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小學教學課程的語文,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反映自然、社會、文化和思維的文學或文章。《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要學好語文,就必須掌握好這一定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理性思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4-0049-02
【本文著錄格式】王芳.理性思維作用下的語文教學[J].課外語文,2020,19(24):49-50.
語文教學就是通過語言文字解讀文章,從而把握其中所反映的客觀和主觀世界。在具體教學中,體現(xiàn)在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和引導方面。感性思維體驗原本是文章情感中所蘊含的,容易觸發(fā)學生共鳴;理性思維認識則是隱藏在文章深層的,只有通過對典型性和普遍性聯(lián)系的啟發(fā)、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推導,才能夠挖掘。理性思維啟迪智慧,增強辨析力,強化人的認知和判斷,這是當今語文教學所需要重視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維決定人的一生……老師能給學生以啟蒙教育,教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思維去學習,終身去學習?!毙抡n標要求我們引導學生認清文學作品典型性與普遍性之間的關系,現(xiàn)象與本質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感性向理性發(fā)展的必然,培養(yǎng)學生透過形象、感性思維啟動理性思維,進行抽象理解的素質和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觀點可以用哲學的方法去分析和判斷,將哲學觀點恰當?shù)匾胝Z文教學實踐中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審視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情感關照逐漸淡化,思維啟迪更是少得可憐。好好的文章硬生生拆解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把“活泉”掘成了“死水”。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其中思維判斷力的培養(yǎng)排在重位。生活無疑需要判斷力、識別力,需要思維的邏輯性、延展性。學習生活,學習最終要用于生活,以生活認識和能力來驗證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無論課堂內還是課堂外,把我們所學的知識體現(xiàn)在應用性和實踐性上,應該是教育的歸屬。
舉個耳熟能詳?shù)睦?,關于樹上有幾只鳥的問題。老師發(fā)問:樹上有十只鳥,開槍打死一只,還有幾只?依據(jù)定向思維,這個問題并不難答。但是,其中一名學生卻連珠炮式地反問:槍的型號、槍聲的分貝、射擊的意外概率、被射殺小鳥的狀況、周邊的環(huán)境等,看似匪夷所思,其實這名學生的思維可謂縝密嚴謹,毫無疏漏。他思考問題的方式除了常規(guī)定向思維,還利用了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因果邏輯思維。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呢?
一、注重分析,歸納總結能力培養(yǎng)最重要
分析—歸納—總結,這是最為常見的思維培養(yǎng)步驟。歸納總結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歸納總結的過程是探尋知識內部規(guī)律和與外部聯(lián)系的過程,也就是“悟”的過程。
語文教學中,對待單篇教學構建邏輯可以采取問題驅動的方式,以比較思維求同存異,以逆向思維顛覆成見,以因果思維組織依據(jù),從而達到深入探究、追本溯源的目標。對單元教學可以通過分析異同,概括出同類作品的一般性規(guī)律,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比如講李清照的《醉花陰》,我們常規(guī)的講法是通過誦讀結合李清照的身世來挖掘其不同時期的情感,最后總結出詩人借此反復渲染自身的愁苦心境,表達對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的思念這種一般性的認知。但是河北師范大學文學系博士王永祥則認為單純停留在愁苦層面,局限于感性認識,大大弱化了易安詞的內涵。李清照的很多詩作明寫愁苦,暗寫其桀驁之氣度?!蹲砘帯凡坏虚|閣的清雅與富貴,更有閨閣中豪士的軒邈之氣,是高層次的遣懷之作,其懷抱遠在兒女情長的思念之上。這種認知借助思維的延展在舊有文本之上形成新的跳躍,沒有詩詞文本基礎上的反復思考和推導是萬萬不能得出如此深刻精妙的評論的。愁苦到桀驁,閨閣女子愁思到士大夫的清雅不羈,這種認知的提升正是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發(fā)展的清晰過程。通過解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小重山》《一剪梅》,包括前期的《如夢令》,都不難概括出李清照詩詞高雅不俗、打破束縛、豪放不羈的名士之風。
二、深入探究,善于溯本求源,層層推演
