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金勇 韓雪迪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爭議性新聞事件,分析其引發(fā)討論的進程中體現出的輿論生態(tài)以及存在的問題,認為在對爭議性新聞事件的真相尋求過程中構建良性引導機制將對尋求真相產生較大幫助。
【關鍵詞】事實;真相;新聞反轉;媒介素養(yǎng)
一、概念辨析:爭議性新聞事件中的“事實”與“真相”
置身轉型期的社會,每天有數以千萬計被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發(fā)生,其中部分新聞事件顯示出轉型社會所特有的價值分歧與事實爭議,很容易由個體事件上升為公共議題,從而成為全民關注的爭議性新聞事件。相比于普通新聞事件,對爭議性新聞事件的分析需要首先明確其中的一系列相關概念。
(一)新聞“爭議”的認知與類型
1.新聞事件中的公共爭議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爭”意為力求獲得、互不相讓,“議”則有“意見、言論”的含義?!盃幾h”被釋為“爭論”,指“尚未達到統(tǒng)一結論”。1956年,外國學者加利提出屬于本質上爭議的概念需滿足評價性、內在復雜性、多重描述性、開放性等七個條件。①這些條件也可以用來評價一個新聞事件是否具有爭議性。從評價性來看,此類新聞涉及的事件一定具有某種有價值的吸引點,從而得到受眾關注,而這個吸引點則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它使得受眾可以對其內容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開放性則因事件爭議點的變換將事件的影響力擴大。
此類新聞事件之所以引起爭議,往往是因為牽涉到轉型時期的公共議題,諸如城鄉(xiāng)關系、醫(yī)療改革、教育改革、環(huán)境保護、農民工權益等都因為牽涉到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而備受公眾關心和媒體關注。有學者認為爭議乃是社會沖突的表現形式,所謂爭議是某個議題或某個事件在共識或妥協(xié)達成之前,持有不同意見的行動者之間經由話語而呈現的競爭或對抗的態(tài)勢。②可以說爭議性新聞事件是一個矛盾不斷變化的過程,其間各方話語力量的介入使得矛盾不斷升級或轉化,呈螺旋式上升態(tài)勢并不斷擴大影響力,最終成為社會性公共事件。
2.新聞事件中的爭議類型
在新聞事件中,爭議可以分為幾類:知識爭議、觀念爭議、習俗爭議、事實爭議等。知識爭議是由于知識本身的不確定性導致的爭議,例如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牽涉到專業(yè)的知識,但此領域的專家也存在著爭議;觀念爭議是由于價值觀念的差異導致的爭議,例如大學生張華為救老人而死引發(fā)的生命價值討論;習俗爭議指的是因為地域習俗差異導致的爭議,例如社交媒體引爆的食用豆腐腦時加糖還是加鹽的問題;事實爭議是由于對事實的認知判斷存在差異導致的爭議,例如彭宇案,彭宇到底有沒有撞到老人,當事人各執(zhí)一詞,因而長時間處于爭議之中。本文專門針對爭議性新聞事件中的“事實爭議”展開論述。
(二)新聞“真相”的認知與建構
1.事實與真相的辯證關系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事實”是“事情的實際情況;實有的事情”?!秶Z辭典》中對事實的解釋為“事情的真實情形”。從定義來看,事實具有的一個最基本特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放在新聞事件中,即我們所了解到的已經發(fā)生的真實情況。
《國語辭典》對“真相”的解釋為“事物的原本面目,或真實的情況和經過”。二者都強調真實,可以說真相同事實一樣都是不容篡改的。但二者往往又有很大區(qū)別,事實可能僅反映事件的一個方面,真相是事件的更全面呈現,是事件的最本質內涵。
