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貴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學 云南 紅河 661100)
李燕瓊
(蒙自市第四中學 云南 紅河 661100)
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以人為本”從人的個體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出發(fā),凝練了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18項綜合指標,其中關于思維方法、思維品質的指標為“理性思維、批判質疑”.為實踐落實各項“核心素養(yǎng)”指標,2017年以來各學科課程標準頒布,學校就作為核心素養(yǎng)有效實施的“主陣地”,學科課堂就成了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前鋒營”.物理學科作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學科,其核心素養(yǎng)包括 “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4個方面,“科學思維”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性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質疑創(chuàng)新”指標的核心要素.本文在課程教學觀視角下對科學思維、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等內容進行拓展,構建了高中物理科學思維目標體系,有助于增強“思維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體銜接性,有助于“科學思維”教學實施及評價.
教育目標的實踐需考慮以下問題:(1)教育目標是什么?(2)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課程標準、教材怎么編寫?(3)為落實課程標準,教師怎樣把課程標準精神和教材知識高效精準地傳授給學生?(4)學生怎樣高效的學習、自主發(fā)展,提升自身的文化基礎?從怎樣有效地編寫課程標準、教材的視角審視教育實踐活動,稱之為課程觀視角;從學生怎么樣高效學習、自主發(fā)展,提升自己文化基礎的視角審視教育實踐活動,稱之為學生觀視角.從教師怎樣高效地使課程標準精神和教材內容,依據(jù)學生認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有效教學設計、實施高效課堂和精準評價的視角審視教育實踐活動,稱之為課程教學觀視角.因此,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可以走課程觀路徑、學生觀路徑和課程教學觀路徑,課程專家已經(jīng)編寫出物理課程標準和與課程標準保持高度一致性的教材,是走課程觀路徑,本文從課程教學觀視角進行探究.
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思維”是指:“從物理學視角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 是基于經(jīng)驗事實建構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方法在科學領域的具體運用; 是基于事實證據(jù)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和批判,進行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格,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等要素”[1].要依據(jù)此進行“科學思維”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及評價,需要追問以下問題:(1)課程教學觀視角下,科學思維到底是什么?(2)高中物理科學思維要素,除了“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4個外,還有哪些其他要素?(3)高中物理模型有哪些?科學推理的特定形式有哪些?
為了回答(1)、(2)兩個問題,需要先明確“思維、科學思維、思維方法”的概念.《辭?!分袑λ季S的描述:“思維”指理性認識(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科學思維強調以實證為判斷的依據(jù)、以邏輯作論證的手段、以質疑作評價的起點[3];思維方法就是思維主體為達到思維目的,把相關概念和動作因素組合排列成為靜態(tài)的或動態(tài)的具有先后次序、步驟、程序和可以運行的操作過程的總和[4].從課程教學觀視角,“科學思維”是指物理理論體系的建構或應用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
查閱書籍和文獻資料,關于“思維方法”的框架結構及內容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第一種觀點認為,思維的方法是抽象、歸納、演繹、分析與綜合等[5],包括邏輯思維方法和非邏輯思維方法(直覺、靈感、想象等)[6];第二種觀點認為,科學思維方式是基于經(jīng)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是基于科學理性的分析綜合與推理論證,是基于事實證據(jù)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與批判等[7].綜合觀之,科學思維方法包含“抽象、推理、論證、概括、分析、綜合、批判、質疑、創(chuàng)新”等內容.
在“三維目標”教學中:完整意義上的物理教育包括物理知識教育、物理方法教育、物理思想教育、物理觀念教育、物理精神教育.其中“物理思想”諸如:對稱思想、守恒思想、可逆思想、假說思想等[8];物理科學方法蘊含在概念教材、規(guī)律教材和應用教材中,科學方法諸如:圖像法、比值定義法、整體法和隔離法等[9].此處的“物理方法、科學方法、物理思想”都是構建或者應用物理理論體系的研究方法集,屬于科學思維的范疇.這樣,科學思維就是“過程與方法”的綜合表現(xiàn),“科學思維”教育與“過程與方法”的距離就近了一層,方便新舊教材的銜接.再次,物理學是一門基于“觀察和實驗”的學科,科學思維方法還應該包括“觀察法與實驗法”;“定性與定量”分析也是物理學應用中常用的思維方法.
