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民,趙沄
(西平縣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河南 駐馬店 463900)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常被認為與頸椎骨質增生和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常見于腦供血不足患者,多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眩暈,伴有惡心嘔吐、耳鳴、頭痛等癥狀,具有時間長、易反復、難治愈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目前常采取擴張血管、緩解腦動脈壓迫、降低血液黏度等方法治療,但療效尚未被證實。丁咯地爾可對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痙攣起到抑制作用,從而改善腦和四肢微循環(huán)血流,且對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養(yǎng)血清腦顆粒屬于中成藥,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及抗血小板聚集有良好作用[2-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zhàn)B血清腦顆粒輔助西藥對腦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的療效,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西平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6例腦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盲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觀察組男15例,女18例,年齡50~78歲,平均(63.52±5.64)歲,病程2~15 a,平均(8.23±2.36)a。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52~78歲,平均(64.12±5.34)歲,病程3~16 a,平均(8.36±2.53)a。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西平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腦供血不足診斷標準[4],且符合眩暈癥診斷標準[5];②年齡>45歲,且以往無顱腦外傷;③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較高。(2)排除標準:①排除因其他原因導致眩暈;②肝腎功能障礙;③嚴重感染;④精神異常;⑤惡性腫瘤;⑥過敏體質。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鹽酸地芬尼多片[佑華制藥(樂山)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0846]口服治療,每次25 mg,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2周;丁咯地爾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102)治療,將0.1 g丁咯地爾注射液稀釋于250 mL 50 g·L-1的葡萄糖溶液或9 g·L-1的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2周。
1.3.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養(yǎng)血清腦顆粒(天士力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60082),每次1袋,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2周。
1.4 評價指標(1)臨床療效。治療2周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評估標準:①痊愈,即眩暈、惡心嘔吐、頭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可正常工作和生活;②顯效,即眩暈、惡心嘔吐、頭痛等臨床癥狀有大幅度改善,可正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即眩暈、惡心嘔吐、頭痛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工作和生活仍會受到影響;④無效,即患者病情較治療前無變化甚至有加重現(xiàn)象。將治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動指數。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檢測兩組治療前、治療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動指數。(3)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低速離心取血清,置于-20 ℃冰箱內備測,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水平。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TCD結果治療前,兩組TCD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療前,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管搏動指數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血管搏動指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D結果比較
2.3 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兩組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兩組血清IL-8、PAF及TXB2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IL-8、PAF及TXB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
眩暈是指在定向空間內患者出現(xiàn)定向和平衡感覺障礙的一類疾病,主要臨床癥狀有耳鳴、惡心嘔吐、行走不穩(wěn)等。眩暈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腦供血不足,導致迷走神經過度興奮,腦血管痙攣,影響前庭功能,導致眩暈發(fā)生,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產生嚴重影響[6]。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病理基礎是頸椎病和椎動脈受到壓迫以及腦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或椎動脈狹窄、牽拉或受壓,加上血液黏度增加,導致椎動脈和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后循環(huán)缺血引起眩暈[7]。本研究表明,治療2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快,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管搏動指數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對腦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采用養(yǎng)血清腦顆粒聯(lián)合丁咯地爾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供血。分析其原因在于,丁咯地爾可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流和血供,抑制腦血管平滑肌痙攣,對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大劑量丁咯地爾會出現(xiàn)低血壓及肝腎功能損害加重等不良反應。養(yǎng)血清腦顆粒方中的白芍、川芎、熟地、雞血藤及當歸具有補血養(yǎng)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夏枯草、決明子、鉤藤具有祛風化痰、清肝明目等作用;細辛可祛風止痛,醒神開竅;延胡索、珍珠母具有舒絡止痛、安神定志等功效?,F(xiàn)代藥理表明,當歸與川芎具有抗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緩解腦血管痙攣、增加腦供血等作用;夏枯草、鉤藤、珍珠母可安神鎮(zhèn)靜,與白芍、熟地聯(lián)合還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血栓等功效;細辛、延胡索具有止痛、擴張血管等作用[8-9]。
有研究認為,因腦供血不足、血小板聚集等引起的眩暈可導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易形成微小血栓,從而使血液循環(huán)障礙加重,導致腦灌注減少,影響腦功能[10]。IL-8屬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缺血損傷的炎癥因子,其數量增加會加重神經元損傷;PAF是神經系統(tǒng)內的活性遞質,與缺血性腦損傷的產生與發(fā)展密切相關;TXB2被作為腦損傷遞質,在腦缺血發(fā)作的過程中有直接聯(lián)系[11]。本研究表明,治療2周后,觀察組血清IL-8、PAF及TXB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養(yǎng)血清腦顆粒聯(lián)合丁咯地爾治療腦供血不足性眩暈,可改善患者血清IL-8、PAF及TXB2水平。
綜上所述,采用養(yǎng)血清腦顆粒輔助西藥治療腦供血不足性眩暈效果顯著,可改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動脈供血,降低炎癥反應水平,促進腦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