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隆燕
摘 要:立足新時期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減負提質”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可拆分。其中“減負”是手段而非目的,“提質”則是素質教育要求下的改革核心,要做到“減負”的同時保障“提質”,就必須明確語文教學中“減什么、提什么”以及“如何減、如何提”。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對“減負提質”展開正確解讀,并提出有效對策、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減負提質;教學模式;有效對策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減負提質”的正確解讀
就小學語文教學“減負”要求而言,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但對于教師、家長而言卻存在實質性的擔憂。語文學科不僅是小學階段的“主課”,且在母語文化背景下,還是影響終身學習及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知識體系,一定程度上,語文“聽說讀寫”能力決定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面臨“減負”直接帶來的知識難度弱化、作業(yè)量減少等現(xiàn)象,很容易聯(lián)想到“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影響前途”等問題。
一方面,語文教師作為小學語文教育主體,自身必須明確“減負提質”的有機統(tǒng)一性,“減負”目的并非單純地“減少課業(yè)負擔”,正確地解讀應為“減少不必要的課業(yè)負擔”,諸如杜絕重復作業(yè)、機械訓練、題海戰(zhàn)術等,而教學任務也好、作業(yè)內容也好,需要在“減量”的同時進行“提質”,將原本“多而雜”的狀態(tài)扭轉為“少而精”的狀態(tài),以此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愉悅、輕松體驗,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學科“激趣”。另一方面,小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自身對于課程“減負提質”同樣要形成正確的認知——“減負”不意味著身為學生據(jù)此有了不做作業(yè)、少做作業(yè)的正當理由,更不意味著“無條件地”拒絕語文更高層次、更大難度的挑戰(zhàn),通過課業(yè)負擔減少而節(jié)約出來的時間、精力,要主動投入到其他形式及領域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如課外閱讀、經(jīng)典誦讀、課外實踐等方面,將語文學習的注意力從“完成一定量”向“達到一定質”轉移;事實上,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業(yè)負擔雖然相對較重,但標準統(tǒng)一、模式簡單,小學生的主要工作是抄抄寫寫,相比“思維訓練”的難度實質上是較小的,也可以理解為“負擔”是一種表象,而“減負提質”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學習,則是通過化解“負擔表象”進軍高質量、高效率的語文教育層次。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減負提質”的有效對策
(一)課內減負提質:課程注重深入性講解及高效性傳授
針對教師的“教”而言,小學語文教學“減負提質”的關鍵在課堂,在教學內容(廣度)精簡的前提下,影響“質量”的因素主要是教學深度及教學效率。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課前階段”,教師要制定明確目標、嚴格控制“單課時”總量、立足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在“課中階段”的教授環(huán)節(jié),可按照精選知識點設置“教學單”,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展開知識講解,最終在“課后階段”進行合理評價與總結。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月光曲》為例,結合教材課文內容分別制定“聽說讀寫”的教學單形式,包括:(1)聽:在課堂上通過“微課視頻”的形式,播放若干音樂片段,讓學生自行感受“月光曲”的藝術境界、感受其中的魅力。(2)說: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結合課文文本與音樂),說一說自己對《月光曲》的感受,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3)讀:朗讀課文,教師提供部分“互文閱讀”語篇,擴展學生對《月光曲》內容的了解途徑。(4)寫:以“月光曲”音樂藝術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當堂寫作”訓練,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一首音樂作品,字數(shù)控制在300字以內。值得注意的是,“教學單”的格式并不統(tǒng)一,也并沒有必要構建“標準化”格式,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組織的便捷性出發(fā),在不影響“深度教學”的前提下,提供靈活多樣的教學單設計;在教學內容總量控制上,一個知識點對應1-2個案例擴展即可,案例設計要注重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jīng)驗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率,而在“評價與總結”方面,要善于從多個角度切入,包括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等。
(二)課外減負提質:作業(yè)采用多樣化形式及多元化任務
針對學生的“學”而言,小學語文教學“減負提質”的關鍵在作業(yè),所謂“多樣化形式”旨在滿足“因材施教”,如個性化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合作性作業(yè)等,以此規(guī)避傳統(tǒng)語文作業(yè)“抄抄寫寫”的獨立完成模式,促進小學生在語文作業(yè)層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發(fā)展。所謂“多元化任務”,符合“多元智能理論”的規(guī)律,小學語文作業(yè)的“書面形式”主要培養(yǎng)的是單一語言智能,此外諸如空間智能、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等,小學生獨特的“優(yōu)勢智能”是存在差異性的,多元化的任務能夠讓小學生的“獨特天賦”得到施展。例如一些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可將語文作文作業(yè)轉型為“制作手抄報”,一些學生表演能力較強,可將閱讀作業(yè)布置成“詩朗誦”的形式。
從“減負”的直接效果出發(fā),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領域,其一是課堂教學內容精簡,其二是課后作業(yè)規(guī)模減小,但將“提質”變量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來,一方面要注重課程深入、高效地傳授,另一方面則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作業(yè)布置方式,基于學生主體地位上突出作業(yè)形式多樣化、作業(yè)任務多層次的特色,以契合學生“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趙文妮.小學語文的“減負”策略思考[J].學周刊,2019(34):64.
[2]馬春燕.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減負增效”[J].甘肅教育,2017(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