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關鍵詞】 古詩詞;課堂教學;朗讀;吟唱;畫畫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0463(2020)16—0174—02
詩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魅力歷久彌新。一直以來,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組成部分,貫穿著語文教學的始終。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有必要發(fā)掘古詩文的優(yōu)勢,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為古詩文課程設計的出發(fā)點與依據,使教學更為科學、合理。下面,本文將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結合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提出“提升古詩詞課堂教學效果‘三套車”的看法。筆者從“以‘律激‘趣”,讓學生把握朗讀節(jié)奏的技巧;“以‘唱和‘韻”,彰顯古詩詞韻律之美;“以‘畫入‘境”,彰顯古詩詞意境之美三方面,對如何提升古詩詞課堂教學效果加以闡述,以期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古詩詞教學,吸取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和智慧,豐富學生語言的同時,讓中學生借助古詩詞中的經典作品,加強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
一、以“律”激“趣”,讓學生把握朗讀節(jié)奏的技巧
眾所周知,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主要途徑。中學生在吟詩讀詞的過程中,可以感知誦讀所帶來的獨特聽覺享受——詩詞的音韻美,而這一行為,正好體現的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所謂音韻美,指的是古詩詞特有的音韻和諧。筆者認為,古詩詞的誦讀要掌握好語音、節(jié)奏、語氣三個要點。
首先,要讀準字音聲調。有些詩詞由于押韻的要求,還要注意古音的讀法?,F代漢語的四聲調通過“平平,仄仄”體現出來,在“平仄”的交錯對應中,感受詩詞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如,在教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為保持韻腳的一致,應讀“xiɑ”,且此詩的音調與平仄相對應,交錯跌宕起伏變化,讓學生在誦讀時仔細體會。
其次,按照字詞的音節(jié)和意義,劃分并把握好詩句的節(jié)奏。筆者這里主要介紹五言、七言詩的讀法。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這一首詩,其中“故人具雞黍”的誦讀節(jié)奏,根據節(jié)奏停頓和字句意思的不同,可以有“二一二”——“故人/具/雞黍”和“二、三”——“故人/具雞黍”這兩種不同的節(jié)奏形式。再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其中“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誦讀節(jié)奏,根據節(jié)奏停頓和字句意思的不同,可以有“二二三”——“誰家/新燕/啄春泥”和“二二一二”——“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種不同的節(jié)奏形式。這里的節(jié)奏相當于音樂的節(jié)拍,每兩個節(jié)奏間停頓稍長,可根據表達情感的需要讀出字的輕重。至于具體采用哪一種,還要因人而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jié)奏形式。
最后,要在誦讀時融入恰當的語氣,感受意境情趣。把握語氣,則要弄清所學之詩詞屬于哪一種類型,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讀的時候要把這種情感讀出來。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別詩,表達的是詩人和朋友離別之情,且詩人以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此情。那么在讀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語氣,讀出此情感,讀首聯時要讀出開闊的語境,展現長安與蜀州相隔之遙;頷聯讀出詩人與朋友離別之情,流露出些許的惆悵與不舍,語氣較為深沉;頸聯筆鋒一轉,以昂揚的語氣讀出一種頓悟的開闊思想境界;尾聯以平緩的語氣讀出詩人對一般別離之情的認識??刹扇∫曨l朗讀,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模仿朗讀,并推選朗讀水平高的學生配樂朗讀,且讓學生談體會。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營造學詩詞的氛圍。不同類別的詩詞,采用的語氣不同,還要根據詩詞內容進行把握。
可見,朗讀可激發(fā)學生學詩詞的興趣,讓他們感悟詩詞大意,帶他們進入詩詞的意境,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定會逐步提高。
二、以“唱”和“韻”,彰顯古詩詞韻律之美
中央電視臺曾播出大型文化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該節(jié)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一方面節(jié)目形式新穎別致,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和學生的眼球,另一方面節(jié)目關注經典的精髓,重點挖掘每一首古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能幫助人們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和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初中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并不濃厚,但對流行歌曲都比較熱愛,而古詩詞完全可以唱出來[1]。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該節(jié)目中恰當的片段引導學生學習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曾是各個朝代的流行歌曲,可采用下面三種方法來展現。一是播放現成歌曲。