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王 丹,李利瓊,胡 謝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yī)院超聲影像科,四川 樂山 614000)
子宮宮腔病變屬于常見內生殖器官疾病,包括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縱隔子宮等,常見臨床表現(xiàn)包括下腹疼痛、月經異常、陰道出血、排液異常等,嚴重影響女性生殖及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子宮宮腔病變早期、準確診斷對患者治療及預后有積極意義,目前用于宮腔病變的常見診斷方式包括經陰道二維超聲(2D-TVS)、磁共振檢查、宮腔鏡檢查、診斷性刮宮,但不同診斷方式各有其優(yōu)勢及局限性[2]。隨著超聲技術發(fā)展,經陰道三維超聲(3D-TVS)因其能多平面成像、呈現(xiàn)器官立體形態(tài)結構、清晰顯示病變部位且操作方便、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在宮腔病變檢查中受到關注[3]。本研究探究3D-TVS在宮腔病變中的診斷價值,并與宮腔鏡診斷進行對比,旨在為臨床診斷檢查宮腔病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診治的260例宮腔病變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歲,有性生活史,經宮腔鏡病理檢查確診宮腔內病變或經宮腔鏡聯(lián)合超聲確診縱隔子宮,有完整3D-TVS檢查資料;排除標準:患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疾病,合并外生殖器官急慢性感染,合并妊娠,同時存在多種宮腔病變,臨床資料不全。260例宮腔病變患者,年齡26~73歲[(43.82±9.64)歲],絕經前214例,絕經后46例。就診原因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65例,下腹部疼痛52例,月經異常51例,陰道異常排液38例,絕經后陰道出血27例,20例不孕癥,7例體檢可疑宮腔病變。最終確診子宮內膜息肉130例,子宮黏膜下肌瘤65例,宮腔粘連55例,縱隔子宮10例。
1.2 檢查方法
1.2.13D-TVS檢查 患者月經干凈后3~7天,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 VolusonE8型),RIC5-9D型腔內容積探頭,頻率在4~9 MHz,檢查前囑患者排空膀胱;患者處截石位,將耦合劑涂于探頭表明,并套入避孕套,從陰道后穹窿部緩緩置入;先進行常規(guī)2D-TVS掃查子宮及附件區(qū)域,觀察子宮黏膜厚度、回聲、宮腔病變數(shù)量、形態(tài)、大小、和周圍組織關系等;取病變最佳二維圖像,通過選取適當取樣角度得到子宮內膜容積信息,保持探頭不動,切換三維成像模式,以病灶區(qū)域為中心,調節(jié)3個方向軸,多角度觀察病變大小、形態(tài)等,對懷疑縱隔子宮要重點評估宮底肌層連續(xù)性、宮底凹陷程度、子宮縱隔長度;將所得清晰冠狀面圖像、數(shù)據(jù)存儲,便于分析。具體各宮腔病變超聲圖像診斷標準參考《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4]。
1.2.2宮腔鏡檢查 陰道超聲檢查后1周左右行宮腔鏡檢查,設置膨宮壓力13.3 kPa,流速260 ml/min,常規(guī)消毒,采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經宮腔管將宮腔鏡探頭置入子宮進行檢查,觀察子宮內膜厚度、內膜質地、色澤、血管、與周圍組織關系等;可疑宮腔占位者,觀察病灶部位、大小、范圍、形態(tài),對可疑病灶取活檢行病理檢查;具體各宮腔病變診斷標準參考《婦科內鏡學》[5]。
