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姝英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寫道:“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其對書的酷愛,使書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取決于教師?!闭Z文教學不應讓學生不停地做題和抄寫,而應想辦法把學生引入書籍的海洋,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進而達到智育的效果。
一、營造氛圍,讓少數(shù)帶動多數(shù)
讀書堅持不下去,是因為缺少氛圍。一群人一起讀書,能夠激發(fā)大家閱讀的動力。小學生有從眾心理,班級讀書氛圍顯得尤為重要,營造書香氛圍可以從創(chuàng)設班級圖書角開始。教師讓每個學生從家中挑選出一本自認為最好看的書,然后由班級圖書管理員編好書號,讓全班同學借閱,并且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要達到一定次數(shù)的借閱任務。這樣的方式看似有點強制性,但這是促使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必經之路。當學生放下書包,準備跑出去玩時,他們會想到閱讀任務還未完成,就會下意識地走向圖書角,拿起書來讀。此時,他們的出發(fā)點可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但如果有一天他們在書中偶遇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們的閱讀興趣也許就被調動起來,閱讀熱情也許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當班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空閑時讀課外書,那些手不碰書的學生就不好意思玩鬧了,于是班級讀書氛圍就能慢慢形成。
二、開展活動,讓閱讀成為習慣
形形色色的活動,總給人妙趣橫生的感覺。為了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多開展一些閱讀活動。例如,筆者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每天講一個小故事”比賽活動,讓學生分享最近看的書,并根據演講效果,給學生所在的小組加分。因為要求所講的故事不重樣、有趣味性,所以作為聽眾的其他同學也一樣熱情高漲。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活動一直深受家長的喜愛與支持。每個上過臺的同學,筆者都會通過微信視頻分享到家長群,家長紛紛為孩子們點贊,不少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上臺講故事而督促孩子多讀書。這項活動,筆者已經堅持多年,在班上形成了一道風景。從這道風景中,筆者看到了學生的成長變化:從把講故事當背書到聲情并茂地講述,從初次上臺手足無措到手舞足蹈,學生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三、共讀解難,促進閱讀能力提高
經觀察了解,很多學生不愿閱讀,是因為他們曾經在閱讀中受過挫。這個時候教師若能及時為他們掃除障礙,及時解難,一定能幫助學生重拾閱讀的信心。教師可以在班級里經常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活動,如:讀《365夜兒歌》,唱兒歌;看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讀漫畫《父與子》,寫故事;讀沈石溪,讀曹文軒,然后開讀書會,聊最喜歡的動物和最喜歡的人物。以師生共讀《三國演義》為例,較之于其他書籍,《三國演義》更晦澀難懂。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從帶領學生背誦章節(jié)題目開始,每周一布置5個章節(jié),周五進行背誦比賽,筆者也作為助力選手參與其中。一個學期下來,全班多數(shù)同學對這本書的章節(jié)題目爛熟于心,接著再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啃讀”這本書。經過這一活動后,筆者班上的學生對三國人物、三國故事都能侃侃而談。
四、家庭閱讀,發(fā)揮家長作用
學生在學??捎脕黹喿x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家庭閱讀尤其重要。教師可以充分發(fā)動家長的力量,讓家長關注孩子的閱讀情況,盡量做到對孩子每天的閱讀內容進行檢查。教師可以設計一枚閱讀專用章,學生每讀完一本書,教師就可以給他們蓋章。然后每月統(tǒng)計每人獲章數(shù),評出月度閱讀明星,再利用班會課的時間進行表彰,并將表彰結果在班級微信群公布,吸引家長的關注。多數(shù)家長會反映前期的監(jiān)督有些辛苦,但后面看見孩子的閱讀習慣逐漸養(yǎng)成、閱讀興趣被調動,孩子做完作業(yè)后會看課外書,家長就會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濃厚的興趣給閱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能在書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能與高尚的人對話。愿他們在成長的路途中始終與書籍為友、與經典對話、與智慧同行。(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