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自然環(huán)境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國家以及環(huán)保部門對植樹造林工作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并且不斷的加大了對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想要通過高質量的植樹造林,實現對水土流失的緩解以及對環(huán)境的保護,就需要根據植樹造林法對造林地進行研究分析,以此來做好對植樹造林關鍵點的掌握,林業(yè)養(yǎng)護不僅能夠實現對林地綜合效益的提升,還能夠極大的促進林業(yè)市場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對造林地的植樹造林方法進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造林地;植樹造林;方法管理
引言
社會經濟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植樹造林,能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植樹造林,有效的造林時機把握,以及后期對樹苗的進一步養(yǎng)護和管理,以此來使樹苗能夠獲得更高的存活率,使造林工作能夠具有高質量以及高效率,以此來實現對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1.植樹造林的必要性
木材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對木材自然資源有著極大的需求。木材來自于樹木,而樹木又是植樹造林的關鍵。由于木材自身所具備的特性,因此,木材有著多樣化的用途,例如,書本就是通過木材制造而成,部分桌椅也是由木材所制成的,部分木材還能夠建造房屋等。在目前的社會中,人們不斷的加大了對木材的使用量,因此,想要滿足人們對木材的需求,就需要通過植樹造林實現對更多木材的生產。
植樹造林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能夠起到極大的保護作用,經濟在以往的建設過程中,對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水土流失、大氣污染都是由于對樹木的砍伐、對環(huán)境的破壞所造成的,導致生態(tài)平衡最終受到了破壞,時常發(fā)生各種自然災害。想要使這一現狀能夠得到改善,就需要加大對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改造環(huán)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樹造林。樹木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入二氧化碳,提供人們呼吸所需的氧氣,并且能夠對空氣起到凈化作用。同時,樹木在土壤中對根部的生長,能夠有效的固定土壤,使水土流失能夠得到緩解,減少荒漠化現象的出現等,因此,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是一項勢在必行的任務。
2.造林地的清理和整地方法分析
2.1造林地的環(huán)境整理
造林地通過整理能夠為植樹造林提供良好的基本條件,完成整地后的林地,在灌溉,土壤方面能夠具備基本條件,需要做好清理階段對雜草和剩余物的去除,盡量避免陽光折射在造林過程中對透光度的產生,并且需要對地面和地表的雜物以及廢物進行清理。通過對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善,能夠使水土在整地過程中的基本供應得以滿足,避免土壤受到侵蝕,使林地擁有更高的質量。
2.2清理造林地方法
在對造林地進行清理的過程中,需要將灌木雜草以及少數殘留枝芽作為清理的重點,一般有三種清理方式,分別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及塊狀清理。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火燒法、化學藥劑法等進行清理。在完成雜草的清理后,還需要使用推土機、灌溉機等,做好對雜草的清理工作。對部分土壤的翻耕處理就是局部整地工作的內容。針對山地來說,可以進行水平整地以及帶狀整地等。針對平原地可以進行塊狀整地或高臺整地等。
3.常見的造林地植樹造林法
3.1播種造林
