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鋒
摘? ? 要?? ?低齡段的兒童,天性活潑的自由度與校規(guī)校紀的嚴肅性在許多情形和場景下并沒有被嚴格地區(qū)分與界定。懲戒會被兒童當作最重要的成長警示,兒童會在懲戒中完善自我。教育懲戒需要明確的主場和科學的邊界,實施教育懲戒需要理性的土壤。
關鍵詞? 教育懲戒 兒童 邊界 理性
近來,教育懲戒權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中指出,“教育懲戒,是指教師和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與需要,對違規(guī)違紀、言行失范的學生進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糾正,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職務行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育懲戒權的提出與界定指明了新時代教育懲戒的方向與目標,通過價值定位的方式讓社會各界尤其是教師、家長、學生意識到懲戒與成長、懲戒與職責、懲戒與權利、懲戒與育人之間具有十分重要的內在關聯(lián),從兒童的立場和視角來選取真正適合青少年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懲戒方式、懲戒措施等。
一、教育懲戒要有明確的立場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教育懲戒,懲戒也從未離開過我們的視線,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形成了濃厚的懲戒文化。但是當下,教育懲戒面臨的環(huán)境、承載的任務、實施的目的、預期的目標與歷史不可同日而語,作為實施教育懲戒主體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兒童是懲戒的對象,應從兒童立場來考慮實施教育懲戒。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明確、清晰的目的,哲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提供了這樣的結論:規(guī)范是一個人生活和學習極為重要的準則。兒童的言行規(guī)范是在規(guī)則的遵守與模仿中通過不斷訓練與強化來實現(xiàn)的。那么教育懲戒對于兒童而言意義是什么呢?
首先,懲戒會被兒童當作最重要的成長警示。在學習和生活中,兒童的言行是在校規(guī)校紀和教師的要求等規(guī)則中規(guī)范起來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簡單的口頭說教、批評很難讓兒童深刻警醒并改正不良行為,尤其對那些無視規(guī)則、桀驁不馴、肆意妄為、傲慢任性的“土豪”學生更是隔靴搔癢。在成人看來,教育規(guī)則意識單薄的兒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失效的情形下,必須依賴具體的懲戒行為促使他們認識到錯誤行為產生的不良后果,并且付出沉重的代價。懲戒之后,兒童的心中必然會敬畏規(guī)則,預警自己不要違規(guī)違紀。
其次,兒童會在懲戒中完善自我。教育學的研究表明,人總是在犯錯與改錯交織中成長起來的,犯錯也是兒童成長的一種方式。當兒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本能地去挑戰(zhàn)校規(guī)校紀時,如果成人不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懲戒的話,兒童就會繼續(xù)違反下去,一次次地犯錯。而當教師對違規(guī)兒童施以相應懲戒后,他們必然會清醒地看到違規(guī)違紀的嚴重后果,及時反思自己的過錯,“懸崖勒馬”,警醒自己不再違紀,并不斷地完善自己,自覺遵守校規(guī)校紀。青少年時期嚴重的違規(guī)違紀和成人后的違法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懲戒就是二者之間有效的“防火墻”。因為有了懲戒,兒童面對校規(guī)校紀就會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增強規(guī)則意識,及時給錯誤言行“剎車”,并主動矯正,避免失范言行在自己身上惡化、泛濫。
以上兩個維度揭示了懲戒是促進兒童完善自身、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方式。剖析懲戒警錯和糾錯的內在屬性,有利于改變從成人視角實施懲戒的教育立場,改變人們關于懲戒“會傷害和打擊兒童自尊心”的負面輿論效應。
二、教育懲戒要有科學的邊界
從哲學上講,任何事物都有其生長的范圍,邊界是每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超出邊界,任何事物都會背離原有的根本屬性。必須給教育懲戒劃定科學的邊界,讓其在合理區(qū)間運行,否則就會走偏,違背懲戒的初心。教育懲戒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出于對學生的關愛和保護,讓學生清醒地反思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其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兒童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所以,廣大教師要厘清、明晰教育懲戒實施的邊界,保持懲戒的定力。