綜上所述,物理學更多的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質疑批判”的學科,所以這里的科學思維方法指邏輯思維方法.從課程教學觀的視角,物理科學思維方法包括觀察與實驗、抽象與概括、綜合與分析、推理與論證、質疑與批判、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定性與定量等.課程標準中“科學思維”的4要素,是科學思維方法中的核心思維方法,這也體現(xiàn)了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性”,即“核心”包含了外延的最小化和對象的最大化雙重含義[10].課程教學觀視角下物理科學思維的內容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教學觀視角下物理科學思維內容結構圖
物理概念是科學抽象在物理學領域應用的重要成果,所以“物理模型”是指物理概念背后的現(xiàn)實原型或反映特定問題、特定事物本質特征的物理結構.“模型建構”體現(xiàn)的是物理模型的建構過程,是在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礎上,抓住其關鍵因素,構建能反映其本質特征的理想模型的科學抽象過程[11].理想化方法是模型建構的一種特定形式,比如“質點、點電荷”等模型的建構.
在物理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和應用過程中,構建了諸多物理模型,比如“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碰撞、輕桿模型”等.關于物理模型的分類,參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國內外有較大的差異,為了方便物理模型的教學實施及評價,借鑒國內的分類方法,將物理模型分為模擬式物理模型(電場線、磁場線)、理想模型、實驗模型(光電效應、理想斜面實驗)和知識應用教材中的物理模型(輕桿/細繩/彈簧模型、復合場模型),理想模型又包括實體模型(點電荷、單擺、光源、理想變壓器)、條件模型(勻強電場/磁場、平行光)、過程模型(碰撞、平拋運動)[12].筆者梳理了2017年版課程標準、新教材及應用教材中的物理模型,為方便模型的教學實施及評價,這里不按照分類標準羅列物理模型,按照教材結構呈現(xiàn)高中物理中的模型,其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按教材結構呈現(xiàn)的高中物理模型
科學推理是依據(jù)科學事實、運用邏輯思維,由一個或者幾個科學判斷,得出另外一個未知科學判斷的思維形式,是“核心思維方法”的“核心”,具體表現(xiàn)為:(1)科學推理是構建物理模型、科學論證、質疑和創(chuàng)新的手段和工具;(2)科學推理是學生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的重要思維方式.
關于科學推理的特定形式,國內外都有研究:國內一線教師俞國富認為,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科學推理的內容很豐富,這些內容主要體現(xiàn)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13];國內知名的課程與教學論專家廖伯琴認為,科學推理是科學思維的重要體現(xiàn),不僅包括邏輯上的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還包括控制變量、組合推理、概率推理、相關推理、因果推理等推理形式;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羅森(Lawson)教授開發(fā)的LCTSR科學推理能力測量表中,推理的維度主要包括守恒推理、比例推理、控制變量推理、高級控制變量推理、概率推理、相關性推理、假設演繹推理等[14].可以看出,科學推理內容的廣度有所不同,但能夠體現(xiàn)科學推理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另外,物理學是一門“應用數(shù)學工具”的學科,包含了多種數(shù)學推理方法的應用.綜合上述,從課程教學觀視角,科學推理可分為數(shù)學推理方法和物理推理方法,其分類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教學觀視角下高中科學推理的分類結構
2017年版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思維直接對應“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等要素,從課程教學觀的視角審視:科學思維到四要素之間、四要素到教學實施、測評之間跨度較大,教師不易理解和教學實踐.依據(jù)上文對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方法、模型建構及科學推理的內容擴展,增加“一級指標(科學思維)、二級指標(思維方法)和細化指標”,構建了如表2所示的高中物理科學思維目標體系.從“指標一”到“細化指標”是逐漸解剖、細化的過程,這就彌補了它們之間的理解空隙和執(zhí)行難的問題.
