播,這樣才能使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的國人所認知與了解。
當前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推廣方式層出不窮,主要可以分為線上與線下兩類。在當今“互聯(lián)網+”浪潮的帶動下,線上推廣是目前比較火熱的一種方式,也是門檻較低的一種推廣方式。這里指的門檻,并不代表被推廣產品的高低,而是指推廣者投入的比例。在互聯(lián)網的帶動下,自媒體的興起與迅猛發(fā)展,幾乎將“紙媒”的傳播效果蠶食殆盡,而在這種信息傳播、交流、宣傳的方式被逐步更新的同時,品牌效應則更被關注。品牌效應,不僅在商業(yè)中被使用,它背后的口碑、信任度也同樣適用于文化傳播,好的音樂、好的文化,都需要欣賞者,而互聯(lián)網的覆蓋范圍,則提供了最好的平臺與載體。自媒體,不僅可以是官方性質的存在,更可以是個人性質的存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公眾號、今日頭條等諸多的平臺,都為優(yōu)秀的“內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平臺。而這個平臺,正是當今作為推廣音樂、文化等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陣地。從成本投入上分析,線下宣傳投入的成本,紙媒,公交、鐵路、電視廣告等線下的投入可以說成本過高,而線上推廣的成本可以說只要抓住信息時代內容的契合點,打造出優(yōu)質的內容與流量主,其宣傳的效果與覆蓋的范圍是相當可觀的[6]。從宣傳回報上分析,線上推廣的范圍是通過網絡輻射的,這種范圍不僅是某一個地區(qū),而是全球性質的,而線下推廣在有限的成本支出內,所輻射的范圍僅能以地區(qū)來衡量。從內容制作來衡量,音樂本身就是舞臺的藝術,演奏員的狀態(tài),音樂的沖擊,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與內容建設,呈現出來,都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其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從而也促使這一類的作品被更多地探索、發(fā)現、發(fā)掘,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有良好的欣賞市場,有優(yōu)秀的演藝群體,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接受、學習,照此發(fā)展,傳承、傳播、傳遞,不再是難題。
高雅藝術,不能只在高雅的殿堂里呈現,也不能只在鄉(xiāng)間田野里慰問基層,更多的應該是有人愿意去了解,去學習。優(yōu)秀的內容,合理的推廣,才能使地域性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黃燕.廣東漢樂絲弦樂的樂器組合與演奏風格[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02):90-101.
[2]張韻.廣東漢樂在城市中的傳承與發(fā)展[D].廣州大學,2017.
[3]夏蒙.客家箏曲《蕉窗夜雨》三種演奏版本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5.
[4]李英.客家漢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音樂創(chuàng)作,2012(06):148-150.
[5]梁藝紅.試論客家音樂文化的傳承[J].嘉應學院學報,2011,29(06):5-11.
[6]羅德栽.談談客家箏派的形成和傳播[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