1.3 觀察指標觀察3D-TVS診斷不同宮腔病變的影像學表現(xiàn),以宮腔鏡診斷為金標準,評價3D-TVS對子宮宮腔病變的診斷效能,并比較3D-TVS與宮腔鏡診斷一致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描述,行χ2檢驗。采用Kappa法分析3D-TVS與宮腔鏡診斷宮腔病變一致性,其中Kappa≥0.75為一致性高,0.4≤Kappa<0.75為一致性一般,Kappa<0.4為一致性較差。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宮腔病變3D-TVS影像表現(xiàn)子宮內膜息肉3D-TVS圖像顯示基底層三角形邊緣清晰,基底較狹窄,團塊回聲較強,內膜基底層內膜線整齊,橢圓形或尖筍狀朝向子宮腔,三維超聲多探及點狀或條狀彩色血流信號(見圖1a)。子宮黏膜下肌瘤3D-TVS圖像顯示病變多為低回聲或等回聲,內膜基底層不連續(xù)(回聲中斷),病變范圍輪廓清晰,多可見包膜,可探及團塊周圍環(huán)狀或半環(huán)狀血流信號(見圖1b)。宮腔粘連3D-TVS圖像可表現(xiàn)為宮腔邊緣不規(guī)則,內膜回聲缺損,不連續(xù),或者一側或雙側宮角不顯示,嚴重時表現(xiàn)為宮腔狹小,宮腔失去正常倒三角形態(tài),呈“T”型或不規(guī)則型(見圖1c)。3D-TVS冠狀切面能清晰顯示宮底部內外輪廓,不完全縱隔子宮宮底形態(tài)正?;蚵园枷荩图”诨芈曄嗨频母糁褂趯m腔中下段(未達宮頸),內膜于中下段會合,呈“Y形”,內膜夾角小于90°,形成部分分隔宮腔(見圖1d);完全縱隔子宮子宮底增寬,宮底中央可見一清晰和子宮壁回聲相似隔延伸至宮頸內口,內膜呈“V形”改變(見圖1e)。
2.2 3D-TVS與宮腔鏡診斷結果比較3D-TVS診斷子宮內膜息肉134例,子宮黏膜下肌瘤64例,宮腔粘連53例,縱隔子宮9例;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130例,子宮黏膜下肌瘤65例,宮腔粘連55例,縱隔子宮10例;3D-TVS診斷有242例與宮腔鏡診斷相符,18例診斷不符,總體診斷符合率為93.08%(242/260)。見表1。
2.3 3D-TVS對具體宮腔病變診斷效能分析3D-TVS診斷子宮內膜息肉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6.15%、93.08%、94.62%、93.28%、96.03%;3D-TVS診斷子宮黏膜下肌瘤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9.23%、96.92%、95.00%、90.63%、96.43%;3D-TVS診斷宮腔粘連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0.91%、98.54%、96.92%、94.34%、97.58%;3D-TVS診斷縱隔子宮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0.00%、100.00%、99.62%、100.00%、99.60%。見表2。
圖1 不同子宮宮腔病變3D-TVS影像表現(xiàn) a.子宮內膜息肉;b.子宮黏膜下肌瘤;c.宮腔粘連;d.不完全縱隔子宮;e.完全縱隔子宮
表1 3D-TVS與宮腔鏡診斷結果比較 (n)
表2 3D-TVS對具體宮腔疾病診斷效能分析
2.4 3D-TVS與宮腔鏡診斷在具體宮腔病變中的Kappa值3D-TVS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的診斷Kappa值分別為0.892、0.866、0.907(均P<0.05)??v隔子宮因納入病例較少,暫不進行Kappa檢驗分析。
子宮宮腔病變具有腹痛、排液異常、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不孕等共同的臨床表現(xiàn),僅憑癥狀難以準確判斷為何種病變,常需結合相關檢查來進行鑒別診斷[6]。宮腔鏡檢查結合病理分析是診斷宮腔病變金標準,盡管當前宮腔鏡技術發(fā)展成熟,但其為侵入性操作,有一定檢查禁忌證,且會增加患者感染、子宮穿孔等風險,并不適合用于患者初篩[7]。2D-TVS因操作方便、無創(chuàng)、價格便宜等優(yōu)勢,常用于宮腔病變初篩中,但其缺少子宮冠狀切面成像,影像信息獲取范圍局限,存在一定的漏診及誤診,可能延誤患者病情,而其他檢查手段如子宮輸卵管造影、MRI檢查也因各種局限,而非宮腔疾病主要篩查方式[8,9]。尋找對宮腔疾病診斷無創(chuàng)、簡單、診斷效率高的初期檢查手段是臨床關注重點。