雖然傳統(tǒng)的新聞定義在對報道對象的界定方面分歧較大,但新聞的“事實”屬性卻獲得新聞界的廣泛認可。然而,在后現代文化的語境下,“事實”本身就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實在。③這給真相的建構帶來一定阻礙,真相一定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所以更需要撥開“羅生門”式的事實迷霧尋求真相。
2.事實與爭議的新聞呈現
大多數事實是沉默的,對它們本身而言,它們沒有任何含義,是我們賦予了它含義,由于時代與個人的不同,含義也千變萬化。爭議性議題的傳播往往意味著不同觀點和立場的表達。在記者與媒體的牽引下,圍繞議題呈現的各種競爭性解釋(rival explanations)形成了一個“競爭性場域”。④同樣的事實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釋,正是由于受眾對于新聞事實爭議點的不同理解,使得在事件蓋棺定論前,每個人都有對于事件真相的建構。在爭議性議題傳播中,媒體由爭議的記錄者和呈現者轉變?yōu)閷υ挼慕M織者和多元意見的提供者。⑤
另外,由于“新聞框架”的存在,決定了報道者在報道和呈現同一“事實”時,不可能沒有偏差。⑥不同媒體選擇不同詮釋框架解釋同一事實時,傾向于選擇全知敘事視角下的“合理想象”,在慣用框架下基于已獲取的新聞事實添加新的內容,但在后續(xù)傳播中所添加的信息在特定的表達方式下極易被當作事實獲取;另有媒體為了迎合所選擇框架的刻板印象,直接捏造信息發(fā)布,這都會造成受眾所建構的真相的不斷模糊甚至完全背離,使真相越發(fā)不確定。
二、真相的模糊:新聞標簽化下的“事實”爭議
不同于以往的媒體主導,越來越多的爭議性新聞事件開始由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乃至公民引爆。這些爭議性事件蘊含的某些痛點首先被受眾捕捉,事件曝光之后的媒體報道也必定有意將這些痛點拋出以吸引受眾。通過對爭議性新聞事件分類,并選取較典型案例帶入分析,可以發(fā)現事件曝光初期事實釋出不全面,事件真相讓位于情緒以致被帶節(jié)奏的現象普遍存在。
(一)眼球新聞時代的敘事標簽化
在被廣泛接受的新聞標準中,速度、快捷等要素都被列為其中之一。在網媒成為人們信息主要來源的今天,新聞的時效性更是被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一定程度上來說,只有搶在其他媒體發(fā)布前將消息發(fā)出,才有機會最大程度吸引受眾注意并獲得持續(xù)關注,而標簽化是快速吸引受眾的方法。話語標簽化的傳播優(yōu)勢是話語簡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意涵豐富、印象深刻、易于被記憶和傳播,標簽話語更為重要的特征和功能是代表和折射了一種價值評價。⑦下表列舉了新聞標簽化的幾個案例。
(二)標簽化敘事下的新聞失實
自誕生之初,新聞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包括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作為“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性與時新性一直是新聞的靈魂。因為事件真相的模糊性而備受關注的爭議性新聞事件,恰是因為其事實的不確定性而激發(fā)了人們的興趣,這種不確定性要求公眾盡可能快地得到信息。但標簽化的新聞敘事很多時候會妨礙新聞事實的呈現。
我們在看到對相關事件所帖標簽時會對該事件產生第一印象,將該事件歸類在自己的認知框架中的某部分。其實,絕大多數事實、征兆或信息是中立或沒有傾向性的:它們獲得某種含義是因為人們愿意賦予它們這些含義。⑧但新聞報道通過對新聞人物的選擇性揭示,將人物形象符號化,向公眾提示其早已設定好的意義。⑨起初,“富二代”“官二代”等標簽可能只是一種身份表達,但隨著相關案件的報道,人們將“紈绔子弟”“不務正業(yè)”“囂張跋扈”等判斷加至其上,標簽的負面化傾向越發(fā)嚴重。
新聞的首次發(fā)布往往都含有較易引發(fā)公眾關注討論的事件沖突點,即突出標簽的同時強化事件中的另一方的弱勢形象。例如2006年彭宇案中的青壯年與老太太、2010年藥家鑫案件中的富二代與農村婦女等,種種對立方的信息點釋放與強弱對立形象的建構,更直接反映出一些新聞報道的背后眼球經濟的邏輯,成為加劇各類標簽負面化的有力推手。
