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丹娜
南歐最大的峽灣—科托爾海灣
“在地球誕生之初,陸地與海洋間最美的邂逅之地一定是黑山海岸。”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這樣贊譽黑山。
從阿爾卑斯山脈連綿不絕的內陸山谷,到以石灰?guī)r為主、植被稀疏的褶皺山,再突然垂直下落到蔚藍遼闊的亞得里亞海灣……黑山共和國,這個面積僅有1.38萬平方公里的國家,以小小的國土,承載著豐富的景致與悠久的歷史。
讓拜倫也折服的海岸線,究竟是什么樣的?
與想象中那些攝人心魂、一望無際的漫長海岸線不同,黑山的海岸線其實并不長,從頭到尾也不過100多公里。但在這條蜿蜒的曲線上,卻擁有高達95座的沙灘,這樣的密集與豐富程度,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數。
在這里,也隱藏著全南歐最大的峽灣—科托爾海灣。在這片海灣,除了山與海、陸地與水域形成的美妙弧度與張力,還擁有兩個極具特色、景色優(yōu)美的小島:圣母巖島和圣喬治島。
兩座小島,風格迥然。圣喬治島是自然形成的島嶼,面積很小,上面種滿了柏樹,還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秀美而靜謐。而圣母巖島,則是一座人造島嶼:15世紀時,經過這片水域的水手,為了祈福向水中投石,于是這個“許愿池”便逐漸堆積起來,最終成了一座島嶼。直到今天,到了每年的7月22日,當地的村民們還是會駕著自己的小船來到這里,投下一塊石頭,延續(xù)這個傳統,祈禱一份新的福氣。
佇立在這樣的街巷之中,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中世紀居民。
如果覺得科爾托海灣和兩座島嶼不夠“人間煙火”,那么經過科爾托海灣,就來到了黑山最熱鬧的地方—黑山港。這座港口有650個泊位,每天要吞吐大量的輪船游艇。如果來了熱鬧的黑山港,一定要乘坐當地的游艇,到亞得里亞灣轉上一圈。黑山港中,還有一座海軍文化遺產博物館,其中陳列著一艘南斯拉夫海軍的退役潛艇—是一個??吭跓狒[碼頭、濃縮了厚重歷史的記號。
若是離開海灣與碼頭,順著科托爾城一路南下,就會遇見“歐洲最美沙灘”—布德瓦的沙灘。這個7月份平均日照達到每日10小時的“陽光之城”,絕對是整個歐洲最明媚的地方。
南斯拉夫經典影片《橋》中的“ 橋”,便是塔拉河大橋
黑山也提供了足夠的驚險,給想要追逐山海秘密的旅人。如果你是老電影愛好者,南斯拉夫電影《橋》一定是經典影片中的一部。這個“橋”,便是塔拉河大橋。塔拉河穿過的峽谷—塔拉峽谷,是歐洲最深的峽谷,一直都以壯闊的天然美景、濃厚的電影氛圍吸引著各地游客,也集聚著各個國家的劃艇愛好者前來挑戰(zhàn)。
或悠閑愜意,或超越自我,無論你向往的是哪一種旅行,黑山都可以拿出足夠豐富的沙灘峽谷、閑適驚奇,供游人縱身山海之間。
在海岸線的另一邊,便是古城。除了自然恩賜的旖旎風光,黑山還有更為動人的歷史遺跡。
科托爾擁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格局,這些從海邊一直延展到山頂的古城墻、舊堡壘、小巷子,組成了一個彎曲纏繞的迷宮,等待著一場“歷史捉迷藏”。
如果將位于海邊的城門作為游蕩的起點,你會看到這座建于500年前的城門,頂部還留著前南斯拉夫鐵托時代的標志,下面的石匾刻著“1944年11月21日”—這個鐵托率領軍隊把古城從納粹占領中解放出來的日子。在石匾和城徽之間,刻著鐵托的語錄:“不要拿走我們的東西,我們不會拿走你們的。”
事實上,這座城門的建造歷史,也在與這句20世紀才出現的語錄遙遙暗合。城門頂部原本是威尼斯獅子的雕塑,后來改為象征哈布斯堡王室的雙頭鷹,再后來,才是鐵托時代的標志。但無論怎樣變遷,這座古老的城門,都是古城防御體系的最后一道防線。
黑山海岸線自古海盜猖獗,科托爾古城更是常被假扮商人的海盜入城綁架勒索、擄民為奴。城門是進出古城的主通道,也是檢查和嚴防死守海盜的重要關卡。如今,它依然靜默地佇立,無聲地傳達著“互不侵犯”的期冀。