第一,建立懲戒的教育觀。教育懲戒,強調懲戒與教育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存屬性。懲戒是教育范疇內的懲戒,戒是目的,懲是手段,從“戒”兒童不良言行的目的出發(fā),通過“懲”的手段讓兒童“洗心革面”、約束言行,這才是完整的教育懲戒。懲戒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教育活動,失去教育屬性的懲戒不應該存在,更不應該被允許,懲戒必須在教育原則的引領下展開,時刻帶著教育的底色。教育懲戒不是基于教師秩序管理的需要,而是基于教師對兒童關愛的需要、呵護的需要。教育懲戒的任務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的方式很多,懲戒是最嚴厲的。懲戒要凸顯教育的溫暖和人性,懲戒者要減輕兒童身心的痛苦體驗,強化兒童的自悔效應。
第二,明確懲戒的禁止情形。教育懲戒是相對的教育行為,不是絕對的,要有所懲,有所不懲,要與體罰、變相體罰、傷害行為明確區(qū)分開來,必須明確它的禁止情形,守住懲戒的紅線。《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第十三條提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教育過程中不得有六種情形:1.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行為;2.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強制做不適的動作或者姿勢等間接傷害身體、心理的變相體罰行為;3.辱罵或者以帶有歧視、侮辱的言行貶損等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4.因個人或少數(shù)人違規(guī)違紀行為而懲罰全體學生;5.因個人情緒或者好惡,恣意實施或者選擇性實施懲戒;6.其他侵害學生基本權利或者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以上六種情形從性質、數(shù)量、程度等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要拒絕體罰、超過限度懲戒、損害兒童人格、大范圍懲戒、主觀性懲戒等行為,這是懲戒的紅線,懲戒者不得碰觸。教師懲戒之前要對自己將要實施的行為進行充分預判和考量,避免誤入失當懲戒。
三、教育懲戒要有理性的土壤
教育是一項情感活動,也是理性活動。懲戒者要深入考量、準確理解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對學生懲戒,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懲戒,讓懲戒權理性、恰當運行。
任何教育活動或行為都要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進行,為了確保教育懲戒在實踐中不變形、不走樣,《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第五條提出了教育懲戒的四大實施原則,即育人為本、合法合規(guī)、過罰適當、保障安全等原則。這幾大原則強調了按照育人規(guī)律懲戒、依法懲戒、適當懲戒、尊重學生人格、防范懲戒風險等懲戒要義。此外,還應貫徹和運用以下“小”技巧。
第一,精準化原則。懲戒應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年齡大小、身體素質、性格特點、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尊重差異、區(qū)別對待、個性設計、精準施策、分析動機、把握分寸、力度合適,提高教育懲戒的“含金量”。
第二,系統(tǒng)性原則。教育懲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打出教育“組合拳”。教師面對嚴重犯錯、屢教不改的學生不能一懲了之。教師要堅持懲戒與表揚并用,做到以懲戒激勵學生。懲戒學生之后要及時開展心理教育,耐心與其談話,讓學生心服口服,內心接受認可,增強學生對懲戒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規(guī)避懲戒“后遺癥”,保持高度的懲戒定力。
第三,反思性原則。懲戒要不斷“回頭看”,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不斷反思,修正懲戒的不足與問題,反復磨練懲戒技能,既避免簡單、粗暴的懲戒傷害學生,又有效規(guī)避懲戒不當給教學帶來困擾和風險,力求高質量的懲戒。
提高教育懲戒在立德樹人中的分量,打造懲戒“硬核”,擴大教育效果,釋放育人正能量。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需要做足懲戒功課,要向家長和社會廣泛宣傳好教育懲戒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爭取社會各界及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讓教育懲戒擁有理性、和諧的土壤,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懲戒的積極作用。
懲戒者唯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育懲戒權的內涵和外延,科學合理、理性恰當?shù)匦惺菇逃龖徒錂?,方可既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維護師道尊嚴,又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進而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畫出教育懲戒的最大“同心圓”,讓教育懲戒與新時代同頻共振。這才是教育懲戒權落地的教育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