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倩文
【摘 要】聲樂演唱是不同于樂器演奏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的、科學的、藝術的以及時代的特征。高拂曉所著的《音樂表演藝術論》,用一種學術化的思路,第五章的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闡述了中西聲樂演唱藝術的歷史和發(fā)展,從聲樂演唱歷史和聲樂演唱的發(fā)展趨勢兩方面進行探討,幫助我們從專業(yè)和學術角度來研究、理解聲樂演唱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聲樂演唱;表演藝術;表演風格;高拂曉;音樂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75-02
《音樂表演藝術論》由音樂美學博士高拂曉所著,此書從音樂表演的一些基本原理入手,對音樂表演進行分析,全面講解表演的相關問題,讓讀者探究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兑魳繁硌菟囆g論》的第五章講述了聲樂演唱的歷史與發(fā)展。在中國聲樂演唱史中,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的演唱形式和風格不斷發(fā)生變化,從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它們的審美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也由此可加深我們對聲樂演唱藝術的發(fā)展認識。
國內對聲樂演唱的相關研究主要在20世紀下半葉,我們在不斷汲取西方聲樂表演理論思想精髓的同時,也在大量的實踐過程中進行聲樂演唱的理論概括以及總結論述。從學術觀念、學術習慣和學術思維等不同方面,呈現(xiàn)出了不一樣的特征,同時也在學術環(huán)境、資源及相關體制等方面使我們的聲樂演唱研究受到了限制。
本書第六章是從專業(yè)的角度講述對聲樂演唱人才的培養(yǎng),從技術訓練到藝術修養(yǎng)再到綜合修養(yǎng),都需要有一個相對成熟、專業(yè)、系統(tǒng)的教育培訓體系。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提升也是聲樂表演研究的突破口,可以拓展專業(yè)教師的思維,保持開放性的學術眼光,汲取國際上的前沿理論,加強自身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將科學的聲樂表演方法和思路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將培養(yǎng)綜合型的表演人才作為提升表演藝術水平的根本和目標。
一、聲樂演唱歷史
聲樂演唱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有一股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它是聲樂作品譜曲填詞后的二度創(chuàng)作,表演者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加工,從而詮釋表演者的思想情感。
聲樂作為人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也屬于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滲透著人類歷史的文化和美學。古希臘的聲樂藝術以單聲部為主,同時受到了詩歌韻律的嚴格支配,出現(xiàn)了多種歌唱形式,如獨唱、領唱、齊唱、吟唱以及說唱等。古羅馬時期的教會統(tǒng)制了人的思想,壟斷了社會的文化和教育,聲樂演唱自然也成了各大宗教的附屬品,長期的教會統(tǒng)治,使聲樂的發(fā)展有了穩(wěn)固的場所和氛圍,這一時期的主要聲樂形式則是教堂歌唱。13世紀中期聲樂演唱在這一特定空間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美聲唱法在這樣的宗教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
我國的聲樂演唱除了京劇,還有發(fā)展迅速的民族聲樂演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聲樂演唱方式,我們的演唱發(fā)展是“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經驗,有著民族語言咬字行腔特點和韻味”,具有獨特的中國音樂風格,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廣。
高拂曉在《音樂表演藝術論》中提到了西方聲樂演唱藝術于16世紀后半葉形成了一種具有代表性風格的教堂合唱,教會傳習的訓練方式和渾厚的音樂感覺在這種形式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音樂的語言和主題動機的語氣進行自由處理,沒有任何標準及規(guī)律性的節(jié)拍律動,那時的聲樂透露出的就是人類的情感和精神。后期大型聲樂體裁“歌劇”的誕生標志著聲樂藝術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它延續(xù)了古希臘的戲劇表演和音樂的有機結合,歌唱炫技的表現(xiàn)方式也逐漸孕育而生。
伴隨著歌劇的發(fā)展,歐洲誕生了新的聲樂體裁“藝術歌曲”,12世紀至13世紀法國游吟詩人的演唱、14世紀至15世紀德國戀詩歌手的演唱,以及16世紀至17世紀意大利的牧歌等,都是藝術歌曲的雛型,音樂與詩歌的結合以及人聲與伴奏樂器的交融,是其獨特的呈現(xiàn)形式。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是聲樂演唱繁榮發(fā)展時期,在各個歌唱領域,都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歌唱家,卡拉斯、帕瓦羅蒂等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聲樂演唱的發(fā)展趨勢
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看,聲樂演唱在理論研究領域長期處于沉默狀態(tài),讓人們誤以為表演是一種實踐活動。理論家們對于聲樂演唱沒有什么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作品,理論家們對聲樂演唱的相對忽視,導致了其不得已退出學術研究領域。在國內,聲樂藝術家雖有大量的舞臺實踐經驗和心得體會,但往往缺乏系統(tǒng)的總結,很多實踐成果都未形成一定的理論成果,使之難以很好地保留并流傳下去。聲樂藝術家最真切的“表達”,就是在舞臺上的展現(xiàn),而非文字非理論,這也是聲樂演唱從實踐到理論遇到的一個現(xiàn)實困難。
從更寬泛的藝術范圍來看,聲樂演唱有其區(qū)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神秘感和難以言傳的藝術魅力,廣大的藝術愛好者或者音樂學習者,對聲樂演唱雖然不缺乏很好的認知和感受能力,但與專業(yè)還相差一段距離,要建立一個較為準確的音樂評價和認識標準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他們經常求助于專業(yè)人士。
許多聲樂演唱的技術技巧以及藝術表現(xiàn),都是通過比較微觀和細膩的音樂組織要素進行表達、呈現(xiàn),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沒有一定的學習音樂的背景和實踐經驗,對于演唱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自然無法解決。
聲樂演唱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無論是在歌唱的風格上還是在語言上,或是是在受眾面上,都得到了相應的體現(xiàn)。當前聲樂演唱為了滿足聽眾的審美需求,逐步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從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以及作風風格把握和舞蹈展示來看,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在遵循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創(chuàng)新。
現(xiàn)在的不少綜藝選秀節(jié)目,呈現(xiàn)出新時代聲樂演唱的審美趣味性,聲樂演唱的趣味性與多元性是相輔相成的,如今聲樂演唱的受眾面廣,聲樂演唱對大眾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與此同時,大眾的審美觀一直在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聲樂的發(fā)展,鞭策著聲樂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革。在這種情況下,聲樂藝術自然也為大眾重新樹立了一種審美觀。
《音樂表演藝術論》是一部思考與研究音樂表演的著作,既有一定的藝術內涵也有一定的學術深度,我們要站在理論認知的層面,從各個角度深入感受音樂、思考音樂,突破舊觀念,對音樂進行科學定位,進一步將美學思想與音樂相結合,使我們對音樂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徹。
參考文獻:
[1]高霏.歌曲寫作中旋律與歌詞的關系[J].當代音樂,2017,(24):106-107.
[2]賈偉.和聲曲式分析[J].戲劇之家,2016,(13):80-81.
[3]王德琳.2000-2010年間國內流行歌曲編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4]賈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淺析[J].藝海,2017,(06):70-71.
[5]李慶黨.研究<小河淌水>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演唱特點[D].云南藝術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