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萍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素質教育不斷推行,在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更加的明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边@一觀點。從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漢字教學進行分析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反面的內容涉及的非常少,學生們在小學學習過程中這方面內容涉及的更是少之又少,導致了學生們的文化知識積累較少。
關鍵詞:識字教學;傳統(tǒng)文化教學;文化幽香;小學漢字教學
對于小學生們而言,識字的教學意義是非常的廣泛的,不僅僅讓學生們掌握一項技巧,更多的是讓學生們更好的了解一些文化知識,尤其是現(xiàn)在的部編版教材,更加的重視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文學素養(yǎng)滲透,如果老師們在給小學生們講述識字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們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就會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老師們僅僅將識字內容局限于教材,沒有引入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對生活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就會在漢字識字的教學過程中制約著學生情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忽視學生的心靈體驗,學生對學習漢字就會缺乏濃厚的興趣,不能進入主動識字的享受狀態(tài),識字教學的效率就低下。我們需要明白,漢字對于中國人而言,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文字符號,更多程度上是對中華名族傳統(tǒng)文化的記載,承載著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感。本文將具體的分析如何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散發(fā)傳統(tǒng)的幽香[1]。
一、漢字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經過一些調查和研究分析,在當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漢字識字的教學在低年級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相對較為傳統(tǒng),老師們和學生們難以在整個過程中更好的對漢字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僅僅將漢字學習停留在一個淺層面,學生們難以在識字的過程中領略到漢字背后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老師們和學生們共同努力,改變當下漢字教學的模式,激發(fā)學生們的漢字學習積極性,推動我國的漢字識字教學模式發(fā)展。
二、注重利用教材蒙學內容,借助識字散發(fā)傳統(tǒng)文化幽香
部編版的教材中,涉及到了一些《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傳承千年的兒童蒙學讀物,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們的識字教學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這些內容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更多的漢字,也可以幫助學生們了解到這些漢字背后的深層次內容與智慧價值[2]。真真正正的做到讓漢字的教學散發(fā)著傳統(tǒng)文化的幽香。例如說在讓學生們學習“孝”這個漢字的時候,就可以首先讓學生們從這個字的組成機構入手,孝這個字的上半部分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上面代表老人,下面代表孩子,隨后可以結合傳統(tǒng)文化內容對學生們進行識字的教學,讓學生們理解這些漢字中隱含的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們小的時候,父母不顧自己用自己的軀體為學生們遮風擋雨,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們年紀越來越大,他們的腰彎背也駝了,到這這個階段孩子們逐漸成為了家長們的依靠,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身體支撐他們父母,要慢慢擔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簡簡單單的一個“孝”字后面承載了如此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們更好的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們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3]。
三、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依據(jù)字理進行深層次學習,感受傳統(tǒng)文化
現(xiàn)在學生們常見的漢字很多都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很多情況下已經看不出原來漢字的字形,老師們可以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們去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們理解漢字的起源,例如說在進行識字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可以首先借助一些課件來還原出漢字的原型畫,讓學生們先去了解一些漢字最初的模樣[4]。在學習到二年級下學期《貝的故事》的一課的時候,老師們可以先利用圖像讓學生們理解“貝”字的意義,讓學生們全面的了解“貝”字的由來,以及后期不斷演變的過程,讓學生們對對整體的漢字構成有更加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們對漢字的整體內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老師們可以首先出示貝殼的實物圖與“貝”的字形進行對照,以 及“貝”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字形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貝”的 各種字形,體會象形字的象形特點與演變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就是引導學生們去了解漢字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久而久之學生們在識字的過程中就被滲透了很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同時也可以讓枯燥單調的識字過程變得生動形象,將漢字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到識字的過程中去,豐富了課堂內容。讓學生們潛移默化間喜歡上了識字,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深入了解漢字的文化[5]。
對于中國人尤其是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們來說,漢字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文字符號,更多情況下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載體,在學生們認識漢字和理解漢字的過程中,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學習,是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老師們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中,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們進行識字學習,讓學生們在識字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幽香。
參考文獻:
[1]劉學森.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探討[J].文學教育(下),2020(06):182.
[2]于維祥.在識字教學中發(fā)揮漢字的文化浸潤功能[J].小學教學研究,2020(18):11-13.
[3]李海山.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索[J].學周刊,2020(21):73-74.
[4]王旭東.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才智,2020(18):71.
[5]田巖.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教學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