科托爾古城的街道
走進城門,首先遇到的便是軍隊廣場。這座城內最大的廣場,代表著在科托爾古城的中世紀城鎮(zhèn)建筑布局風格—以廣場為建筑集群的中心,每個廣場四周都圍繞著不同功用的建筑物,廣場之間由蜿蜒的街巷連接。在沒有公共交通的古代,這樣的布局可以讓市民在較近的步行距離內滿足生活、工作、休閑等不同需求。
廣場上的鐘塔,是科托爾古城中的地標性建筑。這座始建于1602年的古老建筑可謂命途多舛:還沒完工就遭遇大地震,重建時西移,1979年地震時再度損毀,又重新搬回廣場重建。幾番修葺也讓這座塔的外觀記錄下了時光的痕跡—東、北兩面,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風格;西、南兩面,則兼具巴洛克建筑風格。
離開軍隊廣場,來到科托爾廣場,便能看到科托爾最著名的大教堂—科托爾主教座堂。這座教堂的歷史也是科托爾古城乃至黑山的歷史微縮。12世紀重建、1166年竣工后的科托爾主教座堂,本來是精美繁復的哥特式建筑結構。1667年的大地震幾近摧毀科托爾3/4以上的建筑,其后的大火又焚燒了整座城市。地震、大火的浩劫之后,腐爛的尸體又引發(fā)了鼠疫,這是科托爾古城最黑暗的一段時光。
災難過后,科托爾主教座堂又經歷了一次重建,但因為災后經濟凋敝,這項工程進行得并不順利。今天,我們也可以輕易看出兩座塔身的不同—到了建第二座塔身時,資金已經用完,所以第二座塔身的頂部只能草草完工,不見當年的精致富麗。
幸好,如果收回凝視簡陋塔尖的目光專心穿行,古城狹窄、獨特的街道會再次展現它“便利”以外的魅力:穿行巷內,抬頭望天,天空是窄窄的一條線,現代世界仿佛被封印在窄線之外。佇立在這樣的街巷之中,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中世紀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憩;走出巷子,來到下一個廣場單元,現代世界的熱鬧又重回眼前,一切豁然開朗—這是蜿蜒古城的獨特魅力。
離開科托爾古城前,不要忘記回頭看看歐洲的“長城”—科托爾城墻。這段城墻是科托爾城墻中最高的一段,從海邊開始,沿著山坡蜿蜒佇立,隨著山勢形成了“之”字形,守衛(wèi)著飄揚旗幟的要塞。這座歐洲最為完整的“長城”,耗費了科托爾幾世紀、數代人的努力,建筑成本甚至高過歐洲任何一座宮殿。
從9世紀動工,到18世紀基本形成現在的規(guī)模,城墻的厚度不一,最高的一段65英尺,也是建造時間最早的一段。這座艱難修建的“長城”,也的確不辱使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1657年,奧斯曼軍隊入侵的時候,科托爾人正是依靠這座堅固的防線抵擋了敵人的進攻。
城墻和它的故事,投射了黑山溫柔海岸、靜謐古城的另外一面—驍勇與野性。
野性的黑山,擁有五座原生態(tài)國家公園:杜米托爾、洛夫琴、拜爾格拉德斯卡山、斯庫臺湖、普羅克勒提耶。在1.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國家公園的面積超過了1100平方公里。
近年來,“野性之美”成了人們尋找旅行目的地的新關鍵詞。黑山的這五座國家公園,顯然為這個獨特的形容詞而生。在這里,現代文明不曾涉足,一切純凈天然。無論是徒步、登山、攀巖還是越野,國家公園們都能提供絕佳的景致與場地。
在歐洲最后的幾片原始森林里,鳥類在濕地間生機勃勃,樹林濃密,空氣清涼凈透。徒步在森林氧吧中,天地遼闊,仿佛可以走到世界的盡頭。如果想要體驗熱鬧的野性,漂流、高空滑索、山地自行車或是納維迪爾峽谷的驚險溪降,都能讓熱愛冒險與野性的心得到充分滿足。
如今,黑山共和國已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國家,在這“歐洲最后的綠洲”之上,有慵懶閑適、歷史厚度,也有原始的冒險與刺激。這顆巴爾干半島上的滄海遺珠,正散發(fā)著獨特而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