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顯東在2020年6月9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建設社會文明、促進社會和諧,不斷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既有賴于黨和政府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也需要廣大群眾提升能力素質、認知水平,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有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合力行動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作為社會一分子的每一個人,都在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責任,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治理中的問題和短板,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也最有發(fā)言權。廣大群眾要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不斷強化參與社會治理的服務意識、權益意識、規(guī)則意識、法治意識和責任意識,支持發(fā)展公共事業(yè),投身社會公益和志愿服務活動,科學、有效、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全過程,為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協(xié)同化水平作出貢獻。只有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讓人民群眾成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最積極參與者和最終評判者,才能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廣大群眾要積極營造健康的鄰里關系,積極建言獻策,增強互動與認同感,在參與社會治理的同時享有社會治理成果,收獲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王東京在2020年6月9日《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要扎實做好“六穩(wěn)”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央提出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表明政府宏觀調控重點已從供給側轉到了需求側。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第一,落實“六穩(wěn)”“六?!?,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能把擴大內需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立起來,應重點從供給側發(fā)力擴內需,總的原則是用消費帶動投資、用下游投資帶動上游投資、用進口帶動出口。第二,消費由收入決定,擴大消費必須優(yōu)先穩(wěn)就業(yè)。由于消費也同時決定于持久收入,故提振消費要有消費信貸的配合,但應防止信貸杠桿率過高導致債務風險。財政支出應重點?;久裆?、保就業(yè)、保基層工資。第三,擴大投資有三種方法:加稅、發(fā)債、減稅。從穩(wěn)就業(yè)與投資效果衡量,加稅不如發(fā)債,發(fā)債不如減稅。我國的經驗也證明,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與其加稅,倒不如發(fā)債。加稅不僅會抑制企業(yè)投資,還會減少居民消費;而發(fā)債至少短期內不會影響居民消費。而就全面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來說,結構性減稅兼顧擴投資與調結構,一石二鳥,可成為我國未來穩(wěn)增長的主要選擇。
楊錦在2020年6月5日《學習時報》撰文指出,蒙古馬是草原的靈魂,不畏嚴寒酷暑,不懼風霜雨雪,馬群縱橫馳騁在遼闊無比的草原,鏗鏘的馬蹄聲寫就了蒙古族的歷史。蒙古馬穿越歷史的硝煙,跨越時光的隧道,與蒙古族人民血脈相連,與綿延的河流、蒼茫的大地同在,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蒙古馬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馳騁在硝煙彌漫的歷史疆場,守護在無邊的草原,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寄托。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與偉大的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遷精神等一脈相承,這種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流淌,根植于古老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沃土,成為中華民族艱苦奮斗、不屈不撓、永不言敗、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tài)勢進一步鞏固,我們仍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圍繞做好“六穩(wěn)”工作,落實“六?!比蝿眨逊里L險、打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改革有機統(tǒng)一起來。面對艱難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當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堅定信心,同舟共濟,一往無前。
王健、金炳鎬在《貴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建設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主體,個體精神家園和民族精神家園是兩翼,只有兩翼齊振,主體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騰飛。個體精神家園和民族精神家園作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兩翼”,要發(fā)揮助力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騰飛的作用,關鍵在于“認同”,認同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理念。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理念蘊藏在文化之中,從精神家園的文化基礎來講,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基礎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包涵了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也都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把某個民族的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分離出來,這個民族文化也不可稱其為中華文化,從另一個角度講,中華文化就此也不是完整的了。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了各民族文化又建立在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中華文化,奠定了各民族人民認同的基本前提。個體精神家園和民族精神家園豐富與發(fā)展,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才能獲得不竭的源泉和動力,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更加豐富多彩,才會更具包容性、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