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是教學工作者理應達成的關鍵性目標。而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學科,在初中階段,教學工作者需要提升學生對語文內容的鑒賞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在語文深層次的學習中更快地理解文章,并且逐步成為語文綜合型人才。而國家教育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價值內容,將其融入語文學習中,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本文以部編版初中教材為例,對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結合的策略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國學教育;有效整合;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4-0099-02
【本文著錄格式】朱玉山.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的有效整合探討[J].課外語文,2020,19(24):99-100.
一、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整合的重要性
(一)國學教育的定義
在探討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進行整合之前,必須了解國學教育的具體含義。從廣義上來看,國學教育指的是國家發(fā)展過程凝聚的重要傳統(tǒng)文化,包括醫(yī)學文化、京劇、插花等都是國學教育的范疇內容,并不局限于文學知識。而狹義上來說,國學教育指的是國家漢語語言形成的文化,其中,文學作品和形式構筑的教育內容就是最為關鍵的。無論是哪種層面,國學教育都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知識儲備能力。這里就必須看到,國學教育因何能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由于國學的內容較為系統(tǒng),不同于傳統(tǒng)語文課程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國學教育中通常能夠根據各個學科、各個分類進行系統(tǒng)培育。例如在豐富學生視野方面,就有全套的課外閱讀著作,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以書法為例,分成毛筆字、鋼筆字和水墨字等,能夠集中進行優(yōu)化,當學生學會了一定的知識后,能夠很快地進行聯(lián)系。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二則是由于國學教育中的內容種類較豐富,其他任何學科的文化都能轉化為文學作品,也能借助語文進行理解。因為語文是語言學科,任何的教育都需要有書面化形式,因此離不開理解能力的塑造。
(二)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結合的重要性
根據之前的分析,國學教育本身就包括語文文化,因此它是更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能夠對學生的行為塑造和語文能力進行新的提升。而國學教育與語文目標相得益彰,所以能夠幫助學生消化許多難懂的知識,在國學教育中,語文課程中的許多價值元素能夠進行聯(lián)系和轉化,從而減少了學生進行語文思考的時長。另外,國學教育中含有的良好的文化氣氛,能夠幫助學生改良學習的姿勢、腔調、閱讀習慣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素質。而這種良好的習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興趣。以七年級部編版語文的《天凈沙·秋思》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意象讀起來并不費勁,而且學生能夠很快地背誦,但是在理解作者情感時,學生因為閱讀習慣不良,生硬的閱讀導致詩歌缺乏美感。而在國學教育中,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誦,對學生朗誦的節(jié)奏等進行把控,學生能夠緩慢地閱讀并且進行思考,從而使詩歌帶給學生良好的美感享受,提升學習的有效性。而這也是促使學生理解文章和詩歌等語文內容時融入個人情感的關鍵因素。
二、當前情況下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融合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模式未改良,目標體系并未有效構建
初中語文蘊含著大量的價值元素,需要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它能夠培育學生良好的價值觀與行為觀。這才是號召學生用語文知識進行實踐的基礎,學生需要具備文學修養(yǎng),才能促進個人的素質踐行。然而傳統(tǒng)的模式下,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理解完文章內容,能夠做完課題,并沒有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聯(lián)結作出行為塑造。盡管國學教育概念被提出,然而國學教育本身蘊含系統(tǒng)豐富的價值文化,也需要教學工作者進行提煉,能夠與初中語文內容相匹配。而一般來說,國學文化相對留存豐富的地區(qū),能夠借鑒和學習的價值元素更多,且能夠直接吸收,具備生活化體驗。例如徐州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歷史上經濟發(fā)達,從而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徐州的文化價值內容較多,可以直接融入國學教育中作為案例,使當地的初中學生深刻感受。例如在部編版初中八年級教材中有古詩《黃鶴樓》一課,而徐州當地就有歷史上的文化名樓多處,教學工作者可以借助徐州名樓的文化帶領學生感受名樓代表的特殊情感,從而幫助學生進行主觀聯(lián)系。然而大多數徐州教師缺乏深入研究,雖然國學教育逐漸引入教學過程,卻缺乏專業(yè)的培育能力,沒有提前規(guī)劃出國學教育與語文融入的主題、導入過程以及教學方法等,大多是直接將國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方式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模式,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將知識消化。
