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語文教材改革的深入推進,對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如何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文言文教學的教師是擺在師范院校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充分了解當前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于培養(yǎng)新時代的教師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學生、教師對文言文教學方式的認識和適應情況,了解當代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為師范院校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方式;學生認識;適應情況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4-0012-03
引 言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它在歷史文化傳承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如此,文言文教學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然而,對于現在的中小學生來說,文言文學習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文言文是古漢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他們對文言文的了解不夠深入。加之目前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較枯燥,課堂上教師集中講解文言文知識,讓學生背誦文言文內容,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因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文言文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迫在眉睫。基于此,很多中小學開始重視培養(yǎng)語文教師對古詩詞、文言文的教學能力,這給師范學校的教學培養(yǎng)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師范院校需要充分了解學生、教師對文言文教學方式的認識和適應情況,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工作。
一、文言文教學方式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語文教材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2018—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全面使用部編版教材,更加凸顯了古詩詞、文言文的重要性[2]。文言文教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學界不斷有人提出與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有關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學研究討論也空前熱烈,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言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文言文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依然有不少人對文言文教學方式持懷疑甚至抨擊的態(tài)度,關于文言文教學在學界仍有不同的聲音。
部分學生認為,他們所接觸到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小部分學生很喜歡當前的文言文教學方式,認為教師教得很好,已經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現得淋漓盡致。但這部分學生往往對文言文、古詩詞非常感興趣,在課外涉獵了很多相關知識,所以他們能夠深刻感悟教學內容。一些學生表示自己只要能記住教師所講的考點知識,在日后的考試中考取高分即可,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甚在意。還有一些學生無法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他們并不是針對語文教師,而是對文言文,甚至對語文學科缺乏興趣,認為語文學習枯燥、乏味,不知如何下手學習語文,對于文言文更是從心理上產生排斥感,認為古文拗口難讀。
文言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不同點是言文分離?,F代文之所以容易學,是因為我們能從平時的交流中感知它的語境、情感、語法知識[3]。反之,文言文之所以難讀難懂,原因就在于,古代的語言距離當前比較久遠,我們已經無法從語境、語音、情感角度輕松捕捉古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只能從現有的文獻中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小學生對文言文感知、理解的難度。
語言學研究認為,語言學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文言則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距離我們的時代比較久遠。按時間劃分,文言即古代漢語,可分為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由于口語的缺失,學生無法用耳朵去感知古人的有聲語言和說話方式,只能通過古代書面語來了解文言文,導致學生在文言文理解上存在嚴重障礙。而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和教學進度的限制,也只是一味強調文言的書面語形式,沒有設置范讀、誦讀、精讀、人物對話、表演等易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難以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學生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認識和適應情況綜述
第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目前很多中小學生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調研,筆者發(fā)現受訪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最喜歡的是記敘文、散文類型的閱讀理解,而最反感文言文,無論讀還是寫,他們都從內心排斥文言文。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無論教師選擇何種教學方式,自己都不會喜歡文言文,也無法適應教師的教學,甚至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刻意避開文言文,只學習他們喜歡的記敘文、散文部分,這與他們從小沒有接觸過文言文有關。在他們看來,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qū)別,學習文言文對于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因此,他們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會產生抵觸心理,也無法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第二,由于從內心抗拒文言文學習,大部分學生文言閱讀水平較差,讀不懂文言文或者在理解上存在較大偏差。他們在學習中從不自主學習文言文,也不會思考自己在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愿與教師溝通,對文言文的學習只是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和課文上的注釋,甚至離開工具書及課后注解,便無法讀懂文言文大意。大部分學生非常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反感,但也說不上喜歡,他們認為教師怎樣教學,他們就該怎樣接受,教師想不出,學生也提不出更好的教學建議。加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存在抵觸心理,因此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無法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保證教學進度,無法提升教學質量。
