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瑩 李謨潤
摘 要:在社會動蕩和懷才不遇的綜合影響下,越南黎末阮初詩人阮攸明白了人生的短暫、生命的脆弱,體會到了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外在的東西都是過往云煙。于是,阮攸慢慢地放下人生抱負,轉向尋找生命的本真,領悟到鄉(xiāng)情的重要性。詩人這些豐富又復雜的情感,在其《北行雜錄》帶有“空”字詩中有著隱秘的述說。
關鍵詞:越南;阮攸;《北行雜錄》;“空”字詩;生命本真
阮攸(1765—1820),越南黎末阮朝初年大詩人,字素如,號清軒。清嘉慶十八年(1813),阮攸在作為阮朝貢使出使中國的過程中,撰有漢文詩集《北行雜錄》。該詩集除前面幾首外,大部分寫的是在出使過程中的所見、所感、所思。當時詩人正處于人生暮年,詩集中多次出現(xiàn)“空”字的詩篇,從某一程度上來說,隱含了詩人對自己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思考。通過分析這些帶“空”字的詩歌,可以更好地了解詩人的人生哲學及把握詩人細膩、幽隱的心理及思想情感。
一、放下抱負
真正有理想、有情懷、有抱負的文人學士,他們的最終的追求不是功名利祿,而是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所在,這才是真正的不朽。確實,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國家繁榮穩(wěn)定,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是每一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對于阮攸而言,亦不例外。但是,處于亂世之中的他,由于環(huán)境惡劣、懷才不遇等原因,其興國安邦的偉大抱負總是難于施展,在詩歌中頻頻表達了自己抱負落空的無奈、悲憤、消沉的復雜情感。
(一)社會動蕩
阮攸一生歷經(jīng)波折,經(jīng)歷了越南歷史上頗動蕩不安的黎、鄭兩大封建統(tǒng)治朝代,又見證了光中朝代與西山農(nóng)民運動轉瞬即逝。在這動蕩的時期,阮攸曾逃到他妻子的家鄉(xiāng)隱居了整整十年,并飽經(jīng)了流離輾轉、饑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種種困難。所幸的是阮攸在阮朝任官,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升遷為勤政殿學士,并作為正使出使清朝。在出使的過程中,詩人經(jīng)過很多歷史古跡并寫下不少與歷史人物有關的詩歌。在越來越靠近清廷的過程中,意味著詩人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了。在歷史的感悟、強烈的思鄉(xiāng)及自我身世的輾轉中,詩人對抱負、功名、人生、本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的選擇和傾向。
五月觀競渡
懷王歸葬張儀死,楚國詞人記佩蘭。千古招呼終不返,滿江爭競太無端。煙波渺渺空悲怨,鑼鼓年年自笑歡?;耆魵w來也無托,龍蛇鬼蜮遍人間。[1]
“懷王歸葬”和“張儀死”借指朝廷的大局不穩(wěn)和社會的動蕩,五月五日端午的競渡是招魂之習俗,是人們對剛正不阿的“楚國詞人”屈原的紀念。但歷來都只是鑼鼓喧囂,慢慢地演變成百姓的一種娛樂節(jié)日,彌漫在整個活動過程的是渺渺茫茫、似悲似怨、隨風飄蕩的煙波,一悲一笑,一怨一歡的鮮明對比,代表了詩人對國家、對人們的擔憂與愁慮,代表了百姓不諳政治、于此一樂的安心與無知。這其實是詩人一生所見、所感的真實反映,因為無論是在清廷還是阮朝,社會的環(huán)境都不穩(wěn)定,不和諧,貧窮、饑餓、不公等彌漫于每一寸土地,最后受災受難的永遠是底下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因此詩人說即使屈原魂歸人間也無路可去,如今社會是處于“龍蛇鬼蜮遍人間”的惡劣環(huán)境。嚴峻、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使詩人深刻意識到封建王朝的腐朽無能,國泰民安的渺茫,整首詩散發(fā)著詩人厚重老年的憂傷、無奈與痛苦,除了感嘆之外只能無言地注視江上虛無縹緲的煙波。
嵇侍中祠
古廟松草一帶幽,清風猶似竹林秋。廣陵調絕余清響,《正氣歌》成立懦夫。亙古未干流血地,奇忠能破問蟆愚??蓱z江左多名士,空對江山泣楚囚。[2]
“松”“清風”“竹林”“清響”“《正氣歌》”等詞語是對嵇康的稱贊,其人在政局動蕩、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保持獨善,且不畏權貴、不貪名利,在臨死之前還淡定地彈一次《廣陵散》,其無所畏懼、昂首挺胸的姿態(tài)有力地控斥了司馬氏集團的獨裁、殘暴及述說了正直人士的難以生存、人命的低賤。眾多有才華有能力的江左名士亦找不到安身立命的位置及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更不用說蕓蕓眾生了。權貴者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利,生命在此時,就如螻蟻般渺小,如荒草般低賤。整個社會的黑暗、動蕩達到道路以目的程度。詩人越是用最有氣節(jié)的歷史人物來鞭笞權貴,越是表達了詩人對無視人命的當權的憤恨及自我的凜然正氣。
