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英 李亮 李敏生
摘 要:蘋果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至今約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經過不斷實踐發(fā)展,我國因地制宜,發(fā)展出針對不同品種和立地條件的套袋技術,解決了當時嚴重制約我國蘋果種植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但是套袋栽培也使蘋果內在品質大打折扣,甜度、果皮厚度、果實硬度、芳香氣味等關鍵指標均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費工費力,種植成本上升。隨著集約化、規(guī)模化進程逐漸加快,為了節(jié)本增效,發(fā)展無袋栽培技術是我國蘋果種植的又一選擇。
關鍵詞:蘋果;無袋化栽培
文章編號:2096-8108(2020)05-0063-03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Apple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ivation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rough continuous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bagging technique for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site conditions we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China, which solved the key problem that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e planting industry in China at that time. However, bagging cultivation also greatly reduced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apples, with key indexes such as sweetness, peel thickness, fruit hardness, and sweet smell all not as good as before and the planting cost increased.In order to save cost and increase yield,it is another choice to develop bagless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the process of intensification and scale accelerating gradually.
Keywords:apple; bagless cultivation
蘋果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至今約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起初,我國蘋果以自然生長為主,經歷過一段無袋栽培期。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蘋果產業(yè)各種問題接踵而至,輪紋病、炭疽病、桃小食心蟲等病害發(fā)生日益嚴重,農藥高殘留問題日益凸顯,果實表觀粗糙,著色差,果品品質與國內外市場無法接軌,出口受阻,賣難問題突出,蘋果產業(yè)岌岌可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從日本引進小林袋,學習日本蘋果套袋栽培技術,開始摸索與我國蘋果產業(yè)相配套的套袋栽培技術。經過不斷實踐發(fā)展,我國因地制宜,發(fā)展出針對不同品種、海拔、立地的套袋技術。如:膠東半島氣候濕潤,以紙袋為主;陜西為高海拔地區(qū),以紙袋為主;山西以膜袋和紙加膜為主,甘肅以紙袋為主;新疆以不套袋為主。套袋栽培方式的革新,解決了當時嚴重制約我國蘋果種植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帶來可觀效益:1)果面光潔美觀,果色鮮紅艷麗;2)輪紋病、炭疽病、桃小食心蟲等病蟲害、農藥殘留量得到有效抑制;3)商品化程度顯著提高,果農經濟效益增加明顯。
但是,凡事利弊相隨。套袋栽培也使蘋果內在品質大打折扣,甜度、果皮厚度、果實硬度、芳香氣味等關鍵指標均大不如前。據(jù)有關研究證明,選用套袋栽培的蘋果,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含酸量都顯著低于不套袋栽培技術的蘋果。同時,由于套袋后小環(huán)境濕度增加,早期落葉病、黑點病、苦痘病等發(fā)生率明顯提高,樹體抗病性也明顯下降。
1 蘋果套袋的負效應
1.1 部分病害加劇
以黑點病為例,蘋果黑點病是蘋果栽培中常見的一種病害之一,俗稱“套袋病”,主要發(fā)生在套袋果實上,在發(fā)病初期,會在果實萼洼部位出現(xiàn)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斑點,之后會隨著病情發(fā)展,黑斑面積不斷擴大,最大可達5~6 mm。但是這種病害往往只發(fā)生在果實表面,不會對果肉部位產生危害,所以僅僅影響果實的賣相,不會影響口感,但降低了果農的經濟收益。據(jù)統(tǒng)計,蘋果黑點病在我國蘋果栽培大省的陜西、山東以及河北等地,每年的發(fā)生率在5%~60%之間,但也有例外,如2003年山東省招遠地區(qū)蘋果的病果率就達到95.3%,嚴重影響果農的蘋果銷售,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我國蘋果黑點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由西向東逐漸加重的趨勢,但是通過對河南三門峽、山東煙臺以及陜西白水等地區(qū)的調查發(fā)現(xiàn),蘋果黑點病的發(fā)生與全年的降雨量關系并不密切,主要與每年8-9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強度有關,降雨量及降雨強度越大,病害發(fā)生率就越高;套袋蘋果黑點病的發(fā)生還與栽培果園所在地勢及海拔高度有一定關系。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川地蘋果園發(fā)病較山地蘋果園發(fā)病中,海拔低的蘋果園發(fā)病較海拔高的蘋果園發(fā)病重,這可能是由于低海拔、川地果園果樹長勢旺盛、枝條繁多,果園密閉不通風,加重病害的發(fā)生;而高海拔地區(qū)往往氣溫較低,果樹長勢緩慢并且枝條稀疏,果園通風透光良好,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質量差的紙袋不但沒經過藥物處理,而且生產技術不過關,透氣、透水能力差,不能抵抗雨水沖刷,這些都為黑點病的侵染提供了便利條件。除此之外,有學者對膜袋、紙袋、膜紙雙層袋的果實發(fā)病率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膜袋果的發(fā)病率高于紙袋果,而膜紙雙層袋果的發(fā)病率又高于膜袋果,這就充分說明了黑點病的發(fā)生與果袋的透氣性關系密切。
