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閱讀者與文本對話的途徑很多,如果“拘于讀者身份,只能順著文本的程序馴服地追隨,閱讀必然陷于被動,而被動則自卑,對文本仰視”。作者與文本對話的方式更多,轉換視角,走進文本,與人物平等對話,是一種不拘泥于傳統(tǒng),解讀敘述性文本的新路徑。
統(tǒng)編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新增了很多敘述學知識。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滴水經過麗江》《我的叔叔于勒》等課文的閱讀提示中,都直接呈現(xiàn)了“敘述視角”的概念;在單元提示(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中,“敘述視角”的術語也有呈現(xiàn)。而在教材的課后思考題中,也有變式呈現(xiàn),比如《社戲》課后積累拓展提出了“體會‘我的心理,感受語句中的童真童趣”,再如《散步》課后思考探究提出了“換個角度另擬一個題目”,并說明理由。筆者的這節(jié)寫作課也由《散步》的閱讀教學聯(lián)想生發(fā)而來,用轉換視角的方法,通過內心獨白、行動暗示、環(huán)境襯托三種方法,走進人物內心,與人物來場“心有靈犀”的對話。
一、內心獨白——初探人物內心
《散步》以父親的口吻講述散步這件家庭小事,散文中也引入了小說的筆法,特地制造了一些“波瀾”。在走大路和走小路的過程中,奶奶和孫子產生了分歧,文章以父親的口吻抒發(fā)了一段內心獨白: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這段話只是父親的內心獨白,但是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母親老邁、順從;兒子年幼、乖巧;妻子懂事、賢惠。我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從這段“擇路分歧”開始。
師:如果你是孩子,或者你是妻子,或者你是奶奶,你會怎么想呢?請大家結合課本情境,用第一人稱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如果我是奶奶,我會想——上次摔跤給孩子們帶來多大的麻煩啊!我這腿腳不好,走大路平坦保險些,可是小孫子想走小路,小路多有意思。嗯,沒錯,為了孫子我這把老骨頭豁出去了,正好兒子媳婦都在,走不過去的地方可以讓他們背我嘛。
生: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想——我真想走小路啊,小路多有意思,可是爸爸媽媽經常說要尊老愛幼,奶奶年紀大了,得讓著她,還是放棄我心愛的小路吧!
師:哪位同學想體驗妻子這個身份?
(眾生笑)
師:那就請一位男生來試試吧!
生(羞澀地笑):如果我是妻子,我會想——還是走大路吧,婆婆年紀大了,拉扯我老公長大不容易,還幫我?guī)鹤?,多辛苦,得順著老人家的心意,而且老公都發(fā)話了,在外面總要給他留面子的。
(眾生鼓掌)
師:這位男生得到了大家的掌聲,我想知道為? ? ?什么。
生:作為“兒媳婦”,他叫了婆婆,比較貼合實際,而且這個妻子情商很高——在外面總是聽? ? ? 他的。
師:很會讀文章,文章里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睂@個“總”字,你有什么特別的想法?
生:也許在外面妻子總聽丈夫的,但是……在家里,也許丈夫總是聽妻子的。
(眾生又笑)
師:我們再讀文本,感受人物的內心獨白。
這是一次愉快的教學實踐,學生的笑聲此起彼伏。大家對家庭成員的心理琢磨得非常到位,轉換身份視角說獨白,其實就是一次鮮活地品析人物性格的過程。讓男同學去想象“妻子”的獨白,又是一次性別視角的轉換。再借助散步分歧,在課文情境中教會學生體悟各類人物的內心獨白,從而達到初探人物內心的目的。
二、行動暗示——漸入人物內心
一篇作品,選擇異于文本的視角講述,改寫文本,能感受到不同視角的敘述效果,但是想要更好地走進人物內心,不僅要聆聽內心的聲音,還要觀察其外在的行動。正如契訶夫談到的:“最好還是避免描寫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應當盡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能夠從他的行動中表現(xiàn)明白?!币虼?,我設計了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是人物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xiàn)。請同學們以《散步》為例,拿出剛才你寫的材料,以文中父親的視角,保留適當的人物內心獨白,并添加合乎情境的行為動作,揣摩人物內心。
(屏顯教師下水文)
母親的手摩挲著衣襟,眼睛望向前方的分岔路口,面露難色。大路多平坦啊!如果走小路,她怕像上次摔跤那樣,給孩子們帶來巨大的麻煩。躊躇之時,孫兒的一聲呼喚拉回了她的思緒。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握著肉嘟嘟的小手,突然變了主意:“豁出去了,小路多有意思,還是走小路吧!”
