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芳
步入新時代,培養(yǎng)什么樣的未來人才,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自2014年江蘇省啟動和實施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工作以來,全省幼教工作者緊緊圍繞課程游戲化的精神,以兒童為本位積極開展實踐研究,讓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這一重大改革,改變了所有幼教工作者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同時也對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使教師獲得專業(yè)成長,筆者通過觀摩、學習、實踐,就如何轉變教師理念和教育方式,如何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如何引導幼兒與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并能在此過程中充實生命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如果說4年前的幼教依靠教師的組織、引導、實施、反思,那么現在的幼教則更趨向于觀察、體驗、探索、生成、研究。從技術型實踐者轉向研究型教育者,這對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幼教改革潮流,如何為新時代培養(yǎng)后繼人才,如何為幼兒的一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個性基礎,如何更好地踐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每個領域、每個目標,是需要我們每個幼教人深深思考的問題。我們的專業(yè)知識是什么?除了彈、唱、說、跳、畫等基本技能之外,還要有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最根本的就是學會有意識地用專業(yè)的眼光來觀察、分析兒童行為。
專業(yè)的眼光需要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做支撐?!吨改稀分懈黝I域展示了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典型行為表現,這是觀察幼兒的關鍵與抓手,為教師、家長提供了觀察與分析幼兒最有力的依據,所以要提升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從基本技能型教師向專業(yè)研究型教師轉變,首先要轉變我們的慣性思維,從閱讀、學習《指南》開始,理論聯系實際,將《指南》與幼兒實際行為、生成活動相聯系。當然,除了閱讀《指南》外,我們還要閱讀有關兒童生理、心理方面的經典書籍,尤其是要多閱讀國內外觀察兒童行為的書籍、記錄、案例等,不斷提升我們的理論水平,提高我們觀察與分析幼兒的意識和能力,加速從技能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陳鶴琴說:“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幼兒園課程應該是游戲化的課程,與游戲活動密不可分;游戲是課程的內容,是課程實施的背景,也是課程實施的途徑?!蔽覀兊慕逃龑ο笫且粋€特殊的群體,有自己的年齡特征,需要我們用心呵護、正面引導、支持啟發(fā)的同時,更加注重幼兒獲取經驗的方式方法。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適合幼兒,更有趣、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獲得新的經驗。
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而定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幼兒園課程應合理安排在一日活動中,并充滿游戲精神,即: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二是要尊重幼兒,給幼兒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不能以任何理由剝奪他們的游戲時間;三是以游戲貫穿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摒棄“小學化”的集體教學模式,讓集體活動游戲化?!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強調“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指出一日作息時間既有穩(wěn)定性的特點,也有靈活性的特點,開展活動一定要依據幼兒的個性特征和根本需要合理安排,避免一成不變的預設性的集體行動,逐步培養(yǎng)幼兒的自律。
2018年秋,我來到了小(2)班,因為剛入園,很多幼兒情緒上還是很焦慮,為了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我選擇了歡快的音樂,以“開火車”的游戲方式開始了活動。歡快的語氣、夸張的表情、跳躍的音樂、可愛的火車道具,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興趣。見他們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我立即告訴他們:“要上園長媽媽的火車,每天要堅持高高興興上幼兒園,要高高興興地和園長媽媽做游戲,你能做到嗎?”和幼兒建立了約定,每次輪到我開展活動,我都會輕輕地問:“小朋友,你有沒有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活動前一分鐘的小談話,每次一個小要求,讓幼兒形成習慣,建立規(guī)矩意識,比如:認真聽他人講話、要大膽地表現自己、老師表揚時要一起點贊、活動時要注意安全等。又如在晨間活動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先玩區(qū)域游戲還是先喝水、吃點心。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要學會根據幼兒一日活動情況進行有機的整合,放手讓幼兒自主選擇,要以審辨式思維審視我們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為是否基于兒童立場,能否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具體包括:能否合理整合周邊環(huán)境資源為幼兒創(chuàng)設各式各樣的游戲環(huán)境,能否貫穿“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能否讓幼兒在體驗中獲得新的經驗,等等。我們只有從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出發(fā),堅持以兒童為本位,才能將游戲精神滲透到課程實施的一日生活中。