果農在對果實進行套袋的時候,由于套袋手法不熟練,往往在套袋時候不能掌握要領,把果袋的透氣透水孔折疊,進而造成下雨后果袋內積水,造成袋內高溫高濕環(huán)境,給病菌的侵染繁殖提供有利的小環(huán)境,加重黑點病發(fā)生的概率。
1.2 成本越來越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青壯年人才大批外流,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雇工難、雇工貴等問題逐漸彰顯,套袋栽培所帶來的用工成本高問題成為每個果農的痛點。目前,蘋果種植套袋每667 m2約需投入至少2 000元,占蘋果種植總成本的1/3。蘋果套袋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越來越高,蘋果價格卻由于產能的增加下行壓力增加,果農收入大幅縮減。一句“如果果實能不套袋生產就好了”也逐漸成為廣大果農的心聲。
2 國內外無套袋栽培技術經驗
目前,國際上美國、波蘭等蘋果生產大國一直采用不套袋栽培技術,我國套袋栽培技術的引進國——日本,現(xiàn)在的套袋率約10%,不套袋栽培技術成為國際主流。探索適應我國國情的無袋栽培技術已成為提高我國蘋果市場競爭力、緩解我國農村勞動力緊張、增強果品品質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國傳統(tǒng)勞動由密集型向簡約化生產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
據(jù)有關報道,日本無袋栽培蘋果,又名“陽光蘋果”,是使用一種叫“塞爾蓓麗”的技術,效果可以完全媲美蘋果套袋栽培。其基本原理是:在蘋果果實表面噴施藥液,為果實表面增添一層透明保護膜,能實現(xiàn)物理隔離,有效預防病害侵染,減少農藥使用率。此外能夠保證果面的光潔度和亮度,也能助力果實對鈣的吸收,增強樹勢,節(jié)本增效。在整個生育期,使蘋果回歸自然生長,日照時間顯著增加,生產出的果實果香芬芳,口感香甜、肉質緊密、耐貯性強,所需成本也只需套袋成本的1/6。據(jù)悉,“賽爾蓓麗”產品在日本有近30年成熟技術應用,是日本農林水產省及日本農業(yè)協(xié)會官方推薦日本國內使用的產品。
受國外先進技術的啟發(fā),我國也涌現(xiàn)出不少無袋栽培技術的探路人。如鑫陽集團積極引進日本“塞爾蓓麗”技術,在山東、陜西開展多個試驗試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德榮研發(fā)推廣的高脂鈣膜技術,基本原理與日本“塞爾蓓麗”類似,也是在果實表面噴涂后,可迅速形成一層高分子保護膜,既保持自然通透、提高光合效率,又能實現(xiàn)物理隔離,有效阻隔病蟲害侵染,節(jié)本增效,實現(xiàn)果實純天然生長;陜西鑫田富農生物工程高級農藝師張均升研發(fā)的果亮生物免疫膜(復合微生物菌劑),基本原理也與上述產品相同。目前這些新型藥劑都一定程度上在多個地區(qū)小規(guī)模推廣試驗。
3 我國發(fā)展無套袋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建議3.1 加強技術集成
無袋栽培并不是簡單的給蘋果脫袋,而是栽培制度的革新,需要多項配套措施的改革。國外無袋栽培技術的成功,與自身品種優(yōu)良、土壤優(yōu)質、種植機械化、標準化程度高、果園管理技術成熟等也息息相關。據(jù)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日本、美國等國家,蘋果生產多數(shù)采用矮化密植、生草和無套袋栽培,機械化程度高達80%以上,每667 m2用工大概為5~10個就足夠,優(yōu)果率達85%以上。
反觀我國現(xiàn)階段,蘋果種植要突破的技術壁壘還有很多。其一,我國現(xiàn)在處在矮砧密植技術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數(shù)果園依然采用喬砧密植方式,果園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果園機械化作業(yè)難;其二,我國蘋果種植經營方式主要是家庭為主的分散生產方式,一些果農文化素質較低,對新興科技及技術應用缺乏熱情。果園基礎設施配備落后,果園管理標準化程度低,管理技術參差不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薄弱,土壤肥力連年下降,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套袋技術不可或缺;其三,雖然近幾年我國植保技術大力發(fā)展,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已逐步替代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但是對蘋果輪紋病、炭疽病、桃小食心蟲病等病害防治行之有效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產品占比少;建議加強技術集成,各地因地制宜,根據(jù)蘋果品種施策,將栽培技術、灌溉技術、生草技術、植保技術和無套袋技術綜合集成,促進我國蘋果種植朝著機械化、標準化、規(guī)?;s化逐漸轉變。
3.2 加快培育市場
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逐步增強,直接接觸農藥的蘋果是否能打消消費者對農藥殘留的顧慮也未可知;果農最關注的市場問題、收益問題。如果有市場,消費者接受能力高,收益比現(xiàn)在好,自然大家會趨之若鶩,否則在現(xiàn)在蘋果市場行情每況愈下的情況下,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國市場上目前現(xiàn)有的無套袋蘋果,如丑蘋果、光果等,市場價格分層現(xiàn)象嚴重,有些無袋蘋果因還原蘋果本真風味,走精品高端市場,賣價比套袋蘋果更高,利潤可觀;有些則因顏值較低,被消費者誤認為質量差,賣價較低,虧損嚴重。有些種植戶進行無袋栽培試驗甚至導致產量嚴重下降,使用農藥、果面保護膜藥劑等成本比套袋成本更高,損失慘重。我國發(fā)展蘋果無袋栽培市場不成熟的現(xiàn)狀由此可見一般。
4 小結
我國蘋果產業(yè)正由生產大國向產業(yè)強國轉變,正處在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型升級階段。未來隨著集約化、規(guī)模化進程逐漸加快,發(fā)展無套袋栽培技術是我國蘋果種植的必然選擇。我們既不能急于求成,在相關技術不成熟時就大規(guī)模推廣,也不能固步自封,堅守蘋果套袋的落后做法。發(fā)展無袋栽培的新興技術,廣大科研人員要銳意進取,加強無袋品種的選育和引進,加強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劑、殺菌劑的研發(fā),因地制宜推進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推廣,提高蘋果生產標準化、機械化程度,加強病蟲害的精準預測預報等,為實現(xiàn)無袋栽培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