比如徐小風演唱的《別亦難》(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鄧麗君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宋·蘇軾《水調歌頭》),還有孟郊的《游子吟》以及大家熟悉的《中華民謠》“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等,都是初中生喜歡的歌曲。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次讓學生集體聽。第二次播放時,如歌曲適合男生唱,就讓男生伴唱,女生聽;如歌曲適合女生唱,就讓女生伴唱,男生聽。第三次播放時再讓男女生齊聲唱,結果學生都很積極專注,唱完了,也背會了。二是播放與古詩詞搭伴的現成曲譜,如用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配《敕勒歌》,用俄羅斯民歌《紡織姑娘》配李之儀的《卜算子》等。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學會如何將古典詩詞配樂演唱,而且還很快就背會了所學的具體章句,可謂一舉兩得。三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吟唱,吟(按照字音拉長調子有節(jié)律地唱)也可,唱也可,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即可。這樣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詩的意境,感悟詩人表達的感情,自會將詩句銘記于心。四是選取節(jié)目中合適的片段,引導學生用古詩新唱的方法學習古詩詞。電視節(jié)目中,歌手王俊凱將《明日歌》重新譜曲配樂演唱,形式獨特,引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2]。節(jié)目播出后,《明日歌》傳唱度很高,旋律一聽就印在腦海里停不下來。其中的歌詞“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相信學生只要聽一遍就可以將旋律哼出來。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選取節(jié)目中精彩片段播放,教會學生用古詩新唱的方法學習古詩詞,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記憶好古詩詞。
這是一種全新的古詩詞教學方式,最大的特點是變“被動誦讀”為“主動演唱”,特別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當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后,背誦效果也較好,很多作品都可以實現當堂背誦。
三、以“畫”入“境”,彰顯古詩詞意境之美
北宋著名畫家張舜民曾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被蘇軾高度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些名言都說明詩和畫雖然載體不同,卻可以互相轉化。當下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古詩詞都是寫景狀物之作,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方法,讓學生乘著想象的翅膀,根據古詩詞的所有意象和具體內容,動手畫自己感興趣的古詩詞,達到感知意境、體味詩情的目的[3]??紤]到并非每一位學生都有繪畫基礎,筆者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第一,讓學生由畫入詩。如利用名家成畫,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將賞畫與讀詩相結合;第二,鼓勵學生自由繪畫,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詩文畫出來,這種方法的運用恰好給學生提供了發(fā)揮想象的機會和空間。對畫得相對好一些的作品,及時張貼在教室里,讓大家觀賞,使學生很有成就感;第三,借助網絡工具,讓學生去搜素圖片,按自己的理解自由設計組合意境,做成自己的電子詩歌閱讀作品。這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打開學生的思路,開拓學生的視野,將數字化的技術運用到具體學習中,所以最受學生的歡迎。
無論采用以上何種方法,筆者認為最關鍵的還是借助古詩詞中的意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詩中景物描寫的畫面,感知“景語”,體味“情語”。如在教學王維的代表作《山居秋暝》時,筆者先讓學生找出詩中具體的意象,然后讓他們借助合理的想象,在腦海中去描述王維筆下的夜景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在紙上畫出來。如此一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了想象的空間,既對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也使學生在想象中提升了“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近年來,全國到處興起“國學熱”和“詩詞熱”,像《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經典詠流傳》等文化節(jié)目紅遍大江南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是當下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廣大的中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古詩詞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古詩詞教學,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豐富學生的語言的同時,讓學生借助古詩詞中的經典作品,加強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讓學生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侯曉田.提高古詩文教學效能的新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05):31-32.
[2] 劉德春.淺析文化綜藝電視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J].數字傳媒研究,2018(03):20-22.
[3] 李革.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古詩文學習策略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26):7-8.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