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剛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黨校、內蒙古自治區(q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主體之一。當前,廣大社會組織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戰(zhàn)略布局中明確職責使命,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工作能力,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貢獻應有的力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作出了科學定位。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主動作為、攻堅克難,以社會慈善力量為主要代表的社會組織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展現出強大能量。社會組織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切實提升素質能力,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貢獻力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主體之一,《決定》從三個方面對社會組織作出了科學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確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稕Q定》第九部分指出,要“發(fā)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充分肯定了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這與黨的十八大以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前后呼應的,社會組織要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認清角色、明確定位、承擔責任、發(fā)揮作用。
明確第三次分配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決定》第六部分指出,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jié)機制”,要“重視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fā)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yè)”。高度肯定了第三次分配是除市場分配、政府分配之外的重要分配方式,這為慈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資源配置、投身社會公益事業(yè)提供了制度遵循,同時也對社會組織籌措運用好社會資源和社會資金,在社會治理特別是危機治理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確社會組織是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決定》第八部分指出,要“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yè),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此前黨的重要文件中也提到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yè),但這次是將其放在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的視域中看待,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之外,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要積極參與公益事業(yè)建設,服務于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社會組織在社會常態(tài)下要有所作為,危機狀態(tài)下更要凸顯擔當。
社會組織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產物,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具有內在必然性。社會組織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戰(zhàn)略布局中明確職責使命,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貢獻應有的力量。
社會組織的產生發(fā)展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比如,西方國家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產生發(fā)展,就與政府政策密不可分。英國王室于1601年頒布了《慈善用益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慈善法,保護并促進了公益性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美國1797年開征遺產稅,遺產稅的設計初衷是抑制大量財富在代際之間傳遞,卻導致許多富人為了避稅設立慈善基金會,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我國社會組織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根源在于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組織的存在和發(fā)展從來不是孤立的,既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政府政策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是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tǒng)一,社會組織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我國社會組織的使命價值與黨的為民宗旨有部分共通之處。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奮勇前進的根本動力。而社會組織的使命價值,也在于為相關社會群體提供服務。不同的是,黨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謀幸福,社會組織則是滿足特定社會群體某一方面的需求。從廣義角度看,社會組織有公益性和互益性之分,公益性社會組織一般服務于弱勢群體和全體社會成員,互益性社會組織一般服務于會員,不管哪類社會組織,其存在的使命和價值都在于“提供服務”。一滴水只有融于大海才不會干涸。社會組織要自覺服務于黨和國家事業(yè)大局,在為社會提供服務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實現自身發(fā)展。
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是完善黨的領導的題中之義。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zhèn)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绷暯娇倳浂啻螐娬{要全面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整體,第一句規(guī)定了根本方向,第二句規(guī)定了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素,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為了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組織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要深刻理解國家治理的根本內涵,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參與國家治理中堅決服從黨的領導,通過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將黨的領導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進程中彰顯擔當、實現價值。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檢驗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的試金石。社會組織要以此為契機,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
切實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組織發(fā)展迅速,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在社會組織中加強黨的建設,既能正確引領社會組織發(fā)展方向,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組織領域的貫徹落實,又能為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提供根本政治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中共中央及時印發(fā)了《關于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著力推動抗擊疫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廣大社會組織自覺提高政治站位,主動配合黨委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區(qū)志愿者大量涌現,公益慈善力量彰顯社會大愛。廣大社會組織要進一步明確社會組織黨組織功能定位,著力發(fā)揮社會組織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和政治核心作用。要進一步健全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著力提升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進一步提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質量,通過選優(yōu)配強黨組織書記、壯大黨務工作者隊伍、黨建工作帶動業(yè)務發(fā)展等多種途徑,增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吸引力,切實把社會組織及廣大從業(yè)人員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讓黨旗在社會組織領域上空高高飄揚。
切實增強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公信力建設是社會組織的核心問題。公信力是社會組織獲得社會支持的關鍵要素,失去公信力,社會組織將寸步難行。社會組織不同于企業(yè),企業(yè)在市場經濟中靠利潤實現自身發(fā)展;社會組織也不同于政府,政府靠稅收等手段維持各項行政管理活動。社會組織既沒有政府那樣的行政權力,也不能以營利為目的開展各項活動,社會組織只能通過強大的公信力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進而開展各項活動。公信力是長時間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社會組織必須珍視呵護來之不易的公信力,稍有損壞,則對組織的長遠發(fā)展十分不利。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為規(guī)范疫情防控慈善捐贈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對疫情防控慈善捐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捐贈、受贈行為要依法規(guī)范,確保受贈財物全部及時用于疫情防控?!鄙鐣M織要高度重視公信力建設問題,自覺按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認真管理使用來自社會各界的資產資金,不能揮霍挪用,不能閑置浪費。社會組織要完善內部會計結構,主動公開資產運作信息,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jiān)督,“讓每一份愛心善意都及時得到落實”。社會組織要堅決守住公信力的底線,牢記宗旨使命和社會責任,嚴防落入“塔西佗陷阱”,以真誠的實際行動不斷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信任,不斷充實自己的“信用銀行”。
切實提升社會組織的治理能力。社會組織存在的價值在于它通過各種形式提供社會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治理能力是衡量其提供社會服務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治理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社會組織能走多遠,決定了社會組織能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國家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是社會組織的重要課題。社會組織治理能力是服務方向和能力強弱的有機統(tǒng)一。從大方向上講,社會組織要自覺融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自覺服務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guī)劃收官之年,各級各類社會組織要在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決戰(zhàn)脫貧攻堅上多下功夫,在穩(wěn)就業(yè)、促發(fā)展上多花心思,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的專項特長和積極作用。從提升能力上講,首先社會組織要增強工作本領,在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上多做文章。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增強自身公信力的前提下,準確把握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guī)范行為、化解矛盾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同時社會組織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社會組織及其工作者要高度警惕國際勢力在社會組織領域進行影響滲透,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過硬的工作能力投身到國家治理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