(二)懷才不遇
堰城岳武穆班師處
當時曾駐岳家軍,此地經(jīng)今有戰(zhàn)塵。大將空懷邦國恥,君王已絕父兄親。金牌十二有遺恨,鐵騎三千空暮云。血戰(zhàn)十年成底事,風波亭下謝金人。[3]
“當時曾駐”“此地經(jīng)今”把時間從宋接連到清,“有戰(zhàn)塵”則點明了從古到今戰(zhàn)亂不斷。岳飛將軍有收復失地、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保護國家穩(wěn)定的雄才大略,可惜萬人之上的皇帝卻懷疑他的忠心,“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使他一輩子的努力付諸東流。沒有被君主賞識與信任,反而因自身的才能而身陷囹圄,對岳飛的同情,隱含著詩人自身的切身體會——同樣經(jīng)歷國家動蕩、時局混亂,前朝皇帝亦沒有重用自己,流離輾轉倒占用了人生大半輩子。
永州柳子厚故宅
衡嶺浮云瀟水波,柳州故宅此非耶。一身斥逐六千里,千古文章八大家。血指汗顏誠苦矣,清溪嘉木奈愚何。壯年我亦為材者,白發(fā)秋風空自磋。[4]
此時,詩人現(xiàn)身詩中,直接與柳宗元進行心靈對話,對柳宗元被貶到蠻荒之地產(chǎn)生同情,對其文才進行歌頌。無奈如此有才有德之人卻一貶再貶,一生幾乎都是處于不順之中,最后還客死他鄉(xiāng)。柳宗元的一生遭遇,讓詩人產(chǎn)生了同病相憐的情感——兩人都有才華和一腔抱負,都希望能于朝堂之上大顯身手,卻總是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在沉重、悲涼的情感觸發(fā)下,詩人抑不住大喊“壯年我亦為材者,白發(fā)秋風空自磋”:“亦”字表明了詩人與柳宗元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對柳宗元的同情其實內化為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甘,壯年徒有抱負,熬到白發(fā)蒼蒼卻物是人非,留下的只是內心無力的嗟嘆。
二、追尋本真
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詩人對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總是努力地去追尋自我生命的本真。所謂的本真是在人看清了與自我緊密相關的外在后獲得的澄明與通透,是否定之后的肯定。對于阮攸而言,否定的是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權謀術勢,肯定的是鄉(xiāng)情、親情??梢哉f,出使清廷的那一段時間里,其實就是詩人思考人生的心里路程。在與現(xiàn)實接觸,與歷史對話中,詩人分辨了生命的重與輕,悟到了鄉(xiāng)情與親情的難能可貴。
(一)利祿虛無
對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文人來說,錢財、功名本來就不是自我一生奮斗的目標,能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參與到這個社會、國家的穩(wěn)定才是畢生的追求,人的價值在于能為他人創(chuàng)造價值,在于為使“人”往好的方向發(fā)展,在于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生存環(huán)境。像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文人均有這樣的大抱負,功成身退這種強烈的愿望就多次出現(xiàn)在李白、蘇軾的詩歌中。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阮攸,亦有此種情懷。
在文學史上,寫關于蘇秦的典故,一般是譴責其父母妻嫂的勢利、冷漠、無情,對蘇秦則是大多贊其勤奮、努力、堅持、有大志,但阮攸卻不同,在《蘇秦亭》(其二)中詩人對蘇秦及其家人進行了貶責——“其妻不下機,其嫂不為炊。父母不復顧,相看如路岐。丈夫一失志,骨肉皆相離”。諷刺他們輕視親情,醉心功名利祿,貪戀金銀財寶。對蘇秦的描寫中,尤其體現(xiàn)了詩人對權謀術勢的厭惡——“一朝大運有時至,六印纏腰鳴得意。黃金百檻璧百雙,從車千乘來鄉(xiāng)里”。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腰佩六國相印的宰相,乘著豪華馬車,帶著大量的黃金白玉,大搖大擺地回鄉(xiāng)顯耀自己所獲得的巨大成就。但“一時”二字,卻殘酷地點出了榮華富貴是短暫的,不可能長伴于某一人?!昂峡v不在卻強秦,但向所親驕富貴。刺股原為權利謀,磋呼此人小哉器?!痹娙嗽娫僖淮沃赋鎏K秦所做的所有努力不是為了聯(lián)合六國抵抗強秦,而是為了獲取榮華富貴和權利。此種志向,對詩人而言,是“小器”,追求并努力實現(xiàn)富國安民的志向才是“大器”?!败囻R金玉己無跡,亭前之草空青青。世人多讀蘇秦傳,猶為位勢富貴傷其生”。此四句一針見血地點明榮華富貴是最終歸于虛無,但世人卻執(zhí)迷不悟,把自己的一生陷進去,忽略了親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重要性。
