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得霞
【摘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以往的英語聽力教學方式與課堂聽力教學狀況存在著諸多弊端,尤其是學生對聽力資料的信息一直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tài),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教育理念的變革,教師需要不斷對高效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與探索,以此來切實提高聽力教學的效率,支架式教學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教師通過帶領學生搭建支架,將學生引入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景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極大的激發(fā),并逐漸開始主動探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互相協(xié)作學習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學評價,為學生答疑解惑,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完成知識體系的堅實建構。
【關鍵詞】英語教學? 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方式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支架搭建,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依照“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要求,圍繞學生現階段的學習主題搭建理論概念框架,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劃分為多個階段性目標,并設計階段性目標所對應的階段性教學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當以初中英語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為基本依據,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精準“打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且教學內容要緊密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維度,并以此來確定本節(jié)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教師依據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階段性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關系、知識點的類型劃分及特征等進行支架類型的合理選擇,以此作為支撐為學生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在聽力課堂之前,教師搭建的“腳手架”應當學生疑難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拆解”,教師應當將整體上來看較為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分解,并適當設計與課堂主題相關的聽力活動,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提前熟悉課堂學習的知識,還可以設計學生互動的課堂環(huán)節(jié),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感知學習,以更輕松的聽力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主題聽力材料練習中,教師可以將“A trip to Japan”作為范例,即“日本旅行”。教師在正式入題時可以向學生提問:“If you have a chance to travel abroad,where do you want to go?Why?”,學生在簡短的幾分鐘內可以組織語言并相互討論,而后主動、自由地表達想法,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會將自身的知識積累與旅行經驗或是描述性詞匯結合起來。如果恰好有學生回答想去日本旅行時,教師可以借機繼續(xù)追問學生選擇日本的理由,利用學生的講述對日本著名的景點進行簡單的回憶與介紹,而后自然地過渡到聽力的主題練習,通過這樣的導入形式打消學生對聽力的緊張情緒,也有利于降低聽力的難度,適當激發(fā)學生對聽力的興趣。
二、情境設置,引導學生探究
教師通過一定的情境設置,借助講述故事、提出問題或者實際生活中的某一種現象等諸多形式,將學生引入疑慮、好奇的情緒與慣性思維經驗之間的矛盾沖突中,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教師要注意在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當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有這樣才能夠勾起學生的挑戰(zhàn)欲,并且可以保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鍛煉。教師可以參考當代學生的興趣愛好或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話題進行問題情景的設置,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由此產生學習興趣與動力。仍然以“A trip to Japan”為例,如果教師日常觀察發(fā)現學生對日本旅行并沒有太濃厚的興趣,而以往的英語知識對當下的聽力需求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此時教師就要提供適當的幫助。教師還可以在正式聽力練習前向學生展示有關日本景色的影像資料,以視頻的形式介紹日本的風土人情與名勝古跡,并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例如,下面要播放的聽力材料可能會是視頻中提到的哪些內容?哪些標志性詞匯會在聽力材料中出現?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的大腦在短時間內被激活,進一步激發(fā)對聽力材料的興趣。創(chuàng)造情景是為了引導學生開展主動的學習探索,在后續(xù)的探索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當充分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適當程度的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通過把握自身的能力與特點尋找到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最終完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目標。在此之前,教師應當為學生設定適當的研究目標,并提出合理且具有引導性的建議。在學生獨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探索進度與情況,在進度卡住時要適時給予合理的引導。如果必要教師還應當向學生做出示范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聽力資料中的詞匯不會是學生完全熟悉的,那么對于一些陌生的詞匯,學生就要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表達的意思,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并加強聽力技巧的訓練。
三、協(xié)作學習,注重過程評價
在“支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習能力與水平不同的學生分為一組,創(chuàng)建良好的組內學習氛圍,通過學生之間的知識共享與思維碰撞,培養(yǎng)學生在互動協(xié)作中搭建知識框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更加全面、靈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識。例如,在“How to keep fit”聽力材料部分,其主要內容是完成一份有關健康的問卷調查,教師在播放聽力材料之前,可以讓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開展限時自由討論,并進行內容記錄,討論的問題要圍繞著“If you want to keep fit,what can you do?”,討論時間結束后各個小組安排一名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在黑板上。學生經過小組內的協(xié)商與探討,共同分析集體的思維成果,完成各自對所學知識的體系建構。而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結果進行積極評價?!爸Ъ苁浇虒W”的參與主體比較多,其中包括教師、學生個體、學習小組等,評價方式也相對多樣化,分別是教師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教師對學習小組的評價、學習小組內的互相評價、教師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等。在“支架式教學”效果評價環(huán)節(jié)中,主要內容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習小組內的互相評價,后者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個體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別人學習的幫助情況、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情況等。評價內容的維度既注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學”的效果評價環(huán)節(jié)兼具全面、開放、多元的特征,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綜合發(fā)展同樣重視。除此之外,“支架式教學”更加注重過程評價,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而并非簡單的甄別篩選。
總體而言,“支架式教學”圍繞著知識體系建構,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則是肩負多重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被削弱,而是提高了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掌控能力。教師應當充分了解聽力內容,并且全面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知識儲備以及學習能力等,將“支架式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聯(lián)系起來,運籌帷幄,引導學生提高英語聽力能力,優(yōu)化聽力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