信息的標簽化雖然能大大降低我們的信息成本,但也使得受眾在了解事實時帶有成見,標簽印象容易強化卻不容易逆轉。帶有引導性的新聞報道在受眾認知階段就已經產生影響,受眾的刻板印象被激活后對事件給予注意力,關于標簽的負面感受越強烈,受眾的情緒就越容易積累爆發(fā),后續(xù)如果有違背標簽特點的事實出現,公眾也很可能視而不見,任真相淪為情緒的附庸。
三、輿論的反轉:新聞事實不確定中的輿情效應
爭議性新聞事件一經受眾廣泛關注,就會引發(fā)一定的輿論熱潮。隨著新聞事件事實的不斷釋出,一些爭議性新聞事件發(fā)展為反轉新聞,并進一步引起輿論兩極乃至多極化。
(一)新聞反轉引發(fā)輿論反轉
1.新聞反轉的弊大于利
反轉新聞概念進入公眾視野的同時,研究者對于反轉新聞的定義有很大差別。王立、楊麗萍將新聞反轉定義為本質是新聞失實的新聞現象,并認為反轉新聞中所報道的新聞事件不同于假新聞,反轉的多是新聞報道的內容與輿論方向。⑩牛靜認為反轉新聞是指同一新聞事件的后續(xù)報道與初始報道發(fā)生事實上的偏離,且后續(xù)報道對初始報道進行事實補充、更正的過程,并不認為反轉新聞是新聞失實的報道。
一方面,我們可以將新聞反轉視為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糾錯過程。如2018年10月28日重慶市萬州區(qū)的交通事故中,隨著當日重慶公安發(fā)布現場視頻與調查結果,證實事故系大巴車司機與乘客發(fā)生沖突繼而造成慘案,女司機鄺某系正常行駛。2018年的答題卡調包事件,河南省教育廳一天后就發(fā)布調查通知,兩天后就公布了調查結果,顯示答題卡不存在被掉包現象。在最新消息披露后,各媒體開始集中發(fā)布信息糾正之前的報道。
但同時,我們應看到反轉新聞導致的輿論兩極乃至多極化現象。一些媒體對信息不加核實,秉持“快就是好”的原則,將一些捕風捉影的消息當作事實發(fā)布?;蛘咭恍┟襟w存在僥幸心理,認為不管信源是否可信,先報道再說,后續(xù)信息慢慢補充,之后造成新聞反轉。爭議性議題一般都是開放性問題,不簡單地屬于“好與壞”“善與惡”的二元道德與價值觀評判范疇,也不是贊成與反對之簡單的兩極所能解釋與承載的。每一次類似的兩極對立的新聞反轉都可能沖擊媒體乃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傷害事件當事人,這些負面影響足以將新聞反轉過程可能體現的新聞真實抹殺。
2.公眾輿論的不穩(wěn)定性
隨著新聞內容的不斷反轉,公眾輿論開始隨之轉變。2016年羅爾事件中,公眾先是表達自己對羅爾的同情并為其轉發(fā)捐款信息,后在騙捐等信息爆出后隨即轉向對羅爾的聲討。2015年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公眾起初氣憤于打人男子的暴力,但在被打者的違規(guī)行駛視頻爆出后,又轉向稱其“活該被打”。2018年重慶市萬州區(qū)公交車墜江案中,公眾首先對小轎車女司機鄺某攻擊謾罵,要求其為事件負責,但當天下午萬州區(qū)公安局在警情通報中證實小轎車為正常行駛,大巴車為責任人之后,公眾輿論開始對鄺某表現出同情,攻擊對象轉為網友和一眾媒體。2018年小鳳雅事件中,隨著警方調查顯示王家并不存在虐童行為,王家共籌集到3萬多元善款而非15萬元且全作為小鳳雅的治療及生活費用,鳳雅弟弟的唇腭裂治療費用則全部由嫣然天使基金承擔,另外幫助王家的志愿者的說法多有不實且做法有待商榷,之后,輿論的譴責對象轉變?yōu)槭紫葓蟮朗录母髅襟w以及前期主導輿論的“大V”。2018年的高考答題卡被調包風波,輿論在其中一名考生放棄筆跡鑒定、承認答題卡無誤之后轉變風向,越來越多網友懷疑考生在撒謊。
以上種種都顯示出爭議性新聞事件中公眾輿論的搖擺與脆弱。爭議性事件爆發(fā)之初,公眾集中于事件的負面標簽并批評相關人員,但在不同事實公布后,公眾輿論往往迅速轉向。
(二)事實更新后的輿論失焦
“失焦”原是攝影術語,新聞傳播學者把“失焦”這個概念應用到輿論學中。輿論失焦是指由于網絡發(fā)展,公眾知情權、話語權提升,事件中輿論難以被一方主導,使得輿情演變的主體脈絡多極化發(fā)展,以至逐漸偏離事件的中心議題。