三維超聲最初在心臟解剖、腦部、胎兒面部三維重建中應用較多,隨著技術發(fā)展及診療需求,目前在婦科領域中也有重要應用,較傳統(tǒng)2D-TVS能提供冠狀切面圖像,可通過數(shù)據(jù)重建,得到子宮立體圖像,可獲取更全面病變解剖信息,能提高宮腔病變診斷準確率,而保留了超聲無創(chuàng)、簡便、快速等優(yōu)勢,因此受臨床醫(yī)師青睞[10]。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3D-TVS診斷與宮腔鏡診斷總體診斷符合率為93.08%,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縱隔子宮各種宮腔病變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等均較高,且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與宮腔鏡診斷的Kappa值分別為0.892、0.866、0.907,說明3D-TVS診斷的確對宮腔病變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張穎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3D-TVS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等子宮內膜病變診斷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王希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3D-TVS對宮腔粘連的診斷準確率高達87.7%,顯著高于2D-TVS;梁棟等[13]報道顯示3D-TVS對縱隔子宮的總檢出率高達89.43%,且與宮腔鏡檢查一致性為0.74,均顯著優(yōu)于2D-TVS;以上研究支持本研究結果。分析與傳統(tǒng)2D-TVS相比3D-TVS診斷優(yōu)勢發(fā)現(xiàn),對子宮內膜息肉而言,傳統(tǒng)2D-TVS往往顯示病變高回聲,但高回聲病變組織完全位于宮腔內,沒有突破內膜基層,息肉腺體增生狀態(tài)不同,有時也可出現(xiàn)較低回聲,2D-TVS對息肉較大、內部回聲與子宮內膜回聲較一致或回聲不均勻診斷困難,而相比之下,3D-TVS能從冠狀切面觀察內膜形態(tài)、厚度,通過調節(jié)角度能顯示細微病變及來源,觀察病變同臨近組織關系,還能辨別子宮內膜息肉是否具有獨立血管,利于醫(yī)師確定息肉去除器械和方法,故診療價值均高[11]。診斷黏膜下肌瘤時,2D-TVS因對直徑較小、基底部較寬肌瘤影像表現(xiàn)欠佳易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而3D-TVS可通過立體旋轉結合立體血流頻譜提高黏膜下肌瘤診斷,還可通過冠狀切面清晰顯示較大肌瘤病灶突向肌層程度,為臨床治療方案提高參考依據(jù)[11]。在子宮粘連診斷中,2D-TVS無法完整顯示宮腔形態(tài),對于范圍局限、對宮腔形態(tài)及內膜完整性影響不突出的宮腔粘連容易漏診,且對粘連部位判斷較為局限,而3D-TVS通過三維重建能從不同角度觀察子宮內膜,可清楚顯示宮頸內口到雙側宮角,故更利于宮腔粘連診斷[12]。對縱隔子宮而言,2D-TVS因缺乏冠狀切面成像,無法測定宮底部裂隙及縱隔長度,對宮底略微凹陷的縱隔子宮診斷較差,且對于子宮嚴重前傾等特殊情況下宮底形態(tài)難以清晰顯示,而3D-TVS能從冠、矢狀、橫切面提供完整宮底部內外結構聲學信息,清楚展示宮底、宮腔形態(tài),清晰顯示宮頸管分段成像,而受子宮位置、盆腔結構影響小,更利于縱隔子宮判斷[13]。
當然,盡管3D-TVS對宮腔病變診斷價值高,且具有無創(chuàng)、方便、經濟實惠等優(yōu)勢,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如良好三維成像對子宮內膜回聲程度有依賴,部分無正常內膜線回聲病例三維重建困難,難以對宮腔情況做出準確判斷,且3D-TVS對操作者技術、資歷要求較高,基層醫(yī)院引進需要一個過程。但總體來說,3D-TVS確實提高了宮腔疾病診斷準確率,值得作為宮腔病變患者首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