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飛,張曉云
(1.山西大學軟件學院,山西太原,030013;2.山西大學學生工作部,山西太原,0300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這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將“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作為2020年資助工作的要點之一。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是鞏固教育扶貧成果、夯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基礎的必然要求。
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目標是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精準認定,認定的結果是高校落實資助政策的重要依據(jù)和實施資助措施的主要因素。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特別強調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是推進精準資助、落實資助政策的需要。[1]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fā)布的資助發(fā)展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力度持續(xù)加大,資助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部分數(shù)據(jù)詳見表1。
表1 2014—2018年普通高校學生資助項目的部分數(shù)據(jù)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內容。[2]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是鞏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果,發(fā)揮精準資助的關鍵步驟。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高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在實踐過程中暴露了痛點與難題,影響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質量提升。[3]
1.認定標準不明確
高校貧困生認定的結果分為不同檔次,但不同檔次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目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學生和孤殘學生及烈士子女等特殊群體較為容易界定?!督逃撠毠浴笆濉币?guī)劃》明確提出對貧困地區(qū)和建檔立卡家庭學生進行政策傾斜。但是,對不屬于特殊群體的貧困學生,高校由于缺乏清晰有效的認定標準,出現(xiàn)主觀判斷的情況。
2.認定材料的科學性有待考究
長期以來,高校貧困生認定主要依據(jù)申請人的貧困證明材料以及對掌握的申請人的家庭信息、日常消費等情況進行綜合評議,證明材料大多是生源地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設置此環(huán)節(jié)的初衷是以政府部門的權威性確保申請人的信息真實有效。雖然這種方式能較為全面地對貧困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認定,但也存在學生辦理生源地貧困證明程序煩瑣、申請時間過長等問題。
2019年,在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取消一批證明事項的通知》后,河北省、遼寧省、安徽省、四川省、重慶市等相繼出臺規(guī)定,將貧困證明改為申請人書面承諾。此次改動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希望以此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負擔、簡化認定手續(xù)、降低辦理成本。但缺少了生源地貧困證明后,高校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將了解得不夠具體。如果貧困生認定主要依據(jù)書面承諾,就容易出現(xiàn)認定材料的科學性有待考究的問題。
3.缺乏有力的追責制度或懲戒措施
《意見》要求學校對虛假申請的學生在核實情況后取消其認定資格,并追回資助資金。被取消資格后,違規(guī)學生在其他方面并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在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下,高校也很難對虛假申請的學生進行強有力的追責。
1.學生消費信息掌握不全面
學生消費因素是貧困生認定的一項依據(jù)。隨著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日常生活消費項目逐漸增多。近年來,大學生超前購買高檔電子產品、潮流服飾或是化妝用品的新聞屢見不鮮。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學生還有文體娛樂、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消費。因而,高校很難掌握學生全面的日常消費信息。
2.學生工作隊伍力量不足
高校學生工作部門及一線輔導員任務普遍繁重,多種因素疊加使貧困生認定工作變得更復雜而艱巨。《意見》要求高校通過家庭走訪調查等方式提高認定工作精確度,并對材料進行核實。在實踐中,此項工作大多落在一線輔導員身上。高校輔導員往往面臨帶班多、學生多的情況,而學生家庭地域間的距離加上經費的限制,輔導員很難對大部分學生家庭進行深入走訪調查。盡管教育部出臺相關文件督促學校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但目前高校學生工作隊伍工作壓力較大、力量不足的問題仍較為明顯。
3.信息公開和隱私保護的矛盾
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實行以民主評議為中心的工作模式。在認定程序上,年級(專業(yè))認定小組成員需要了解申請人家庭、身份和財產等方面的敏感信息。這種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將學生信息和隱私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無形中讓某些心理脆弱的貧困生自尊心受到傷害。[4]同時,這些信息一旦保護不當,還可能讓不法之徒實施詐騙,造成嚴重后果。
貧困生認定需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本人自愿提出申請,工作程序從理性角度來說符合邏輯。但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受助理念的差異,學生在是否提出申請上表現(xiàn)出不同行為。一方面,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自卑心理,擔心被同學議論或嘲笑而放棄申請,還有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前期受助而“不好意思”再次提出申請。這些學生往往是需要被資助的對象,如果學校未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資助,就會影響資助工作質量。另一方面,個別學生抱著嘗試的心態(tài)提出申請,希望獲得“免費午餐”。學生主觀原因導致的不確定因素給貧困生認定工作帶來挑戰(zhàn),也更加印證了精準資助的重要意義。