新聞反轉發(fā)生后,除了事件中相關人員外,對事件有疑問的受眾,會對事件相關人員及其關系人群提出異議,再由媒體介入進行調查。2016年羅爾事件中,在羅爾的房產信息等爆出后,公眾也開始對參與事件的深圳小銅人公司提出質疑,并開始深扒該公司與羅爾的關系。2018年小鳳雅事件、重慶萬州區(qū)大巴墜江事件等,不斷的信息補充導致公眾的注意力分散,不同受眾往往聚焦于事件中的某一點,缺乏對事件的全面理解。輿論持續(xù)發(fā)酵造成輿論失焦后,還極有可能從輿論監(jiān)督演變成公眾脫離真相的不滿情緒的發(fā)泄,轉化為一種互聯(lián)網上的自我狂歡,不僅對原本事件的解決不利,還會污染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
四、真相的守護:引導構建良性機制尋求真相
我們每個人都在建構內容對自己的意義,這個意義終將影響我們的所思所為。但如果所有的意義建構過程都有良性引導機制參與,對于爭議性新聞事件的理解就可以從真實真相建構出發(fā)而非情緒化發(fā)泄。
(一)權威媒體應掌握準確性與主動性
無論何時,真實性原則都是媒體新聞報道的底線,對于新聞事件,特別是存在事實爭議的新聞事件,記者應在調查基礎上報道事件細節(jié)事實。新聞媒介信息發(fā)布的即時性使很多信源不明的消息迅速流傳于網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給權威媒體事實核查以壓力,但真假難辨的信息的迅速傳播也加快了虛假信息失效的過程。謠言上一秒出現,下一秒就有可能被辟謠,上一秒被報道的內容,下一秒可能就會被推翻。越是這種情況,權威媒體越要及時發(fā)聲。“注意力是一種零和現象,注意了一件事,另外的事情就會失去注意。”因此,爭議性事件報道中如何設置“元問題”,對聚焦公眾的注意力, 理性引導公眾的認知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對一些可能引發(fā)輿論風暴的事件及時表明態(tài)度,才有機會阻斷惡性謠言的傳播,將輿論焦點鎖定在問題核心,避免公眾進入情緒發(fā)泄的怪圈。
另外,信息處理理論認為,與其重新訓練人們去適應寫得很糟糕的新聞故事,不如重寫新聞故事讓更多人不出錯地理解他們來得更有效。每個新聞故事都應該是在現有事實的基礎上對事件的客觀完整表述,而非一堆碎片的打包。媒體引入專家觀點雖意在作為客觀性的輔助,但在報道事件時對專家意見僅報道內容,卻不能及時作出合理解釋來幫助受眾理解,那么專家觀點和事實敘述很可能就是脫節(jié)的。特別是對于一些專家話語,如果對這些話語所指向的對象缺乏親身的經歷,那么懷疑的大門就很容易打開,這反倒激發(fā)了輿論情緒。須知通常爭議性議題的事實相對清晰簡單,而對事實的解讀與認知則是復雜且多元的。由于知識背景和關注點等諸多不同,記者代表的媒介話語和專家所用的專家話語間也可能存在沖突,因此應加大專業(yè)型記者的培養(yǎng)。如果報道事件的記者有相關的學術背景,對與專家的良好溝通和專家話語的轉換會有一定幫助,解釋性新聞敘事的方法也會對公眾理解專家話語有所幫助。
(二)公眾應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
媒體素養(yǎng)的倡導者強調,僅僅做一個積極的受眾是不夠的,受眾的積極行為必須建立在充足的信息和批判性反思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要依賴媒體來理解社會,我們就需要對此過程增加自己的控制。在大眾話語日漸崛起的當下,大眾話語的突圍與反擊,改變了在過往爭議性事件和議題傳播中,大眾話語常常被邊緣化的話語表達與參與境地。這更要求公眾提高對各類信息的甄別能力,理性思考與發(fā)聲。
一般來說,知識和生活經驗豐富的受眾更不易受謠言的干擾。但經驗的效應并非僅僅對謠言起反作用??梢钥吹?,公眾往往易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對傳言來者不拒,過于輕信;一種是對傳言全盤否定,拒之千里,兩種表現都是受眾缺乏媒介素養(yǎng)的結果。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中央媒體新聞客戶端為了避免因報道不實而導致新聞反轉,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對于我們日常接觸信息的過濾篩選也很有幫助。例如識別所接收信息的行文風格,當一些極具煽動性的字眼出現時就應引起我們注意。另外,現實生活中的規(guī)則意識也應適用于網絡,公眾的一言一行在網絡上也會受到監(jiān)督,自我約束力在網絡空間更加重要。
