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禎
【2021年高考作文備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類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陽光。
——柏拉圖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感想?請結合當下,寫一篇文章。
【名師題解】
這是一道名言類任務驅(qū)動型材料作文。材料分為兩句話“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以及“人類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陽光”。兩句話由分號隔開,形式上似乎是并列關系。但仔細揣摩句子,從“情有可原”“真正的”二詞可得出,作者更側重的應是第二句話,我們可重點關注第二句話,進而找到材料的立意。
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后,考生再認真審讀寫作要求。要求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感想”,意即考生的思考時應圍繞材料綜合立意,不可剝離材料,無中生有;“第二部分“結合當下”,這一要求對考生寫作有較大的限定性,意在提醒考生在綜合材料內(nèi)容立意的基礎上還應把材料置于當下的環(huán)境去解讀,考生在寫作時一定不可忽略。
【構思精講】
名句相較生活中的語言而言,表意更加含蓄蘊藉,考生在理解句意時不能浮于表層意義的理解,應深入揣摩句子深層的豐富情感。要使作文彰顯思想的深度,應由淺入深,層層剝筍:
第一層:處理關鍵語句,縮小寫作范圍。
關鍵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寫作中,材料中的關鍵性語句往往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由此,我們認為要準確得出本文的立意,應重點揣摩第二句話——“人類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陽光”。要準確理解句子的內(nèi)涵,可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關鍵性詞語。就本句而言,作者要表達的是“成人害怕陽光”這一行為是人類的真正悲劇。句中的“陽光”具有更深層的含義,需要我們重點揣摩。
第二層:緊密關照現(xiàn)實,深化寫作立意。
白居易言“文章合為時而著”,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應該反映現(xiàn)實、觀照現(xiàn)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回答現(xiàn)實課題?!蔽覀冊趯懽鲿r,應關照現(xiàn)實,把觸角深入到時代的角落,探及到人們的靈魂,立意時刻體現(xiàn)時代的特色,這樣才能使文章增添現(xiàn)實的厚重感。
從“結合當下”這一寫作要求出發(fā),我們?nèi)舭巡牧现糜诋斚碌沫h(huán)境去解讀,會發(fā)現(xiàn)本題有著深層的現(xiàn)實意義。都說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成人在經(jīng)過生存、生活、工作、壓力和競爭等各方面的洗練之后,已經(jīng)不可能做到對事物最本質(zhì)和直白的評定。殘酷的現(xiàn)實讓他們忘而卻步,于是他們不斷地虛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久而久之,他們忘記了現(xiàn)實生活,屈從于虛幻無法自拔?;钤谔撏?,是人類真正的悲?。“乩瓐D正是用“成人害怕陽光”來表達當下人們的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陽光”即“光明”,即生活的真相!
【選材&運用】
◇選材
{人物類}
①在人人追求“進步”的激進年代,多少人沉浸在將傳統(tǒng)一股腦兒扔進“歷史垃圾桶”的豪邁中,錢穆則是少數(shù)對舊世界鐘情的“頑固派”,他做出了與主流知識分子截然不同的選擇。他自學成才,36歲發(fā)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和《先秦諸子系年》,基本上解決了“學術界長期聚訟的公案”。在大變局的時代中,錢穆先生思考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該何去何從。但是,他始終相信,沒有什么比歷史更能寄托中國人的智慧與情感。懷著對中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他寫了《國史大綱》,“我把書都寫好放在那里,將來一定有用”。
②1月29日,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中央指導組特意派出督查組,趕赴湖北省黃岡市進行督查,結果在督查組向時任衛(wèi)健委主任的唐志紅了解相關情況時,她卻對于黃岡市定點醫(yī)院收治能力、核酸檢測能力等關鍵數(shù)據(jù)一問三不知。后黃岡市委研究同意,提名免去唐志紅同志黃岡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職務,其免職按有關法律規(guī)定辦理。
{名言類}
①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都在黑暗中蹣跚,突然間一束光照進來,我們反倒開始不停抱怨了。
——《聚焦》
②一個批評者,對于一個公民社會而言意義重大。他可以幫助警惕或者規(guī)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誤,也能抵消因為一件過于趨同而導致的獨斷和冒進。甚至,這樣一個批評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是否開明的評判標準。不要把偉大的批評者,當做國家的敵人。
——【美】喬姆斯基
選材亮點:“錢穆”的例子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直面黑暗,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而唐志紅的例子反映出疫情時個別黨政干部因害怕?lián)煻[瞞真相的行為,其時新性強,符合材料“結合當下”的寫作要求。名言素材中,第一則名言表意較為含蓄,其中的“黑暗”“光”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反映的正是材料中的“成人害怕陽光”;第二則名言指出“批判者”對于一個國家重要意義,看似與“真相”無關,但深入理解,考生不難明白,“批判者”其實就是對當下保持懷疑,并敢于發(fā)聲的人,指出了“敢于說真話”的可貴,當下社會迫切需要這樣的人。