途中偶興
山下喬松松下墳,累累都是古時人。自由自在不知死,花落花開無限春。
伏臘子孫空酪酒,世間富貴等浮云。百年到底皆如是,回首茫茫一片塵。[5]
詩人在旅途中看到四季常春的喬松下的累累墳墓,兩者壽命的比較使詩人心生悲涼,并頓悟到富貴對于只有一次生命的每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無足輕重,每一個人生命的逝去,最終都回歸世間那一片片茫茫的塵埃,“伏臘子孫空酪酒,世間富貴等浮云。百年到底皆如是,回首茫茫一片塵”。這是多么的沉重又現(xiàn)實的詩句,詩人深深地體會到,在時間的長河里,功名利祿不過是過往煙云,不過是滄海一粟,人的生命相對于四季常青的喬松而言是多么的短暫,尤其是對于處在人生暮年且沒能在壯年的時候實現(xiàn)內心追尋的詩人來說,更是難能可貴的。這深刻的思考讓詩人更加明確否定了富貴于人的重要性。
(二)歸心似箭
初秋感興
蕭蕭木落楚江空,無限傷心一夜中。白發(fā)生憎班定遠,玉門關外老秋風。[6]
該詩字字抒發(fā)著詩人濃濃的憂傷,奠定了悲秋的情感基調:秋來葉枯,隨風飄轉,使本已空闊的楚江顯得更加空闊,使肅殺的氣氛更加濃郁?!鞍装l(fā)生”嗟嘆自己年事已高,“憎班定遠”是羨慕出使西域并被封為定遠侯的班超,“玉門關”意味著路途之遠,緊連著一個“外”字,表明了著一路上會遇到各種困難,可謂前途危險重重。最為擔憂的是自己處于人生暮年,精力、時間都有限,對于一步一步地到達清廷,這本身就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情,那何時歸鄉(xiāng)更是未知數(shù)。蕭瑟之秋引發(fā)了詩人對前途的擔憂,征夫式的情緒及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如潑墨般纏繞心頭。似乎自己的一生總是處于漂泊的狀態(tài)中,兜兜轉轉就到了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像是在耗掉這個鮮活的生命而已,并沒有使其綻放最美的色彩。一句“蕭蕭木落楚江空”其實就是詩人飄零一生及空寞心境的真實寫照。出發(fā)的時間越久,路途越遠,思鄉(xiāng)之情越強烈。
黃鶴樓
何處神仙經(jīng)幾時,猶留仙跡此江媚。今來古往盧生夢,鶴去樓空崔顥詩。檻外煙波終渺渺,眼中草樹尚依依。衷情無限憑誰訴,明月清風也不知。[7]
登高望遠,因情傷景,異鄉(xiāng)之客,感慨頗多。長江、黃鶴樓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人物的存亡,但一切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化為一縷青煙,“古往今來”皆是“盧生夢”,“鶴去樓空”人亦空,詩人此時今日又成為黃鶴樓見證的人物之一,但也最終如崔顥那樣消失得無蹤無跡,自己的生命,對于這個世界而言,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又從有歸于無,一切如幻影隨行,人是如此渺小,渺小到比不上檻外的煙波和眼中的草樹?!懊烀臁迸c“依依”道出了煙波終日虛無縹緲地飄蕩著,青草、樹木的茂密及蔥蔥郁郁,一個“終”字與一個“尚”字,道出了物的恒久及無憂無慮,使煙波、草木變得調皮起來,物之喜與詩人之悲形成鮮明的對比。煙波的多及草樹的密,又反襯出詩人的孤單、寂寞。作為異鄉(xiāng)之游子,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年老、漂泊、事業(yè)無成等匯聚成一股無法言說的憂傷。在其他登樓賦詩的詩作中,詩人亦表達了其對時間的感慨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三、小結
越南大詩人阮攸的《北行雜錄》中多次出現(xiàn)了帶“空”字的詩歌,該字包含著詩人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及心里路程。詩人的一生幾乎都處于漂泊的狀態(tài),早年因社會動蕩流離輾轉,晚年奉命出使清廷。但因環(huán)境惡劣且又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興國安邦的人生抱負隨著年老而漸漸落空。在看透功名利祿之后,努力追尋本真的自我,明白了鄉(xiāng)情才是人生之至寶。
參考文獻
[1][2][3][4][5][6][7]阮攸.北行雜錄[M].葛兆光,趙克孟.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第10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4,42,62,33,55,6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