轉變關注焦點,指從關注教材轉向關注幼兒的經驗?!毒V要》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因此,在活動中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發(fā)揮好各種資源的優(yōu)勢,大膽放手,從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出發(fā),引領幼兒去自主探索、觀察發(fā)現,不斷提高認知、想象和表現能力。例如,可以依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園的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繪制園所和班級的課程資源導圖,將自然、人力和社區(qū)資源有效融入我們的微課程。
虞永平教授說過:“我們要還幼兒教育的本來面貌——區(qū)域活動?!弊鳛橛捉坦ぷ髡?,首先要改變“小學化”的教學行為。即因地制宜、想方設法地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和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活動室的空間,恰當地擺放桌椅,以方便幼兒游戲活動為基本原則,把幼兒的游戲空間還給幼兒,而不是從利于教師管理幼兒的角度規(guī)劃空間。目前很多幼兒園存在大班額小空間的狀況,但這并不是我們拒絕幼兒通過操作獲取經驗的理由,我們應根據實際,積極創(chuàng)設多種各具特色的區(qū)域空間,提供豐富的低結構操作材料,為幼兒進行自主游戲和學習探究提供機會和條件。
其次,讓幼兒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少一些形式化的“成人代勞”,多一點幼兒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我們不需要看到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成人代勞的所謂“種植區(qū)”,也不需要像照顧“小皇帝”一樣事事代勞,而是要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還自主權給幼兒,讓他們真正參與動手實踐,獲得獨立完成和自我服務的實踐體驗。因為幼兒真正探索的過程,才是他們真正親近自然、展現自我的體現,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其個性發(fā)展。
最后,關注幼兒生活的環(huán)境,學會整合周邊環(huán)境。用幼兒的視角去看周圍的環(huán)境,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讓幼兒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如我園周邊有超市、醫(yī)院、科技館、新四軍紀念館、海鹽博物館等資源,我們應從幼兒五大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出發(fā),分析資源的價值,預設幼兒的發(fā)展,給予幼兒充分的體驗空間,引導其從生活、經驗、興趣、需要等出發(fā),自發(fā)生成探索欲望,獲得生活經驗。
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師教幼兒學,一段時間里,人們普遍認為家長只是幼兒生活的照顧者。其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同時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師”,現如今已有無數的例子驗證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我們要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師教幼兒學”的“小學化”教育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多與家長、小學教師互動,家園合作、幼小合作,引導家長和小學教師掌握科學的育兒觀念。幼兒教師和家長是幼兒教育中的核心人物,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應加強合作,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幼關系,為幼兒的發(fā)展共同創(chuàng)設和諧的生活、學習氛圍。《指南》中為教師和家長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特點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依據和指導。貫徹落實《指南》是科學育兒的理論依據,是杜絕“小學化”傾向的有效手段。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各界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但家長“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心理和行為仍然存在,盲目追求“提前學習”“超前教育”,這樣會讓幼兒“傷”在起跑線上。我們在提升自我的同時,也要引導家長轉變教育理念,轉換教育方法,提高科學育兒能力,才能避免更多的幼兒犧牲快樂的童年生活。
在日常工作中,幼兒教師和家長應始終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利用一切機會一起探討育兒知識。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接送幼兒時段、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大型集體活動等時機,和家長聊一聊幼兒在園的表現,同時也能了解幼兒在家的一些情況;平時可以利用班級網站等信息平臺向家長傳遞科學育兒知識,傳授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理念等。我們要俯下身子,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給幼兒真正需要的關愛,讓他們學習他該學的東西,做他該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他們,讓幼兒真正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
《指南》指出:“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為抓手,高度重視幼兒園的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幼兒園的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我們只有徹底轉變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慣性思維和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小學化”傾向,提升幼兒園的保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