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
我成長在一個離異家庭,嚴格說是在兩個完整家庭的夾縫中長大。這種環(huán)境讓我敏感自卑,必須學會更多的觀察,因此我缺乏一般孩子的坦然。我第一次失眠是在四年級,我的第一根白發(fā)也生在四年級。后來失眠再沒離開我,頭發(fā)也在三十歲出頭就掉得差不多了。而另一方面我又必須強悍,用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尊嚴,保衛(wèi)自己與正常孩子的同等待遇。我的小學中學幾乎是伴隨打架度過的,家人習慣了我流著鼻血在外面胡混的樣子。我厭倦這種生活,渴望不再依賴家庭,所以十五歲那年,當機會靈光一閃時,我奪門而出加入鐵道兵,以軍人的名義獨步天下。
退伍正趕上國家恢復高考,這對我而言是巨大的誘惑和挑戰(zhàn)。以我當時的文化水準,參加高考跟參加春晚差不多。我試圖向親友求助,得到的最佳答復是,人要知道斤兩,好大喜功沒有不栽跟頭的。那好,人談不通就找動物談。那天我?guī)狭x利牌果子面包獨自逛了一天動物園,跟所有動物交流,我到底該不該參加高考,再拼他娘一回!非常感謝動物朋友們,它們的眼神真誠而期待,當我把最后一塊面包分給它們時,一切都已明朗,那就是:把考場坐穿!當時我在清華園火車站做裝卸工,邊扛活邊補習,向所有能教我的人乞討知識,從小數(shù)點除法學起,不到一年完成了解析幾何以降的全部數(shù)學課程,還有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和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并于1978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開啟了新生活。
畢業(yè)后進入部委。在國家機關最大的收獲是走遍祖國萬里山河,以俯視的角度觀察社會,觀察她的多樣性復雜性:各種問題的現(xiàn)狀與歷史沿承、地區(qū)之間物質與文化差異、綜合國力的評估、地方利益的區(qū)別與協(xié)調、政策的可行性分析等。除西藏新疆外,我去過所有省區(qū),有些省份是一個縣一個縣跑。這段經歷極大豐富了我對歷史文化的了解,開闊了我的眼界胸懷,深刻感受到個體與國家命運的關聯(lián)。這對一個男人很重要,沒有疆域的概念,沒有歷史的情操,沒有家國情懷的人是不會深刻的,因而也很難寫出好作品。這段經歷為我后來在寫作中彰顯文化個性打下基礎,并為今后與異國文化做比較提供了細膩的構架和憑據(jù)。
很快,我發(fā)現(xiàn)我的個性不適合機關,我需要一種自己做選擇的生活。于是三十歲那年,我自我放逐,身無分文獨闖美國留學,從零出發(fā)重活一回,學語言讀學位,同時還要養(yǎng)活自己,至今一晃三十載。我驚嘆人的潛力,一旦命運握在手中,生命就像虎王坦克一樣經得起折騰,生活也會隨之風情萬種。我做過不少行當,餐館打工、修屋頂、種草莓、養(yǎng)馬、海上捕龍蝦、深山伐木,甚至差點被擄去賣大麻販私酒。堅定的自我期許和人生追求讓我不甘淪落,過那種爛糟糟的生活。當命運對我極限施壓,比如貧困與饑餓、寒冷與孤獨時,我就不去想它,一天一天熬,一天一天進取與變好。這時的生活才是刻骨銘心的,極具含金量。人生的底線在這時才會出現(xiàn),當生活向你極限施壓時,你也在向人生極限施壓,沒有極限的壓力就無法獲得極限的人情世故。很多人能夠突破庸俗的屏障,進入豁達境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經歷過極限的人生,不僅發(fā)現(xiàn)人性的美好和弱點,更看清自身的局限與世俗,于是意識到新的人生境界,并為此展開追求。這個輪回或才是文學的本意。
拿到學位后進入主流職場,先后在華爾街和政府部門任職,人生的體驗更加豐富深刻。這已超越留學生范疇,作為美國社會一分子,帶著中華文明的密碼,徜徉于西方文明的叢林,用中華文明的觀念審視西方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這才突然意識到什么叫底線,什么是美與丑,什么是卑鄙和偉大以及善良與罪惡。于是一切都跳起舞來,差異、沖突、戲劇性、情感在無窮地細分化,像午夜的迪廳激情澎湃。此處,又怎可沒有文學呢?文學是我選擇的生活,也是生活對我的選擇。
美國社會在我經歷的三十年中,逐漸由包容走向促狹,溫暖走向冷靜,理性走向偏執(zhí)。其轉折點應該是里根實行對金融體系的寬松管理政策,說到底就是縱容金融系統(tǒng)不擇手段獲利,讓金融資本坐大,不僅擠壓制造業(yè)的生存空間,也拉大了兩極分化,使社會由穩(wěn)定一步步走向動蕩,整個社會關系越來越緊張,各種利益間的緩沖地帶逐漸消失,人際關系也更加敏感。由此帶來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直接體現(xiàn)在移民政策上,越收越緊,越來越復雜,與1986年大赦非法移民的氣派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移民政策收緊的直接受害者自然是弱勢群體,特別是拉丁裔和亞裔移民,這反過來又助長了社會上種族歧視的氛圍。總的感覺是,美國社會的內耗在加劇,各種矛盾在深化,而且全球化發(fā)展的巨大壓力,壓縮了美國國內政策調整的空間,在可預期的未來,這種趨勢很難有太大改變。
與其他國家移民不盡相同的是,華人移民的命運就整體而言,很大程度上與祖籍國相關。祖籍國強大,移民地位就相對穩(wěn)定,反之亦然。其間的原因很復雜,卻是我旅美三十年,與各色華人移民接觸后的深刻感受。老一代移民吃苦耐勞,封閉保守。為何?有人說這是中華文化的弱點,其實非也。他們是被抓來修鐵路的勞工的后代,處處受歧視,沒有平等的發(fā)展權。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自保就是抱團取暖,不讓外人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是被逼無奈。后來的華人移民漸漸不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新移民,他們信誓旦旦,滿載“重活一把”的熱望,年輕氣盛又思想活躍,很快闖入美國社會。現(xiàn)在華人移民中越來越多人出來競選公職,這是巨大的進步,是老一代移民無法想象的。撫今追昔,想到華人兩百多年的移民歷程,我們移民北美的歷史并不比意大利和猶太移民短,可至今政治地位仍相距甚遠,怎能不感慨良多。華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只能堅定地走下去。