播種造林法也就是直播造林法,該造林方法直接在造林區(qū)域內對林木種子進行了播種,通過此類造林方法能夠免去育苗工序,并且,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播種造林時間,施工十分便捷,能夠促進造林地對大規(guī)模造林工作的開展。然而并不是所有造林地,都能夠滿足此類造林方法的要求,在成功造林之后,后期需要對幼苗進行大規(guī)模的管理。因此,針對大顆粒種子、發(fā)芽率較高,并且有著充足樹種的造林工作更為合適,同時,對土壤濕度、災害、人為因素等方面也有著一定的要求,所以,人煙稀少地區(qū)更適合采用此類造林方式。塊狀播種法、穴播法以及縫插法等是主要的播種造林方式。在進行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對樹種的萌芽和消毒處理,以此來使播種后的發(fā)芽能夠提前,使苗木能夠具備更強的環(huán)境抵抗能力。
3.2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也能夠稱之為移栽造林,目前人們造林最常采用的造林方式就是植樹造林法。此類造林方式對苗木造林材料的選擇,已經完成了培育處理,并且其根系具有完整性。從優(yōu)勢的角度來說,此類造林方式,對林地和樹種沒有過高的要求,苗木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抵抗能力,并且能夠穩(wěn)定生長,所以,對造林地沒有過高的要求。然而,在進行起苗和運輸的過程中,樹苗的根系更容易受到傷害,或更容易出現擠壓變形的問題,因此,需要較高的移栽技術。對該造林法的使用,必須要在造林前做好對樹苗的培育工作,以此來使樹種能夠得到大量的節(jié)省,總的來說,在樹種和立地條件方面,植樹造林法沒有過高的要求,因此,目前該造林方法經常被用于進行植樹造林。播種苗、營養(yǎng)苗以及移植苗是植苗造林法常采用的樹苗,此外,野生苗也是常用的樹苗,能夠減少對時間和資源的使用。近幾年,部分地區(qū)為了實現對營養(yǎng)器造林的發(fā)展,將其應用到了造林過程中,并且獲取到了良好的造林效果。在造林階段對植苗造林法的采用,苗木自身對水分供給平衡的維持,是其能否存活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進行造林的過程中,需要保證苗木在全過程中的水分不會出現過多的流失,盡量做到隨時起苗、隨時播種,盡可能的減少起苗和種植所需的時間。
3.3分植造林
樹木營養(yǎng)器在此類造林法中被視為了直接的造林材料,以此方法開展造林工作。從特點的角度來說,此類方式能夠使時間和費用得到節(jié)省,并且造林技術并不復雜,操作便捷,樹苗易成活,樹苗在定植處理后,能夠在短時間內進入高峰生長期,生產速度在幼苗期較為緩慢,采用此類方式對造林工作的開展,能夠使母本優(yōu)良的性狀在后代得以保持。然而此類造林技術只適用于少數立地,并且對分殖材料有著較高的要求,樹木的部分器官需要能夠進行營養(yǎng)生殖。通常來說,此類方式大多會采用楊樹、柳樹等進行造林。
3.4插條造林
此類造林方式類似于分殖造林法,然而在春季或是秋季對此類造林法的采用來說,此類方式在春季造林過程中,對樹苗的處理需要在發(fā)芽前,并且土壤需要在解凍一段時間后才能夠進行造林。然而在造林在秋季的進行,在樹木落葉或土壤凍結時,直接就能夠進行造林。對營養(yǎng)生殖所需樹種的選擇,需要選擇兩年生直徑在1.5cm-2.0cm范圍內的枝條,側枝需要剪去,并且插穗的枝條需要修剪到30-40cm長度范圍內,然后需要在完成整理后的土地中,根據特定的行距和株距進行前叉,然后做好踏實工作。在完成扦插之后,如果土壤缺乏水分,就需要對其進行細土覆蓋,同時,覆膜技術也能夠起到相同的作用。工作的具體流程是整理土地—作壟—提前澆灌—在壟上的薄膜覆蓋處理—特定行距和株距的扦插,最后,薄膜在插穗出現一兩片葉子后需要進行撤出。在進行扦插時,需要對插穗方向引起關注,需要保持大頭向下,小頭向上。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開始造林工作之前,需要全方位的對林地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來滿足正常林地對土壤、水源的需求。植樹造林有著多種方式,需要根據樹木種類、當地環(huán)境等,對所需采用的方式進行選擇,需要通過對樹木栽種技術的充分了解,才能夠使更多的樹木成活下來,并且能夠實現高質量的植樹造林。
參考文獻
[1]姜月忠. 造林地植樹造林方法淺析[J]. 東方文化周刊, 2014, 000(009):136.
[2]饒春宏. 造林地植樹造林方法淺析[J]. 現代園藝, 2019, 374(02):43-44.
[3]姜國英. 淺析造林地的整理與植樹造林方法[J]. 中國高新區(qū), 2017(20):179.
[4]姜少捐. 淺析造林地植樹造林的方法[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7, 000(014):5374-5374.
作者簡介:汪林(1981.1-),男,漢族,安慶人,???,林業(yè)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