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全禎
摘要:十八世紀末的貝多芬己將要步入而立之年,此時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從自身來說,這時的他身強體健,思維活躍,充滿了創(chuàng)作沖動與激情;從外部來說,此時開始有相當多的貴族熱衷于充當貝多芬的庇護者和贊助人,這些貴族一方面為貝多芬提供了優(yōu)質的物質生活,讓他無衣食之憂,全心全意投入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為作曲家提供了許多方面的幫助與庇護,如提供同行之間的交流平臺,優(yōu)秀的演出場址,推薦與前輩大家學習的機會,精神支持和生活上沖突的調解等等,以上的種種為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和前提,為他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提升提供大量的動力。第六鋼琴奏鳴曲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本文以第六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一樂章為例,進一步探究貝多芬作品深刻的內(nèi)涵和鮮明無比的風格特性。
關鍵詞:貝多芬;第六鋼琴奏嗚曲第一樂章;音樂風格
一、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介紹
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完成于1795年至1822年,長達27年。從頭三首是26歲寫到最后一首作品111出版以后只活了五年。其間相距31年,大約每年寫一首奏鳴曲。因此他的奏鳴曲帶有一種自傳的意義,表達了他內(nèi)心演變的不同階段。
三十二首鋼琴曲,分早期、中期和晚期,基本講述了樂圣的一生。早期比較單純,大約有十首;中期非常上進,熱情、激烈、磅礴,一些人們最為耳熟能詳?shù)淖髌范荚谶@一時期誕生,例如《黎明》、《暴風雨》,音樂中洋溢著一種永恒向上的力量,顯示出人類的奮斗和自我的提升永無止息;晚年貝多芬的鋼琴曲擁有了溫柔悲憫的氣質,甚至有些接近莫扎特那“含淚的微笑”。這一方面是和貝多芬耳聾有關,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他靈魂的升華,身而為人卻超越了人類,靈魂之光仿佛從九天之上閃耀傾瀉而下。
二、第六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與風格分析
第六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798年,屬于貝多芬早期的音樂作品,作品號為Op.10 No.2。這是一首輕巧的,戲劇性較少的曲子,由三個樂章構成。
第一樂章輕巧、戲謔,活潑而又樸素,常規(guī)的快板樂章,相當簡明的奏鳴曲式。此時的貝多芬雖然在創(chuàng)作上有許多模仿海頓的痕跡,像是許多樂句的動機都有像海頓那樣天真、活潑、明麗、甚至的俏皮的情調,但到了對比式的主題時,貝多芬獨有的恢弘創(chuàng)作思維就顯現(xiàn)了出來。全曲富有歌唱性和韻律感,情緒多變,時而俏皮天真,活潑而又淘氣;時而平淡恬靜,如細水涓流;時而低沉悶悶,如感嘆,如愁思,欲說還休。
樂曲的呈示部從第1小節(jié)到第67小節(jié),主部為1到12小節(jié),包含了柱式和弦和三連音為主的兩種情緒動機;連接部整體簡短,13到18小節(jié);副部為19到37小節(jié),整體也較為簡短;結束部從38到67小節(jié),可細分為三個樂句,38到46小節(jié)為第一結束句,47到55小節(jié)為第二結束句,57到67小節(jié)為第三結束句。整個部分從F大調起調,結束到C大調。
樂曲的呈示部很簡短,但動機豐富。調性為F大調。柱式和弦動機用來明確調式調性,三連音動機推動樂曲發(fā)展。雖然在初期動機的發(fā)展上有許多海頓的風格和情調,但自連接部之后就開始展現(xiàn)貝多芬獨特的樂曲展開思維。
展開部是68到137小節(jié),這首樂曲的展開部極為巧妙,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展開部發(fā)展部分,分三個階段,引人為68到78小節(jié),發(fā)展為79到112小節(jié),準備為113小節(jié)到118小節(jié);第二部分是為再現(xiàn)部準備的假再現(xiàn),從119到138小節(jié)。
連接部使用動機是主部中三連音動機,經(jīng)過連接部的發(fā)展,到了副部主題和展開部,三連音動機早已與主部主題完全不同,副部主題和展開部的三連音動機在主部主題的基礎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旋律清緒的上下起伏,推動了抒情浪潮的增長。
再現(xiàn)部從139到205小節(jié),沒有連接部。主部主題139到146小節(jié)副部主題147到171小節(jié);172到205小節(jié)是樂曲對呈示部再現(xiàn)的三個結束主題。至此,《第六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束。
在接入再現(xiàn)部之前有一段巧妙的假再現(xiàn),這一段假再現(xiàn)像是水中的倒影,相似卻又與原物不同。像是將人們拖入水面下偏差的世界當中,當我們沉浸于虛幻的景象中時又將人們拉回現(xiàn)實。比起呈示部,再現(xiàn)部的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多樣而又生動。如此恢弘的寫作手法,顯示了貝多芬式的廣大性,充滿了內(nèi)心的幸福感,沒有任何陰蔽的快樂。
本樂章整體風格輕巧、戲謔,充滿詩意,鮮明地刻畫了貝多芬相當強的創(chuàng)作個性,從樂曲中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創(chuàng)作中最喜愛的音樂形象之一——將人的愉快感受與對大自然的陶醉融于一體。整個音樂都點綴著大自然的印記:鳥兒嗚叫、小河潺潺的流水聲、森林深處隱隱約約的神秘聲響。在這個背景上,心靈在抒情、洋溢著自在的幸福。
結語
第六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充滿了田園風光,明媚的陽光,潺潺的流水,茂密的樹蔭,生靈的低語,使得全曲上下到處充滿了積極向上的色彩和情緒。雖然第一樂章在起始部分有著許多海頓的風格特征,樂曲中有很多的動機都充滿了海頓的那種天真、活潑、明麗、甚至的俏皮的情調,但是貝多芬終究并沒有完全照搬模仿海頓,在該樂章的中后期展現(xiàn)了很多貝多芬所獨有的熱情奔放創(chuàng)作思維與手法,與先前海頓式清新明亮的風格產(chǎn)生了明顯的差異,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雖然此時的貝多芬在許多其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有著模仿海頓的痕跡,但貝多芬自己熱情、昂揚、激情、斗爭的風格已開始顯現(xiàn)。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第六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中,貝多芬那無時無刻想要擺脫海頓式痕跡的決心:在海頓“舊的語言”上進行貝多芬自己的“新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