(三)相關部門應正確對待輿情
從爭議性新聞事件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相關部門對于網絡意見采取刪帖、限流等措施,這反映出有關部門對輿情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不能積極應對。在公眾可以通過媒體自由發(fā)布信息的當下,這種做法易引起輿情反彈。
社會結構分化和社會分層帶來利益分化、認同分化與不公平感,而由不公平感引發(fā)的相對剝奪感等常常引發(fā)社會爭議和沖突,進而產生一系列關于社會發(fā)展與秩序、社會和諧等問題。無論包裹何種外衣,所有爭議性新聞事件的本質訴求點都是對某種特權的反抗,公眾反對一切形式的特權主義,并且對所有新聞事件持本能性懷疑態(tài)度。公眾質疑并不可怕,相反還可能成為社會溝通與進步的促進因素,關鍵在于相關部門是否有調節(jié)與回應的機制和渠道。面對質疑,相關部門應與媒體合作,公開透明、迅速及時地發(fā)布事件真相信息。
五、結語
一些新聞事件中的事件事實因為事件各方視角、認知框架、話語解讀與闡釋等的差異,而在各媒體的“爭議場域”中得到愈多關注,并不斷呈現一般新聞事件所不具備的輿論發(fā)展特點,這便形成了普遍意義上的爭議性新聞事件。這些事件以話語爭議的方式呈現,而各類話語在“爭議場域”中的交鋒本質上是不同權力的角力過程,所以公眾對此類事件的參與表達熱情與話語狂歡本質上是對其中反映的各類社會問題背后可能存在的特權現象的反抗。在媒體急于求成式的搶熱點、公眾過多的情緒化表達和權威的話語缺失與滯后的共同作用下,原本客觀的事實變形并扭曲真相,簡單的二元對立思考模式使得社會可能割裂。爭議性新聞事件不能成為“零和游戲”的追逐,也不應發(fā)展為一盤散沙式的鬧劇。在對真相的挖掘過程中,各方應秉持平等對話的心態(tài),理性溝通而非情緒發(fā)泄,才能有效觸及并調適事件背后所隱含的社會深層次矛盾。
注釋:
①〔美〕戴維·科利爾、費爾南多·丹尼爾·伊達爾戈、安德里·奧利維亞·瑪休斯努:《本質上爭議的概念:爭論及應用》,陳金英編譯,《比較政治學前沿》2014年第1期。
②④⑤⑦⑨陳剛:《共識的焦慮:爭議性議題傳播的話語變遷與沖突性知識生產》,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頁、第46頁、第260頁、第133頁、第132頁、第262頁、第280頁、第160頁、第18頁。
③⑥王君超:《誰動了“新聞”的定義?》,《中國報業(yè)》2014年第7期。
⑧〔法〕讓—埃諾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鄭若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頁,第82頁。
⑩王立、楊麗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新聞報道反轉現象——從人民網所評2015年十大反轉新聞說起》,《新聞世界》2016年第10期。
牛靜、劉丹:《對反轉新聞的再思考》,《東南傳播》2018年第2期。
嚴利華、陳捷琪:《突發(fā)事件中的輿論失焦現象及其啟示》,《決策與信息》2016年第8期。
左璐瑤:《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公眾對案件的輿論監(jiān)督——以“李心草事件”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9年第20期。
〔美〕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第五版),曹書樂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頁、第271頁、第283頁。
胡泳:《我們時代的知識生產》,《讀書》2003年第10期。
羅以澄、陳剛:《論新聞媒體對爭議性事件的報道框架——以“華南虎照片”事件為研究對象》,《當代傳播》2008年第4期。
曹默:《新聞反轉的發(fā)展趨勢、特征及防治——以2016年新聞反轉案例為例》,《聲屏世界》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