生:兒子的腳不由自主地邁向小路的方向,剛跨出兩步又慢慢縮了回去,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回頭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他的媽媽。他真的很想走小路啊,也許是我教育了太多,他急切的腳步舒緩下來,跟著我們向大路前進。
生:妻子朝我點點頭,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隨后,她趕緊拉住兒子的小手,蹲下身子撫摸他因委屈而微微變形的小臉。妻子哼起了兒歌,抱起兒子,用手指了指大路方向出現(xiàn)的一只蝴蝶,母子二人快樂地向大路追去。
師:如果這篇文章是以孩子的視角寫,會有什么樣的觀察呢?
生:爸爸媽媽拉著我正要往大路走去,可是奶奶急匆匆走到我們的前頭,用手揮了揮,把我們趕向小路。見爸爸媽媽“無動于衷”,她竟然一個人徑直蹣跚而行,她佝僂著背,想快卻又不能。爸爸怕奶奶再次跌倒,趕緊抱起我調轉方向,一家子往小路趕去。
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轉換了敘述視角,在敘述的過程中還引導學生用行動暗示的方法,走進人物內心。在第二個學生敘述中,我看到了妻子通過哼兒歌、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消解兒子的失落,行動暗示的方法讓“我”領略了她的智慧。在第三個學生,敘述視角變成孩子,孩子眼里的奶奶用徑直前行的方式,為孫子爭取走小路的機會。行動暗示的方法讓我們看到奶奶對孫子的疼愛。通過視角轉換、行動暗示,讓人物鮮活,想象蓬勃。
三、環(huán)境襯托——深入人物內心
《散步》原文里不僅有行動暗示,還有環(huán)境描寫。原文如下: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順著小路望過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 ?魚塘。
父親的視角,讓母親看到的景物是菜花、桑樹、魚塘。文中的設定是南方初春的田野,為什么會看到這些,而不是其他的景物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作者為什么專門挑這幾個景物去寫呢?
生: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有桑樹、魚塘的地方就有人,菜花大多用來榨菜籽油,也多是人種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生命。
師:你的回答很精彩。請大家看一段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資料。
(屏顯)
文章寫于1985年。我的父親剛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親似乎一下子給抽掉了生活目標,身體情況也很復雜。我有個弟弟是醫(yī)生,私下說,母親處在喪偶綜合征中,這是一個微妙的階段,必須謹慎度過,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就是對“生命”這個命題的感受和? ? 思考。
師:所以我們從父親的視角才會看到如此多的與“生命”這個命題相關的景物,而不是五顏六色的鮮花。如果這時候是孩子的視角,他可能會看到什么景物呢?
生:蝴蝶、鳥群之類有趣的小動物。
師:如果是妻子的視角,她可能會看到什么景物呢?
生:鮮花多一些吧,我媽媽最喜歡鮮花。
師:那你們可以寫一寫。
生(作品展示):爸爸媽媽拉著我正要走大路,可是奶奶急匆匆走到我們前頭,用手揮了揮,把我們趕向小路。小路邊不知名的野花開得隨意而恬靜,或深或淺,或疏或密,肆意地在初春里生長。見爸爸媽媽無動于衷,她竟然一個人徑直蹣跚而去,她佝僂著背,想快卻又不能。爸爸怕奶奶再次跌倒,趕緊抱起我調轉方向。燕兒呢喃,雀鳥啁啾,一家人歡聲笑語地走向那小路。
關于《散步》的主題,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互敬互愛、尊老愛幼、中華美德這樣的角度,學生理解起來并無難度,但是抒發(fā)生命的感慨,傳遞人性的美好,以及傳承家庭與民族的責任,理解起來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而借助父親的視角分析菜花、桑樹、魚塘景物時,則很輕松地詮釋了生命的主題。轉換視角、運用環(huán)境襯托的方法寫作,學生也能恰如其分地給不同人物安排不同的景物,這堂課讓學生收獲頗豐。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還可以增添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等,豐滿人物的內心世界。舉一反三,學生還可以積極利用其他文本。比如以《孔乙己》為例,可以讓學生以掌柜、孔乙己、“短衣幫”甚至丁舉人的身份或視角改寫故事,走進孔乙己的內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敘述視角變化引起的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改寫后注意內容、銜接的取舍。
《溜索》《走一步,再走一步》《驛路梨花》《我的叔叔于勒》等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想象、甄別、篩選、增添各類素材,讀寫結合,系統(tǒng)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人物描寫千千萬,心理描寫為一難。緊緊抓住文本資源,合理安排訓練節(jié)奏,讓學生感受心理描寫的真切與細膩,方是啟動心理描寫的開端,長期訓練,方能熟能生巧。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華羅庚實驗學校;21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