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毅
聽人問姓李的:“您貴姓?”李姓人就會很爽快地回答:“木子李?!薄皹恰弊值淖笈允莻€“木”字,“西樓逢子”就很好理解了。那為啥又說“常與桃依”呢?“桃李”常被人放起一起用,如成語“桃李芬芳”,俗語“桃李滿天下”,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李字演化解說
“李”字是古老的漢字,商代時期的甲骨文里就有這個字了。到了夏代,青銅器出現(xiàn)了,“李”字就被鑄入鐘鼎之上。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于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袄睢币才c大多數(shù)漢字一樣,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的順序依次出現(xiàn)。古意與 “理”同,是古代法官的代稱。如思想家老子當過理官,因而以“李”為姓。
旅游隨身攜帶的物品為啥叫“行李”
“行李”是一個古老的詞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沿用“行李”一詞了。那么它為什么叫“行李”,而不叫“行張”或“行王”呢?有人這樣認為,“行李”與“李子”有關(guān)。李子是遠古中原地區(qū)百姓喜愛并廣泛種植的高產(chǎn)果樹,民間普遍將其制作成李子干。這種果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對于古代長途跋涉的旅人,常常是出行的必備品。古人除了自己食用李子,還用來饋贈親友。慢慢地,這些和李子有關(guān)的事情成為民間的流行風俗,并演變?yōu)楣糯幕瘋鹘y(tǒng)。而“行李”一詞,也演變成旅人行囊內(nèi)旅途預(yù)備用品的代名詞。
唐代人李涪在他的《刊誤》一書中這樣說,“行李”原寫作“行使”,指的是“行人”(遠征的軍人)和“使者”。問題是“行使”為什么會變成“行李”呢?原來“使”字在秦代統(tǒng)一文字以前寫法不一。從出土的古簡看,“使”字為? ? ,與 很像,有人在傳抄文獻的過程中,誤把“使”字寫成“李”字,后人以訛傳訛,于是“行使”就變成了“行李”,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李代桃僵”與李牧智擊匈奴
成語“李代桃僵”語出《樂府詩集·雞鳴篇》:“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像桃李共患難一樣相互幫助,相互友愛。此計用在軍事上,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yōu)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很像大家在象棋比賽中的“舍車保帥”的戰(zhàn)術(shù)。在“三十六計”里,“李代桃僵”為敵戰(zhàn)計。
歷史上運用“李代桃僵”之計的戰(zhàn)例很多,這里只介紹一個李姓名將李牧的故事。戰(zhàn)國后期,趙國經(jīng)常受到匈奴人的騷擾。趙王派大將李牧鎮(zhèn)守北部門戶雁門。李牧上任后,日日殺牛宰羊,犒賞將士,只許堅壁自守,不許與敵交鋒。匈奴摸不清底細,也不敢貿(mào)然進犯。李牧加緊訓練部隊,養(yǎng)精蓄銳。幾年后,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準備出擊匈奴。他派少數(shù)士兵保護邊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見狀,派出小股騎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與敵騎交手,假裝敗退,丟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勝而歸。匈奴單于心想,李牧從來不敢出城征戰(zhàn),果然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膽小之徒,于是親率大軍直逼雁門。李牧已料到驕兵之計已經(jīng)奏效,于是嚴陣以待,兵分三路,給匈奴單于準備了一個大口袋。匈奴軍輕敵冒進,被李牧分割幾處,逐個圍殲。單于兵敗,落荒而逃。李牧用小小的損失,換得了全局的勝利。
“李”姓的來歷
據(jù)考證,李氏家族起源于皋陶家族。皋陶,偃姓,又名咎繇,古代東夷部落少昊氏首領(lǐng),生于帝堯之時,享年106歲。皋陶協(xié)助堯、舜、禹三世,推行“五刑”“五教”,輔佐夏禹理政、治水,發(fā)展生產(chǎn)和教育,制定刑法。在皋的輔佐下,野蠻得到教化,憂患得以消除,天下一度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的大好局面。傳說他用獨角獸治獄,堅持公正,被奉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同時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因此德高望重。皋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禹治水遇到困難時,皋又多次趕赴治水現(xiàn)場,為禹排憂解難,終使禹治水獲得成功。按照當時的制度,加上皋的聰明才智及無私公正的品格,皋本來應(yīng)是舜的當然接班人。舜也有這個想法。后來禹治水成功,名揚天下,舜又產(chǎn)生了將位傳給禹的想法。在一次舜、皋、禹三人談心時舜流露出這一想法,聰明的皋理解了舜的心思,向舜推薦道:“禹治水有功,且又寬厚仁德,天下人信服,將來可繼承您的事業(yè)?!彼绰犃烁薜脑捄笫指屑さ卣f:“皋無私大度,顧全大局,實在令人欽佩。只要你倆能合作共事,則是天下黎民的福份,我百年之后九泉之下也能安心?!辈痪?,舜將位禪讓給禹。后人把皋陶與堯、舜、禹一起被后人尊稱為“上古四圣”。
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今安徽省六安市城東小廟村有皋陶墓。
古往今來赫赫有名的“李”姓人物
“李”姓可是顯赫的大姓,其人物帝王將相、三教九流、詩詞大家、思想家、工程家、藥物家、軍事家、革命家,如繁星閃耀,嘆為觀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后人稱其為“老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著有《道德經(jīng)》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
李廣是漢朝著名的武將,英勇善戰(zhàn),曾大破匈奴,被稱為“飛將軍”。匈奴人一聽到李廣的名字就嚇破了膽。
李淵、李世民推翻了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唐朝,分別為太上皇、唐太宗。唐太宗進行了“貞觀之治”,開創(chuàng)了盛唐,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李靖,唐朝名將,曾為唐朝的建立出力,被后人編入《西游記》等小說中,稱為“托塔李天王”。
還有一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quán)獨握,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使唐朝由盛轉(zhuǎn)衰。
李白,中國唐朝詩人,才華橫溢,有“詩仙”之稱。詩歌今存900首,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唐代著名詩人李賀,被稱為“詩鬼”,代表作有《夢天》《秦王飲酒》《天上謠》《馬》等。李商隱也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均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善于詩、文、詞,兼書法、繪畫,且通音律,詩文筆力雄健,情辭慷慨,輯有《李清照集》。李煜為南唐后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是著名的詞人,作品首推《虞美人》,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出自這篇。李漁明末清初為戲曲理論家、作家,浙江蘭溪人,著有《一家言笠翁十種曲》、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等。
我國戰(zhàn)國時水利家李冰,總結(jié)勞動人民的治水經(jīng)驗,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000多年來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
李時珍,中國明代醫(y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總結(jié)了16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藥物經(jīng)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李大釗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