第三,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途徑過于單一,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主要依靠課堂教學,教學也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模式,沒有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文言文屬于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文言文,因此他們學習文言文的途徑只有課堂教學。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展現自我,也不愿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文言文知識,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不佳。
第四,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古代漢語最大的障礙就是語法。由于古代漢語的口語距離當前時代遙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文言文的機會不多,且文言文語法與現代漢語相差太多,因此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口語中的語法使用情況,對古代漢語語法知識的掌握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即使記住了這些知識,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自主運用。靠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很快就會被學生遺忘,導致學生對古代語法知識掌握不牢固,無法深入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增加了文言文教學的難度。
三、教師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認識和適應情況綜述
第一,由于課時安排、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設置等原因,教師曾經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但依然陷入“教師教、學生學”這一傳統(tǒng)模式的局限中,在課堂上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4]。目前,中小學文言文教學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古詩詞的興趣。
第二,教師古詩文閱讀量不足。很多青年教師由于工作壓力或家庭、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很少能擠出時間閱讀教材以外的古詩文、文言文,大部分年輕教師只閱讀教材上的文言文,甚至有些教師只閱讀自己所要講授的章節(jié),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到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時不能很好地找出與文言文或已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一些教師在講解語法知識點時,只會生搬硬套教學網站上的案例,斷章取義,難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使得學生只能枯燥地記憶語法知識。
第三,教師進修機會少。教師普遍缺乏參與文言文方面進修的機會。由于漢語是我國特有的專業(yè),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差異。其他學科,如數學、英語這些專業(yè)很多國外高等學校都有設置,可以參考借鑒的視頻、資料、書籍較多;而漢語方面,特別是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他國家?guī)缀鯖]有可以借鑒的內容,教師缺乏外出進修學習的機會,文言文教學經驗只能靠老一輩教師的傳授或教師自己探索,在教學方法上難免會陷入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窠臼中。
第四,部分獨立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認為,獨立院校古代漢語課程課時的設置使得他們在教學中很被動[5]。學生認為,古代漢語難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閱讀量不夠、積累的語法知識不足,而課時的設置使得教師無法做到精講慢練,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打破古文閱讀的障礙。
第五,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深入把握現行教材。特別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已經適應了以前的教材,對以前的教材爛熟于心,面對新教材他們感到難以適應??陀^上講,當前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增添了文言文篇目,增加了一些有難度的內容,和以前教材的編排方式不同。如1990年版高中統(tǒng)編教材與1987年版統(tǒng)編教材相比,1987年版教材注重系統(tǒng)性和可比性,如《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的比較,戰(zhàn)國四公子及門客的比較,還有敘事文學系列、傳記文學系列等。老教師普遍認為這樣的編排方式更易于形成教與學的體系性,但這些系列由于冊次的調整和篇目的增刪已不成體系,受慣性思維的影響,老教師感到難以適應。此外,當前市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關于文言文的參考書,文言文翻譯、注釋資料泛濫,家長盲目地為學生購買參考資料,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產生依賴思想,導致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注重思考,課后就在資料上“下功夫”,結果適得其反,導致學生文言文學習效率較低。
結 語
傳統(tǒng)經驗對文言文教學有極大的參考作用,教師應適當參照傳統(tǒng)經驗,以探索新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它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得更遠[6]。文言文教學傳統(tǒng)經驗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大師。記得韓軍老師曾說:“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話大師,文言學習形成純粹、典雅的漢語語感,文言是白話的根基……文言是一種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語言,而白話是一種歷史極短的語言。
文言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積淀了數量巨大的極富表現力的典故、語匯、辭章,而全民使用白話至今不過百年。白話還沒有創(chuàng)造出自己輝煌、豐厚的歷史積淀,白話基本源自文言,當今白話的基本語匯幾乎依附于、脫胎于文言,白話的辭章文法也并沒有超脫文言。用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文言與白話的關系即是‘一母一子,一本一末?!蓖ㄟ^此次對文言文學習情況的調查,課題組了解了學生和教師在文言文學習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這次調查也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言文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另一方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要重視文言文學習,不僅需要有學好文言文的意愿,而且要付諸行動。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史紹典.聽課札記[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06):26-30.
韓軍.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J].內蒙古教育,2014(23):56-58.
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04):25-27.
楊代瑾.貴陽市非示范性高中文言文教學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石禮義.核心素養(yǎng)下文言文教學的五條路徑[J].學語文,2020(02):13-1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改課題、一般項目B類“基于新形勢下教師培養(yǎng)的古代漢語教學研究”(教改編號:2018JGB4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予(1987.3—),女,廣西北流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語言學、漢語方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