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方建華,劉玉振
(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河南 鄭州 450053)
乙肝是一種可經輸血傳播的疾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獻血者血液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可明顯降低經輸血傳播乙肝的概率。由于存在隱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及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清“窗口期”,輸血仍存在一定的殘余傳播風險[1]。因此,歐美國家從1999年開始對獻血者血液增加核酸檢測(nucleic acid test,NAT),我國從2015年開始進行全覆蓋NAT,即對獻血者采用ELISA檢測為HBsAg陰性的血液再用NAT檢測其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nucleic acid,HBV DNA)。本研究進一步分析HBsAg陰性HBV DNA陽性無償獻血者特點,最大限度保證臨床輸血安全。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獻血的所有無償獻血者標本。
1.2 檢測方法采用ELISA檢測后共有642 710份HBsAg陰性標本,對HBsAg陰性標本再采用NAT檢測其HBV DNA。對HBV DNA進行6人份(羅氏儀器)或8人份(科華或華益美儀器)混合聯(lián)檢,對HBV DNA陽性標本,拆分后進行單獨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河北唐山啟奧9.0軟件系統(tǒng)對NAT結果按年齡、性別、職業(yè)、受教育程度、民族、獻血次數(shù)以及獻血種類分別統(tǒng)計匯總。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獻血次數(shù)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高于首次獻血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69,P<0.05)。見表1。
表1 不同獻血次數(shù)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結果
2.2 不同性別、年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男性初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660,P<0.05)。男性和女性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418,P<0.05)。男性初次和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14,P>0.05)。女性初次和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80,P>0.05)。46~55歲男性和女性初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均最高,>36~<46歲男性和女性多次獻血者陽性率均最高。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年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結果
2.3 不同職業(yè)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初次獻血者中技術人員HBV DNA陽性率最高,其次是農民。多次獻血者中公務員HBV DNA陽性率最高,其次是工人。見表3。
表3 不同職業(yè)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結果
2.4 不同受教育程度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初次和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均最高。見表4。
表4 不同受教育程度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結果
2.5 不同民族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漢族初次和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均最高。見表5。
表5 不同民族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結果
我國是乙肝病毒感染高發(fā)國家,1992年乙肝感染率是9.75%[2],2005—2016年為6%[3],和1992年比較,乙肝疫苗被廣泛采用降低了乙肝傳播風險,但隨著NAT技術的發(fā)展,過去認為HBsAg陽性即乙肝感染單一指標受到質疑,1978年Hoofnagle等[4]報道的HBsAg陰性而乙肝病毒核心抗體(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HBcAb)陽性獻血者的血液可使受血者感染,進而提出OBI。OBI指HBsAg是陰性的,但是血漿或者肝組織中還可以檢測到HBV DNA。研究發(fā)現(xiàn),在HBV DNA陽性的標本中,OBI遠多于“窗口期”感染[5],OBI是輸血殘余風險的主要原因,而HBcAb陽性是OBI血清學主要表達形式,構成比達92%[6]。我國無償獻血者血液復檢標準只做HBsAg不做HBcAb,而美國和英國將HBcAb納入復檢免疫的必檢項目,但英國比美國附加一些條件,即HBcAb陽性且乙肝表面抗體(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100 mIU·mL-1,認為血液合格[7]。由于我國無償獻血人群中HBcAb陽性率大于60%,且不少健康人HBcAb為陽性,造成大量健康人群血液因HBcAb陽性被淘汰,所以我國無償獻血人群中未增加HBcAb檢測項目,但HBV DNA陽性獻血者中OBI以HBcAb陽性為主,通過NAT檢測將HBcAb陽性的獻血者淘汰。因此,對獻血者增加NAT可降低乙肝“窗口期”和OBI獻血者經血液傳染的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鄭州地區(qū)獻血者標本采用ELISA檢測,HBsAg為陰性標本有642 710份,再經NAT檢測,HBV DNA陽性率低于嘉興[8]和寶雞地區(qū)[9],高于深圳地區(qū)[10],說明HBV DNA陽性率位于國內中位水平,不同地區(qū)HBV DNA陽性率不同可能與該地區(qū)乙肝病毒感染率有關,也可能與所用的核酸試劑、ELISA試劑以及獻血者群體等有關,盡管各地區(qū)HBV DNA陽性率不同,但說明經ELISA檢測后確實存在乙肝病毒漏檢情況,NAT可以減少輸血殘余風險。
多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高于首次獻血者,這與試紙條初篩和ELISA復檢陽性率相反,原因是從2016年對所有的血液全部進行NAT,雖然是多次獻血,但作為乙肝NAT也算是首次獻血檢測。男性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高于女性,可能與男性工作強度大、生活壓力大、在外應酬飲酒等有關,身體處于疲勞狀態(tài),免疫力降低,更易感染乙肝病毒。46~55歲男性和女性初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均最高,>36~<46歲男性和女性多次獻血者陽性率均最高。18~25歲男性和女性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均最低,這與從1992年開始啟動乙肝疫苗全面接種有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乙肝的傳播風險,如果招募這個年齡段的獻血者,臨床輸血更安全。農民和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初次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最高,這與個人防護意識有關。
總之,HBsAg陰性無償獻血者中存在一定的HBV DNA陽性者,采用ELISA檢測后再進行NAT可降低乙肝感染“窗口期”和OBI獻血者血液傳播的風險,多次獻血者、男性初次獻血者、46~55歲初次獻血者、>36~<46歲多次獻血者、初次獻血者中技術人員和農民、多次獻血者中公務員和工人、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獻血者HBV DNA陽性率較高,應加強監(jiān)控,保證臨床輸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