無論閱讀類、寫作類還是語言表達類,所謂理性思維培養(yǎng)是要教會學生提出并解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在哲學中這三個詞有其相對應的含義:“是什么”代表的是“世界觀”,表明的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表現(xiàn)為現(xiàn)象、概念之類的詞?!霸趺崔k”代表的是“方法論”,表明的是人類面對物質世界應該怎么做,表現(xiàn)為主觀能動性。“為什么”代表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間的辯證關系。毛澤東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有這樣的論斷:“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說,如果重要的帶指導性質的,總得要提出一個什么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后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使大家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睂栴}的提出、分析到解決對應的正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樣一種思維論斷過程不僅驗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看問題,溯果求因、因果互證等邏輯思維推理方式,同時也是議論性文體一種邏輯性較強的寫作模式。
比如吳晗的《談骨氣》一文,開篇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然后從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個層次進行闡述論證,最后回扣論點,總結全文。從本文所隱含的核心內容來說,其邏輯推理過程應當如下:中國人是講究骨氣的—中國人從來就是如此—因此今天的中國人也要講究骨氣。從思維推導過程看,則體現(xiàn)如下層次關系:什么是骨氣—中國人為什么要有骨氣—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梢?,邏輯是文本尤其是議論性文本的生命線。教師在處理講讀這類文章時,首先要保護其邏輯性不受任何損害。
由此,語文教師必須要對照新課標,沿著教改的方向,重新審視我們語文教學的態(tài)度和方向,教導學生理性思考問題,學會從不同層面審視自我,能夠尋找多種解決方法,那么當他們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甚至采用極端化手段了。語文課必須承擔這一功能,也具有承擔此功能的特性。
三、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共同作用,讓學生學會講真話、抒真情的同時,還能蘊含思想,表達“我之語”
曾看過一篇介紹達·芬奇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頗有幾分道理。他說如果把人粗略分為藝術家、普通人、科學家,那么具有極端感性思維的人,生活得很主觀,將更易成為藝術家;具有極端理性思維的人,生活得很客觀,更易成為科學家;而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比例適度的人,多為平凡的普通人。基礎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正是身心健康、思維健全、思想進步、品格完善的普通人,因此課堂上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一定是雙管齊下,互為表里的關系,而語文課特有的內容和性質更易獲得融情入理、至情至理的學習效果。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能力,說話和寫作能力更是人一生中必備的素養(yǎng)。2015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高考作文被不良文氣侵擾,高考作文充斥著雕飾、濫情、套路等種種假大空的內容,排比句成了作文萬能靈藥,屢試不爽。2015年《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終于把高考作文從虛擬的臆想中釋放出來,其核心直接指向現(xiàn)實,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思辨價值。從感性思維角度,“與法相悖,親情必須服從于法律”和“注重人倫,講法未必一定傷情”,這二者都是可以觸及的話題,但是只此感性化的認識是不足以闡述其社會性意義的。這一事件的核心是非常復雜的法律和倫理的關系問題,只有從理性思維的角度來辨析事件,才能挖掘其隱性內涵,發(fā)出高人一等的獨到見解。其中一篇優(yōu)秀作文,作者既關注到事件本身,提出“滅掉的不是親情,而是父親的陋習,是一種更深沉的愛父之心”的準確論點,更關注到這一事件背后種種被放大的聲音,得出“大眾傳媒從此事中各取所需,小陳及這一公眾性事件都成為消費熱點”這一更有力量、更有現(xiàn)實警示價值的論斷。此文感性、理性兼而有之,達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高度,體現(xiàn)了思維的多重智慧。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著重于從整體的、運動的、聯(lián)系的觀點去認識事物,不僅強調事物之間相互對立,還著重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協(xié)調”,這是東方智慧,所謂“天人一物,萬物一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丟失思維能力,中國文化既有感性的直接,又有理性的底蘊。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課既要有詩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邏輯美、思維美、理性美。語文教師應結合實際,在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利用語文的優(yōu)勢,更多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語文課要教會學生做一個感性的理性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