美國移民政策的改變導致移民生活激烈演化,也必然反映在海外華文文學的創(chuàng)作上。海外華文文學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一個峰值,以唐德剛、夏志清、董鼎山、於梨華、聶華苓、章緣、張讓為代表的名士做派和優(yōu)雅人文主義風格已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動蕩不安、批判性更強的寫實主義文體。我本人正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步入文壇的,作品無論從題材還是語言風格上都帶有極強的時代氣息。比如中篇小說《挫指柔》,故事以辯護律師王彼得的視角,講述了華人紀季風父子在美國社會受到的種族歧視,以及如何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反擊,最后黯然收場的故事,內容融合了懸疑、武俠、偵探等多種元素,精神內核是探討一個嚴肅命題,即華人群體在西方社會中的真實處境和中西文化實現(xiàn)交融的可能性。這部小說曾獲第四屆《長江文藝》完美文學獎,在海內外華文文壇引起關注。而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直接沖動是我上初中的兒子在學校遭遇的歧視,這是一個新移民面對不公平的無力反擊,只能是意淫的悲情體現(xiàn)。慶幸的是,我沒有停止在意淫階段,還能點“淫”成金寫出一部好作品,為自己出氣,并將其提升到文化比較的層面,對華人命運提出自己的思考,為海外華文文學提供了典型鮮活的文本。
生活畢竟是多元的,華文文學并非“傷痕文學”,保持創(chuàng)作題材的豐富與多樣性是我對文學的不懈追求。雖然小說《挫指柔》描述了受到種族歧視和迫害的華人男性紀季風父子在經多盤博弈后,黯然返國的結局,但在另部作品《和尼摩船長出海》中,我則給出一種全新的理解和期待。該作品講述了一個頗有趣的校園故事,小說主人公王彼得和白人男性尼摩船長因爭奪白人女性瓊的芳心而產生齟齬,最后不打不相識地成為朋友。這是一部集故事與寓言于一身的作品,它展示了中美文化此消彼長的生動勢態(tài),文化含量也較為豐富。兩種文明激情碰撞,優(yōu)勢劣勢相互轉換:傲慢與恭卑,強悍與堅韌,恣肆與內斂,狂妄與決絕……只有在真正的災難中,只有面對共同巨大威脅時,答案才有分曉。出水才見兩腳泥,誰經得起“侏羅紀”式的考驗,引領人類走向未來?誰又能在危機過后保持憂患意識,防止過快地腐朽糜爛?人類的演進、文明的考驗,都在這部作品中有所展示,它的現(xiàn)實意義今后也許會更加顯著。類似的比較文化風格在我其他作品中屢有呈現(xiàn):故事《同居時代》聚焦于一男二女的情感糾葛;而小說《水獺街軼事》則對早期華人移民的艱辛的奮斗史表達了同情和感慨,像電影傳奇一樣深情而流暢。
此外還有文字風格。比如在前邊提到的幾部作品中,我塑造了一個共同的華人形象“王彼得”,雖然都叫王彼得,彼此卻未必直接相關,而是穿越于不同故事不同時代。這種寫法早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和福克納的“南方小說”中即已采用,我非常享受在閱讀經典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的過程。
我?guī)缀踝x過傅雷翻譯的所有巴爾扎克作品。比起他的幾部名著,像《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我更喜歡《夏倍上?!贰D切┡f軍官舊貴族,在新興資產者的戲弄中灰飛煙滅,連最后一點尊嚴都沒能挽留,極具現(xiàn)實意義。無論從藝術還是社會學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都堪稱教科書。??思{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我們這代人讀美國小說基本是從霍桑開始,經過杰克·倫敦,再到德萊塞。德萊塞的“欲望三部曲”至今仍是描述美國“鍍金時代”社會生活的經典文獻。至于??思{,我是大學時期開始讀他的作品的。改革開放之后,《讀書》雜志開辟了“西窗漫話”專欄,由著名旅美學者董鼎山先生主持,我正是通過董先生的介紹開始大量閱讀美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特別是??思{。很多東西來自潛移默化,對經典的閱讀最終化作無形的感覺,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天馬行空浮云游走,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作家的命運。
最后說到語言本身。文學畢竟是一種藝術,所有藝術的共同特點就是彰顯個性,這可以說是普遍真理,如果真有普遍真理的話。那么,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特別是小說,對其中人物,一個個具體的人,個性的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他們的語言習慣。比如方言,一張嘴就是一個形象,各有各的特色。這樣一來,人物馬上就立了起來,不光立在故事里,也立在讀者面前。因為讀者都有各自的語言經驗,他們會隨著故事中人物、方言的暗示,尋找自己所熟悉的人生體驗,于是人物就活進讀者的想象里。這正是我的創(chuàng)作體會,也是我在作品中追求個性的不倦嘗試。不過,方言的使用是把雙刃劍,并非使用就好,不使用就不好。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好度,既突出人物個性又讓讀者閱讀起來沒有障礙。這是使用方言的關鍵,這個度如何把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全憑個人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