表2 課程教學觀視角下高中物理科學思維素養(yǎng)目標體系
“思維素養(yǎng)”目標的物理學科徑向為:立德樹人-核心思維素養(yǎng):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學科思維素養(yǎng)群(數(shù)學、生物、化學等思維素養(yǎng)集)-物理科學思維方法-物理核心思維方法(模型構建、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物理單元思維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物理課堂思維目標-思維素養(yǎng)達標檢測.課程教學觀視角下物理科學思維目標體系,增加了“一級指標”體現(xiàn)了思維的物理特性,“二級指標”中的思維方法在數(shù)學、生物、化學等學科中也在培養(yǎng),與其他學科思維素養(yǎng)構成思維方法群,形成思維方法交集,這樣物理科學思維與核心思維素養(yǎng)就形成有效的銜接;另外,“細化指標”下接“物理單元思維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課堂思維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及測評”,就打通了物理科學思維從課程標準到實施評價的通道.總之,構建的物理科學思維目標體系,暢通了思維素養(yǎng)物理學徑向的培養(yǎng)之路,使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整體銜接性.
課程教學觀視角下的高中物理科學思維目標體系中:“一級指標”回答了物理科學思維是什么的問題;“二級指標(思維方法)”回答了科學思維方法有哪些內容的問題;“細化指標”回答了“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四大核心思維方法的具體內容和要素是什么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回答,使科學思維的物理本質特性凸顯,使抽象的科學思維看得見、摸得著、接地氣,“可視化”了物理科學思維.另外,物理科學思維“可視化”,使得“科學思維”的教學設計、課堂實施及測評有據(jù)可查、有理可依,增強了科學思維目標教育的“可操作性”.
課程教學觀視角下高中物理科學思維方法指標體系中“細化目標”,解決了核心思維方法教什么的問題,比如:(1)模型建構維度教的是“模擬式物理模型、理想模型、實驗模型、應用教材中的模型”的建構及應用模型解決問題;(2)科學推理維度教的是應用“數(shù)學推理、物理推理”方法建構物理理論體系,用“數(shù)學推理、物理推理”方法作為工具應用物理理論體系解決問題.但是,“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就需要繼續(xù)追尋:“怎么教?”就是教學設計層面的問題;“教到什么程度?”是學業(yè)質量水平的問題.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了科學思維的學業(yè)質量水平:情景從簡單到復雜分為5個等級,其中“水平2”是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的命題依據(jù),對應教材體系中的“必修課程”內容,“水平3”比“水平2”情景更復雜;“水平4”是高考要求,“水平5”面對的是較復雜實際問題情境科學思維的應用,“水平4、水平5”都對應教材體系中“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內容.應用目標體系中“細化指標”和“水平”所對應的課程內容,可細化學業(yè)質量水平,以“模型建構”為例,課程標準中關于“模型建構”的學業(yè)質量水平如下.
水平1:能說出一些所學的簡單物理模型;
水平2:能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應用所學的常見的物理模型;
水平3:能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根據(jù)需要選用所學的恰當?shù)哪P徒鉀Q簡單的物理問題;
水平4:能將實際問題中的對象和過程轉換成所學的物理模型;
水平5:能將較復雜的實際問題中的對象和過程轉換成物理模型;
細化的模型素養(yǎng)學業(yè)水平質量如下.
水平1:能說出質點、點電荷、檢驗電荷、勻速圓周運動等簡單物理模型;
水平2:能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行星的運動、電場線、等勢面等常見的物理模型;
水平3:能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根據(jù)情境的類型特點,選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電場線、等勢面等模型解決問題;
水平4:能在實際問題情境中,根據(jù)情境的類型特點,將對象和過程轉化成表1中所學的一個或者多個物理模型解決問題;
水平5:能在較復雜的實際問題情境中,根據(jù)情境的類型特征,將對象和過程轉化建構成表1中的一個或者是多個物理模型解決問題.
通過對比分析,細化后的學業(yè)質量水平更精準,能夠有效地引導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及評價,發(fā)揮目標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