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鈺 徐姍 甘露
摘?要:對于大學思政課來說,愛國主義教育也是課程開展的永恒主題和重要內(nèi)容,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大學思政課與愛國主義教育尚未實現(xiàn)有效融合,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上仍然有待提升。本文探討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融合創(chuàng)新的實踐,為思政課的有效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創(chuàng)新
在高等院校思政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也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當前形勢下,我國思政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依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思政課之間的創(chuàng)新融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促進精神面貌的提升。
一、概念界定
(一)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屬于是一種思想教育,其目的是使得被教育者擁有熱愛祖國的熱情,能夠為之獻身或作出重要貢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價值不容小覷。
(二)思政課定義
思政課是一項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質(zhì)教育于一體的課程。從內(nèi)容來看,該科目包括以下內(nèi)容的學習,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二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學習;三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學習;四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學習;五是形勢與政策的學習。隨著思政課的開展,一方面在任課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qū)ξ覈F(xiàn)代發(fā)展軌跡有著全面而正確的了解;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影響下,知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思想意識能夠得到洗禮和啟迪,為中國民族崛起貢獻綿薄之力。
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必要性
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政課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在中國近代史中,無數(shù)仁人志士通過艱苦努力才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密不可分的。增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愛國主義融入思政課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承擔自己為國家和民族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實現(xiàn)從“小我”向“大我”的轉(zhuǎn)變,維護國家安危和民族利益,從而為國家發(fā)展做出更突出的貢獻。
(一)賦予思政課更多實踐性特點
通常來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均會注重其實踐性的體現(xiàn)。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至思政課中,能夠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和梳理,一窺思政課的重要性與存在價值。眾所周知,思政課內(nèi)容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過于抽象的理論概念、基本原理及發(fā)展規(guī)律等不僅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會影響思政課課堂效率與質(zhì)量的提升。長此以往,如果此類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勢必會導致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關鍵難以取得與預期相符的教學成果。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入,任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實踐進行感性材料的采集和整理,以此為契機,加深自我對思政課的了解,減少或避免所學與所知、所行不一等情形的發(fā)生。
(二)促進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
基于馬克思主義可知,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又是思政課的基本要求之一。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融入至思政課中,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jié)合,為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供更多可能。從教育目的來看,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趨于一致。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之間又有著相輔相成的效果。思政課習慣性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作為教授重點,在有些學生看來,以上理論并不“時髦”,有著“過時”之嫌,有些學生則認為無關緊要,或者說與自我關聯(lián)有限。隨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我國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千辛萬苦擁有今天的發(fā)展成果,依賴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三)豐富思政課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發(fā)展
思政課的教育方式不拘一格,以達成教學目的為己任。一方面除卻校內(nèi),還可以深入工廠、社區(qū)、農(nóng)村等場所進行;另一方面除卻任課教師、其他科目教師、學生意外,參與其中的人員包括各類社會人員。同時,受有限資源所限,我國思政課依舊以書本知識為主,實踐教學方式有限,缺少必要的靈活性與多樣性特點。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入,各種鮮活案例的增加,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關注,而且能夠賦予思政課更多的趣味性與可行性。以此次疫情防控為例進行說明,鐘南山、李蘭娟等院士的逆行之舉;不僅豐富了思政課教學資源的增加,同時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四)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jié)果。對于學生而言,不僅需要學習各種技能知識,同時還需要通過學習思政課,從思想意識層面增加認知,武裝自己,面對腐朽、錯誤思想意識的侵襲,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做出正確的回應。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至思政課中,能夠促使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至理性認知,透過事物表面,知悉其本質(zhì),完成自我認知體系的構(gòu)筑。
三、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方案
(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要將愛國主義有效融入思政課堂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參觀考察法、討論法等方式。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點、歷史遺跡等,讓學生充分了解黨和人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為爭取獨立和自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讓學生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喚醒內(nèi)心深處的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就近年來社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討論。
(二)愛國主義題材與教學設計的融合
(1)融入教學設計的目標。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和思政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密切融合。教師可以采用設計教學發(fā)的方式,有效實現(xiàn)思政課原有的教學目標。比如說,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從而通過各個小組內(nèi)部的分工合作,實現(xiàn)學生的共同進步。教師可以讓小組選擇出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比如說,可以舉辦辯論賽,就“大學生是否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進行辯論,從而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來明白,愛國主義并非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每個公民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來表達的,也是一種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實際行為。通過這種設計方式,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合作,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
(2)納入考試成績的考核標準。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思政課的有效融合,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考核標準,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從而全面考察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比如說,教師可以將課堂上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辯論賽等活動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之中,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在考核成績中的占比。同時還可以結(jié)合學生對愛國主義優(yōu)秀事跡學習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針對現(xiàn)實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出國留學后的不愛國行為”等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將學生的發(fā)言情況納入到期末成績的考核之中,激勵學生主動思考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相應的行為表現(xiàn),從而有效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實際問題。
(三)愛國主義事跡與教學案例的融合
(1)教師指定明確的教學方案。教師應當充分理解愛國主義的時代性內(nèi)涵,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創(chuàng)新教學進行有效融,制定出明確的教學方案。明確的教學方案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政課融合的重要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準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教育,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一方面,應當讓學生充分理解愛國主義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特征,要把握好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要注意到愛國主義的時代內(nèi)涵,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悟愛國主義精神,將愛國主義思想真正落實到具體行動上。
(2)選擇適合課堂的教學案例。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傳播,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日益多樣化。因此,教師應當結(jié)合我國的國情,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愛國主義教育案例。比如說,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穿插一些與我國國防現(xiàn)代化和具體國情密切相關的案例,還有一些外交上的事件等,讓學生增加對我國國情具體了解的同時,樹立對國家穩(wěn)步發(fā)展的自信心,同時還能夠形成對我國重大事件的理性判斷。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榜樣,比如錢學森放棄國外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為國家奮斗一生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加強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從而明白只有落實在實際行動上,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
四、結(jié)語
愛國主義教育歷久彌新,教師應當充分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與思政課的融合,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愛國主義內(nèi)化于大學生之心,外化于大學生之行,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是從思想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通過理論講解和分析,陶冶被教育者身心,使其對祖國有著愈加濃厚的情感,樹立對祖國的信心,隨著自我愛國意識的增強,促進愛國行為的產(chǎn)生。就目前來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幾點,一是心系國家未來發(fā)展前景;二是面對危機及公共事件能夠站在宏觀角度出發(fā),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有序途徑鞠躬盡瘁,做必要貢獻;三是為推動社會有序發(fā)展,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增磚添瓦。高等院校作為我國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一方面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進行提供了更多可能,兼具愛國主義教育重要任務的實現(xiàn)。以此為背景,基于時代要求,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校教學工作,不僅有助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同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吳建彪.愛國主義精神在思政課教改中的貫穿與踐行[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4(3):52-54.
[2]臧豪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初探[J].學理論,2019(6):148-151.
[3]李春芳.思政課教育要兼顧整體[J].好家長,2019(4):182.
課題:本文為校級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探討”的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