1.明確認定標準,提升制度嚴密性
開展操作性強、有量化標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實現(xiàn)精準認定的有效途徑。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充分考慮本地發(fā)展情況、經濟水平、生源結構等因素,探索標準明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認定機制。同時,高校應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標準化研究,制訂標準化規(guī)范,建立貧困學生量化評定的綜合體系。山東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頒布了《山東省學生資助綜合管理標準體系》。該文件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標準及規(guī)范,讓學生資助工作有標可依。
2.建立多方聯(lián)動的協(xié)同配合機制
多部門協(xié)同配合進行貧困生認定工作是必然要求,也是政府間數(shù)據(jù)共享與業(yè)務協(xié)同、打破數(shù)據(jù)孤島、推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體現(xiàn)。教育部門要與民政等相關部門加強工作協(xié)同、建立聯(lián)動機制,進一步整合貧困學生數(shù)據(jù)資源。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確保將建檔立卡家庭學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學生和孤殘學生等特殊群體的信息納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shù)據(jù)庫,還要不斷推動貧困學生信息共享,為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提供信息保障。
3.加快構建誠信體系,完善懲戒制度
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石,貧困證明改為書面承諾更加考驗學生的誠信品質。本人的書面承諾是學生踐行誠信意識、增強誠信理念的重要表現(xiàn)。個別貧困生揮霍補助、“偽貧困生”等現(xiàn)象都反映出部分學生存在規(guī)則意識淡薄、個人誠信意識缺失的問題。有關部門和高校要嚴查造假違規(guī)的學生,提高學生違規(guī)犯錯的成本,建立完善的誠信體制。對于行為惡劣、嚴重失信的學生,高校要從重處理,對其升學、就業(yè)進行相應限制。此外,高校與征信機構要加強合作,積極探索學生失信行為與征信系統(tǒng)的合理對接,制訂完善的懲戒制度,不斷強化學生的認知和理解。
1.重視資助工作,加強隊伍建設
近年來,北京大學不斷加強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專業(yè)化建設,建立起五級資助工作架構。同時,北京大學在建立學生資助智庫、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的資格認證考核機制、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的準入條件等方面不斷發(fā)力,提高隊伍專業(yè)化素質,發(fā)揮隊伍專業(yè)化優(yōu)勢。[5]高校要保持學生資助管理工作隊伍的穩(wěn)定性,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隊伍建設質量。學校資助管理部門要定期開展相關政策和業(yè)務知識的培訓與研討,從校級層面加大對學生資助工作的考核力度,切實提高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專業(yè)化水平。
2.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為高校資助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機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分析學生消費信息,精準幫扶貧困學生。吉林大學設計開發(fā)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系統(tǒng),準確分析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一方面,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使學生信息更加客觀真實,有利于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線上操作的方式也保護了學生的隱私。高校不妨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貧困生認定工作更加精準有效。
3.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動態(tài)管理
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高校要對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進行動態(tài)管理,及時更新,對相關信息進行細化調整。除定期的走訪調查外,高校還可借助招生宣傳、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xiāng)”等契機開展貧困生家庭情況調查工作。通過這些方式,師生不僅可以進行社會實踐,還可以完成對該地區(qū)貧困學生的走訪調查,一舉多得。
現(xiàn)階段,學生資助工作主要集中在經濟資助方面,高校對貧困學生的思想、職業(yè)規(guī)劃和能力提升等方面也要進行幫扶。高校一方面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自強精神,另一方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貧困生認定工作中,讓學生用端正的態(tài)度看待、認識國家的幫扶理念和資助政策。此外,高校要立足貧困生的全面發(fā)展,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與幫扶。比如:清華大學的“鴻雁計劃”提供海外交流機會,幫助貧困生拓展視野;浙江大學設立多樣化的平臺和素質訓練項目,滿足貧困生能力提升的需求。[6]
高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是非常系統(tǒng)且又復雜的工作,對促進教育公平和實施教育扶貧具有重大意義。當前,脫貧攻堅戰(zhàn)已進入決勝階段,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者要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形勢,開拓思路,堅持創(chuàng)新,推動學生資助工作內涵和外延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