(二)教學實踐存在脫節(jié),停留在形式化階段
就現(xiàn)階段來說,雖然徐州的大部分教師進行了國學融入的探索,然而絕大部分所匹配的教學方法與融入目標并不恰當,導致最終目標導向錯誤。有的教師注重了傳授國學理論,雖然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語文文章和其他內容,然而由于缺乏實踐,很多理論上的知識反而無法進行應用,導致學生判斷錯誤。例如在八年級部編版教材中的《背影》一課,本文主要需要投入學生的情感,對父親的熱愛有自己的感悟。對中心句“我去買個橘子”能有自己的理解,對表現(xiàn)的厚重深入理解。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很難對這句話有感受,而教師講解以后學生也難以記憶。而有的教師將國學中的孝子文化融入,讓學生進行情景表現(xiàn),學生能夠加深記憶。然而缺乏實踐,教學工作者漸漸只是讓學生提高學習的樂趣。在徐州有彭城學堂、漢唐國學教育等機構,這些地方雖然教授學生國學,卻更注重行為實踐的文化技能,例如舞蹈表演等,而相關教師卻沒有培育學生相關技能,有的教師在對接過程出現(xiàn)錯誤。
三、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整合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研究水平,以國學教育帶動試點項目
教學工作者理應將國學教育的融入納入研究體系,將語文學習與國學教育的匹配內容深度挖掘,可以將語文知識所需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等進行規(guī)劃,提前將當地的國學教育文化來源進行搜集,能夠利用大數據搜集更多價值內容。在學生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進行國學閱讀、國學寫作的習慣,開發(fā)出延伸文本、多元閱讀等方法,讓學生對國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同時將每節(jié)課所需的價值內容提前設計,作為研究課題,在國學培養(yǎng)中作為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基礎,引導學生能夠進行深度思考。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的《我為什么而活著》一課,作為一篇議論文,教師可以將它列為開放式題目,引導學生先進行寫作,在這一過程教師將國學中不同人的做法融入資料分發(fā)給學生,例如曾國藩為國奮斗、海倫·凱勒的短文閱讀等,讓學生進行寫作。然而老師可以安排短劇形式、演講會等,讓學生將這個課題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教師在一邊進行輔導,對學生表演的動作和神態(tài)進行引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人,在扮演過程根據神態(tài)與動作進行思索,從而提升語文內容的感悟能力。
(二)立足于學生興趣,延伸多元價值
教師可以系統(tǒng)地對語文知識各個部分進行分解,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國學融入,從而培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行為習慣帶動語文知識的感悟。例如在七年級部編版上冊的《濟南的冬天》中,學生通過學習描繪出濟南冬天風景的瑟瑟的葉子、柔柔的雨等詞,只能積累這些詞匯,而且是在學會全文后才能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而在國學教育中,學生能夠大量地閱讀更多課外名著,同時將傳統(tǒng)的禮儀學會,其中柔柔的就如同女子的行禮這一禮儀,當學生領會國學以后,能夠立即將濟南的冬天與這一神態(tài)相聯(lián)系,從而得出濟南的冬天極其雅致的特點。因此,學習國學是幫助學生擴充語文知識的基礎。這些語文知識不僅包括詞匯,還有具體的語言行為,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觀察風景的各個場景進行分類,挖掘出國學中各種與風景描寫有關的內容,讓學生規(guī)范描寫風景的語言。再例如在七年級部編版上冊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學生需要理解清楚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所代表的具體含義,才能領悟兩部分對作者心理和情感變化的影響。而學生在進行國學學習后,能夠對個人的肢體動作進行熏陶,例如在學習古詩后能夠習慣于如同詩人一般邊走邊醞釀,并且喜歡通過意象描繪事物。學生就可以將周邊的事物當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仔細思考它們的形狀與意象,從而代入自己的情感。教師就可以搜集各種描寫哲理的行為動作,將學生的動作進行良好的規(guī)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目標下,教學工作者需要提升學生的知識領悟能力,并轉化為實踐,才能真正具備綜合素質。而語文學科初中學習中,學生只有具備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地應用。國學教育是系統(tǒng)的深化文化的過程,對于達成相關語文教學目標有著積極意義。本文對此提出相關策略,望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魯藝,劉瑞雪.基于增強現(xiàn)實的交互式兒童國學機設計[J].包裝工程,2020(4).
[2]楊瑱.吟誦在國際漢語國學教學中的效應研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
[3]李祖軍.當前國學熱現(xiàn)象與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3).
作者簡介:朱玉山,1982年生,江蘇睢寧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