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祥,鄭華艷
(湖北省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針灸康復科,湖北 荊州 434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因頸椎病變而致頸神經根受到機械性壓迫或炎性刺激后出現相應癥狀和體征的疾病,臨床主要特征表現為相應神經根支配區(qū)的麻木和(或)放射痛[1]。流行病學顯示,世界十大慢性頑疾中,頸椎病以9億人次以上的患病數目高居第二位,中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高達17.6 %[2],且以百萬數目逐年上升,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居各類頸椎病之首,其發(fā)病率約占頸椎病的60 %~70 %[3]。
現代醫(yī)學治療手段雖多樣、有效,但頸椎牽引療法以其高效、安全居于保守治療方案首位[4],而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是我科自制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推拿手法,臨床用之有效。目前,中西醫(yī)結合的復合型保守治療方案,尤其是牽引療法及推拿療法的結合以其高效性已逐漸為廣大患者所接受[5]。
筆者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對運用牽引狀態(tài)下行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與單純牽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例進行研究與比較,以期為臨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依照納入標準將2018年10月~2019年9月到我院門診就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以自愿原則納入80例,按其就診順序編單雙號平均分為兩組進行研究。因觀察時脫失5例,有75例進入療效統(tǒng)計,其中治療組(牽引下手法治療組)39例,對照組(單純牽引組)36例,兩組總脫落率低于10 %,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版)》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①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治療前未經外科手術治療;③前2周內未接受相關藥物及物理治療等;④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能正確地完成評估表格。
①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②精神病患者;③頭頸部腫瘤、骨結核等癥狀相似疾病者;④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者;⑤局部骨折等病史不屬于松動手法和牽引手法適應證者;⑥依從性差者;⑦呼吸衰竭等病情危重者。
①治療期間同時接受其他干預治療措施者;②治療期間病情加重,且必須采取其他治療措施者;③無法判斷療效或觀察病歷不完整者。
①治療期間懷孕者;②牽引、手法難以耐受者。
本實驗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牽引下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組②對照組:牽引組。
基本治療:兩組基本治療一致,如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活動等。
①頸椎牽引:患者取坐位,牽引角度以頸椎前屈曲10°位,牽引重量為患者自身體重的1/10~1/5,以患者耐受為宜,每次牽引時間20 min。②在牽引狀態(tài)下,醫(yī)師予患者頸部行推拿手法。操作方法如下:a.準備手法:醫(yī)生站于患者身后,自風池至頸根部拿捏頸項兩旁軟組織放松局部肌肉,再以推法自風府沿督脈推至大椎,根據癥狀在病變累積部位行按揉法、法,各3 min。b.治療手法:醫(yī)生位于患者后方,一手拇指按于紊亂的小關節(jié)隆起處作為定點,另一手放于患者面頜部作為動點,在頸椎牽引狀態(tài)下,兩手保持各自水平面,將頭緩慢轉至定點側生理位最大角度,面頜部的手突加適當的旋轉力,同時按壓定點的拇指根據小關節(jié)紊亂方向施加推力或旋轉阻力,若拇指下有彈動感即停,約5 min~6 min。c.結束手法:摩、揉頸肩部,配合拍法,患者有輕快感為宜,約2 min。
單純牽引治療,操作同上。
共計2周。隔日1次,7次為1療程,治療1個療程。治療組與對照組療程相同。
采用日本的神經根型頸椎病20分法量表進行癥狀體征量化評分,其涵蓋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體征;評分越低表明癥狀越嚴重。療程結束前后均評定1次。
參照199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治愈:癥狀消失,肌力、頸及上肢功能正常,能正常勞動和工作,癥狀緩解>90 %;顯效:癥狀明顯好轉,頸肩背疼痛減輕,頸及上肢功能明顯改善,75 %<癥狀緩解≤90 %;有效: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但仍遺留部分癥狀、體征功能障礙,30 %<癥狀緩解≤75 %;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癥狀緩解≤30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療程結束后進行評定。
3.4.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量化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量化評分比較
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fā)生,治療組有1例受試者因依從性差而退出;對照組中3例受試者因前期療效不顯著而要求退出,1例因依從性差而退出。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因椎間孔變窄或頸椎雙側軟組織肌力失衡引發(fā)旋轉性移位刺激和壓迫神經根所引起的臨床病癥。研究表明,脊柱功能中關節(jié)突關節(jié)在對抗扭轉載荷時,一旦超載就會發(fā)生纖維環(huán)等的異常,從而引起椎間盤及神經根異常。由此可見,脊柱平衡在頸椎病中的重要性,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頸椎間盤退變是內因,而頸椎生物力學失衡是其外因。[6]
有研究顯示,牽引的過程是一個調整椎體平衡的過程[7]。對頸椎的制動及縱向的拉伸,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緊張,給予頸椎垂直軸線上的對抗力,改善或恢復鉤椎關節(jié)與神經根等的解剖位置,減少神經根的壓力,解除由于間隙狹窄造成的一系列創(chuàng)傷性反應??傊?,通過牽引可以逐步改善神經根的卡壓或刺激,維持頸椎生理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8~9]。
推拿療法目前也已成為治療頸椎病最主要的非手術手段之一[10]。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而言,各種推拿手法的機制不外乎改善神經根卡壓癥狀,抑制神經根傷害性信息的傳導,或抑制或降低炎癥因子的釋放等,從而達到穩(wěn)定脊柱關節(jié)平衡、消除炎癥、恢復神經傳導正常功能狀態(tài)等[11]。
我科制定的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主要以傳統(tǒng)推拿手法為依據,結合西醫(yī)松動手法,提倡以“巧勁”旋轉、推動頸椎的小關節(jié),在保證療效基礎上充分提高其安全性。頸椎病多為“骨錯縫,筋出槽”問題,根據頸椎解剖及生物力學的原理,針對脊椎肌肉及軟組織的靜力性平衡[12],通過對脊椎小關節(jié)行旋轉等被動或主動活動治療,能調整脊椎的生物力學平衡,松解脊椎肌肉及軟組織緊張度,達到改善關節(jié)功能、緩解痙攣、減輕疼痛目的,同時也避免出現頸椎大幅度扳法等脊髓損傷風險性。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臨床痊愈23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2例,而對照組臨床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8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經治療后治療組的癥狀量化評分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牽引下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牽引治療的療效,證實了這一復合手法能明顯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的有效率。
在牽引結合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的治療方案中,牽引療法可以松緩局部肌肉緊張,增寬椎間隙,從而有利于針對已紊亂的病變部位行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予以橫向復位。縱橫同時施力,牽引于頸椎行縱向拉伸,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調整橫向平衡,兩者相輔相成,縱橫調整,快速達到頸椎動靜平衡,恢復其原有的內在應力平衡,以更有效地減輕其對神經根的壓迫,改善癥狀,提高本病的臨床療效。
牽引結合椎小關節(jié)松動手法通過維持頸椎縱橫平衡可以緩解神經根的壓迫,該方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安全、高效、簡單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