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癡女王
《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夏天火了,聽說《披荊斬棘的哥哥》也要上。拋開流量需求,很多耳熟能詳?shù)哪忻餍俏幢睾线m,而許多正在披荊斬棘的演員,我們或許叫不出他的名字。香港最近有個真人秀《中佬唔易做》,可以算是《披荊斬棘的哥哥》的現(xiàn)實版了。
節(jié)目組請來六位失業(yè)很久的“中佬”男演員,他們是TVB黃金時代里的配角,紛紛陷入“失業(yè)”危機,大半年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六十一歲的艾威演過《鹿鼎記》里的多隆;四十七歲的敖嘉年演過《封神榜》中的木咤;五十一歲的張松枝以前是香港的“MV天王”(老演男主角);古明華、袁富華等更是演技甚好的“黃金綠葉”。
失業(yè)老戲骨聚在了一起,開始了他們的“轉(zhuǎn)型”嘗試:開網(wǎng)約車、做超市銷售、到加油站當實習生……日曬雨淋,從低層做起,用一句香港俗語形容,就是“馬死落地行”(指沒有了依靠,就只能“頂硬”往前走)。
有網(wǎng)友說,藝人怎么可能落魄到去打雜?真的有,還不少。在《鹿鼎記》中飾演“胖頭陀”的車保羅,在TVB工作了二十年,最后只得到一份一年底薪只有2000塊的合約,為了生存只能在醫(yī)院打雜;在《法證先鋒》《沖上云霄》中演律師、醫(yī)生的高俊文,轉(zhuǎn)行去商場當保安;前偶像組合BOY'Z成員張致恒,因為劈腿五個女朋友被曝光,致使演藝事業(yè)全毀,去了自助餐廳當服務(wù)員……
生活困境面前,“中佬”只能拉下面子。
《中佬唔易做》里我印象比較深的有演員麥包,因為他做過兒童節(jié)目,廣東那邊的孩子對他感情很深。麥包被安排去送貨,每單賺不到一百港元,扣除油費每個月工資不到兩萬港元,和剛出來的畢業(yè)生差不多。但他認真地完成每一次送貨,去超市跑腿,接單后發(fā)現(xiàn)寫的全是英文,他一邊用翻譯器,一邊對著鏡頭感慨小時候沒好好讀英語;他去送蛋糕,擔心蛋糕會爛,小心翼翼地放在副駕下方;遇到心情不好的年輕人,麥包反倒開解對方“只要你肯做,這世界是不會餓死人的”。
還有一位我很喜歡的“中佬”袁富華,拿過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今年56歲,入行32年,被很多年輕后生尊稱為“袁sir”。這位影視圈前輩也失業(yè)了,于是被安排去茶餐廳做“雜工”,第一天跑堂,臺號、菜單記不住,他要比別人多跑幾趟;第二天去廚房,像學徒一樣給大廚打下手,炸薯條、灌燒鵝;洗碗洗得腰疼,轉(zhuǎn)而做“外賣仔”,還遇到脾氣不太好的客人嫌棄他送餐慢……每天站10小時,幾乎沒有坐下來的時間,但是袁富華卻說,他覺得很自豪,因為“靠自己雙手賺錢的感覺太好了”。
盡管這只是一個真人秀,可是在他們身上,我還是感受到了一種勵志的力量。人到中年,大多數(shù)會面臨事業(yè)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的困境,像《乘風破浪的姐姐》里的姐姐們那樣,再次站上發(fā)光舞臺的人還是少數(shù)。“中佬”們的選擇是:先認命,坦然面對生活,先熬下去再說。如果沒有戲拍,就出賣勞動力,只要能養(yǎng)家糊口,地位是否光鮮,那不重要。和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比起來,現(xiàn)在人到中年的“能屈能伸”,何嘗不是一種被生活捶打出來的智慧?
所以,我真的很喜歡這群“中佬”的心態(tài),讓人想起了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一句詩:“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因為不是非要成為鏡頭的中心,才有資格乘風破浪。只要為了生活拼盡全力,也是在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