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摘 要: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慕課在空間和時間維度的優(yōu)越性已廣泛應用到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的平臺。近些年,國內較多高校開始引入慕課教學模式。在將慕課應用于課程教學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一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融合線上教學與實驗線下課堂教學的混合實驗教學新模式,并在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實驗教學中加以應用。
關鍵詞:混合教學;新媒體;線上線下;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5-0168-02
新媒體技術與運用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的核心必修課,讓學生了解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新媒體技術特點、概念,理解新媒體信息數(shù)字化處理過程,使他們學會使用新媒體創(chuàng)作工具。同時培養(yǎng)學生通過理論實際操作,提升自我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
隨著新時代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1],本科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混合實驗教學將是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一場新革命,將以往的“先教后學”模式逐步轉向“先學后教”,課程教學開始從關注學習結果向關注學習過程演變,很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筆者通過三個學期的課程教學理論授課與實驗實訓[2],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混合實驗教學模式應用于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的必要性
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前沿性和系統(tǒng)性,是數(shù)字圖像采集與制作、視頻合成與剪輯和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銜接課程,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本科二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得是否扎實、實際動手能力是否嫻熟,將對后續(xù)課程的學習、下學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產生很大的影響。新媒體技術復雜、實例運用眾多,想在一學期48學時里將必要的理論和技術講清楚,又要學生掌握必要的操作,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地挑戰(zhàn)。因此,教師如何有效、正確地引導學生,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程的求知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這將是本課程教學的主要難點。
本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操作性。學生必須至少要掌握一個音視頻軟件或者平面軟件操作,對音視頻的轉碼及轉化要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各種視頻技術和圖像技術原理比較復雜,學習難度較大,傳統(tǒng)的知識點授課形式,學生肯定感到乏味,激發(fā)不了學習興趣。在傳統(tǒng)線下授課過程中,主要是教師闡述、學生聆聽的方式,是一種單向的輸入式教學,況且對于文科生而言,對技術原理的理解難度就更大了。同時在實驗實訓課上,學生也無法把相應知識點很好地結合起來,最終只會理論聯(lián)系不了實際。
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是當今時代飛速發(fā)展下應運而生的新型教學方式,延伸了課堂空間,使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對傳統(tǒng)教學形態(tài)的重塑,使得學生占據(jù)中心位置,教師積極引導和答疑解惑為輔,有效提高了學生主觀學習意愿,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3],避免學生成為倒灌式教學的對象。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采用的是學生事先根據(jù)將要學習的內容擬定問題,然后進行線下小組分享討論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一種互動式、雙向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答疑解惑,進而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梳理,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實驗實訓能力。
二、混合實驗教學模式在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中的應用
(一)理論教學
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理論課時只有32課時,包含了數(shù)字音視頻技術、數(shù)字音視頻處理、數(shù)字圖形圖像技術、數(shù)字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動畫、人工智能、多媒體產品創(chuàng)作等內容,依據(jù)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著力提升學生的實驗實訓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幾個學期的課程實施總結,設計并制定了混合實驗教學模式(見圖1),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課前部分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首先由教師根據(jù)下一節(jié)課傳授的知識點錄制課程內容短視頻,給出課程內容關鍵字或者問題,發(fā)布到學校提供的blackboard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或者班級QQ群,并設置相應的打卡任務,務必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學習到,最后設置4―6個小問題,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掌握程度。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內部知識點的討論分享并提出問題,以完成課前知識點的傳遞。課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依次進行小組分享,在過程中教師適時地進行答疑解惑,完成知識點的內化。課后主要以教師為主,搜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者困難,進而完善后續(xù)的實驗教學設計。通過這樣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4],教師的總結性及答疑解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實驗實訓教學
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實驗實訓有16學時和一個期末實訓周,學生需要對知識點進行內化,轉化為實際動手能力,這也是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院實驗實訓中心提供了開放式的實驗技能操作室,充分滿足學生的課程實驗實施。以平面競賽海報設計為例,在混合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發(fā)布的知識點,提前一周了解競賽海報設計的原理、參加競賽的入手點、海報競賽案例、相應素材準備以及所需要運用軟件的一些基本操作等,以小組形式討論并設置詳細的實驗方案;課上,由每組的組長匯報,介紹各自的實驗方案,經過教師的點評和指導后,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方案,形成相應的作品及實驗報告;課后,教師對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進行評閱、反饋。這樣,不僅能真正做到加深教學相長,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三)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重塑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分為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而平時成績主要包含平時出勤率、實驗實訓報告等。傳統(tǒng)模式大部分都關注最后的考評總成績,無法測算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不能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5]。
而在混合實驗教學模式下,教學考核評價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對課前的預習效果、小組討論參與度、匯報分享以及教學過程分析和總結賦予了更多的關注。采用混合實驗教學模式后,以平時考核為主導、期末考試為輔,更加注重學生的平時學習過程。教學評價體系見表1。
三、混合實驗教學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一)實施后所取得的效果
混合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僅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實訓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對教師而言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和嘗試,不斷地提升育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課堂上,學生通過聽取其他同學的匯報,比較分析彼此之間的優(yōu)缺點,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大大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6]。在實訓課上,通過對知識點的回顧,很好地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因此,混合實驗教學模式無論在理論課上還是實驗課上,都更加注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更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也更加鍛煉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也更加強。對教師而言,也是自我育人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實施過程中幾點思考
首先,可以肯定混合實驗教學模式在新媒體技術與運用課程中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從小到大,一直以來都是接受教師主講、學生聆聽的方式,突然采用課前準備查資料、提問題的方式,學生一開始都不太適應,總覺得是老師在偷懶,不務正業(yè)。這需要教師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通過幾次課程下來,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的模式更加有意思,也更加有效率,逐漸步入正軌。
其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一般都是文理混合的生源,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地差異性,如何做到小組分配合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在學期初第一次課上就要上好課程動員會,讓學生事先明白這是一門什么課程,有效地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設計,保證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杜星月.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學習空間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2]徐耘春.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yè)新媒體藝術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研究[C].第五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2015.
[3]韓慶英.提升師范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證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4]吳穎.基于公共教學網絡平臺的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碩士論文,2016.
[5]鐘杰.整合實驗教學資源提高建設管理水平[C].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論壇,2007.10
[6]胡天濡.《頁面素材處理》課程整體教學設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