◇運用點撥:“錢穆”的例子異于材料的“成人害怕光明”,從反面舉例,展示出一個“向往光明”的成人,當傳統(tǒng)的價值和體系被當做垃圾扔掉的時候,當西學東漸、國學失寵的時候,他卻懷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堅持在古籍世界里尋找另一個世界,走完了自己“為故國招魂”的一生。唐志紅身為國家公職人員;在當時疫情緊張的形勢下,理應守土有責,衛(wèi)健委作為職能部門更應積極地發(fā)揮作用,其作為負責人,身上擔負的重任可想而知??墒翘浦炯t為了保全自己,面對督察組的提問“一問三不知”,因個人的疏忽,可能給一個城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這正是“害怕陽光”的典型例子??忌趯懽鲿r,可二者結合,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文章進行論證。
名言素材可運用引證法直接運用于文章,但具體運用時,兩則名言又稍有側重:第一則可從現(xiàn)象的角度直接引用,“黑暗中蹣跚”“不停抱怨”正是材料中“成人害怕陽光”的具體表現(xiàn);第二則名言則從影響和措施的角度引用,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在目前這個變化急劇、事端叢生的發(fā)展階段,缺少合格的批評者,或者缺少對于批評者的寬容態(tài)度,將會帶來無窮惡果。我們的社會歷來缺少對“批評”的集體思考。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都有必要從喬姆斯基所帶來的信息中學到點什么。
【素材演練】
手握星火,共盼月明
會昌中學 王芳
電影《無問西東》的結尾令人影響深刻,“看到的和聽到的,經(jīng)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念頭來?!?/p>
觀諸當下,你會發(fā)現(xiàn):屈從于虛幻、摒棄光明和現(xiàn)實者,沉溺于虛妄里無法自拔,行存于世暗暗度日卻渾然不知,淪為世俗里的一粒微塵仍沾沾自喜。當暴露在刺眼的陽光下時,他們所掩蓋的、不愿面對、不敢示人的真相將無所遁形。為此,柏拉圖縱言:“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類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陽光?!?/p>
社會與人相互影響,社會由個體所構建,也由個人所破壞。當時代洪流裹挾著利益而來,許多人不抵沖擊,逐流于中。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媒體借著新技術風口紅利,迅速改名換姓,附上“消費”“流量”“故事”的砝碼,擺到資本的天平上被人稱量。“新聞”本身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屬性,卻已然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
《茫茫夜》中,郁達夫借于質(zhì)夫之口,批判當時的中國倘佯著一股污濁之氣。那是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里,對國人沉默愚昧、官場腐敗黑暗的憤慨。而當今雖處于和平年代,但在疫情籠罩之下,許多人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也被赤裸裸的暴露在公眾面前。有人在這種萬分危急的時刻趁機斂財,有人或為流量或為商機制造煽動謠言,有人撒潑耍賴辱罵一線醫(yī)護人員……這不可說的種種,在災難面前纖毫畢現(xiàn)。
選擇虛構與現(xiàn)實對立的美好世界的情感態(tài)度,無疑是在構筑一種袒露內(nèi)心陰暗面時的心安理得,開始掩耳盜鈴,活在自己的“正確”世界中。這時候黑暗面占據(jù)主導,牽動著人們面對問題時的情緒,而事情背后隱藏的真相,卻被人遺忘于角落。細思而之,這些情感態(tài)度都有跡可循。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更是趨利避害的生物。當我們在經(jīng)歷過生存和生活的壓力后,已經(jīng)很難做到對事物最本真最直白的評定,鐘情于事物背后所裹挾的利己一面更是人們被寫入基因的欲求。即使能為之堅持,思想本身的脆弱性也讓人不堪一擊,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無法脫身。真正悲劇的是,人們被同質(zhì)化而慢慢喪失自我價值觀,害怕面對真相,面對黑暗的另一面,最終造成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在這種自我營造出的“踏實感”下,該如何與自己和解?我們追求的真相,并不是去當一個反叛者逆流而行,而是讓自己心底有個尺度去和主流取向保持平衡,有一個讓內(nèi)心平和從容的答案,而不能為黑暗面所麻痹。這是對良知的堅守,是對本真、對真相的足夠尊重和敬畏,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我們不能因為在象牙塔里呆久了就害怕面對外面的風聲,沉溺于虛妄而無法自拔。生命的原野不應因為那些膩滿陰暗的浮華,而失去它原本的廣闊曠亮。
“我有勢必穿越漫長黑夜的決心,也在積攢見到曙光與熾熱光明的力量,因為黑暗中從不缺少前赴后繼擎著炬火的人”。正如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醫(yī)生,無論是他在受到訓誡后依然堅守在抗疫前線,還是在險情潛伏之時,就客觀公正地披露實情,其中所傳遞的使命感和勇氣,都激勵著我們勇于面對黑暗,并以此照亮更多的人。
心中有光,就不懼漫漫長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點亮黑夜的先行者。讓我們手握星火,共盼月明。
【教師點評】文章高屋建瓴,在緊扣材料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寫出了自己對當下社會的真切體驗。開篇名言導入,進而關諸當下,自然地印證了柏拉圖的話。接著作者從“個人”和“媒體”兩方面對時代變化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內(nèi)容上,作者主要使用道理論證,對現(xiàn)象的分析透徹而有深度。同時例證和引證兩種論證方法相互穿插,如第四段郁達夫的批判和疫情下人性的黑暗異中有同,古今映照;名言后“李文亮”例子的適時導入符合材料“結合當下”的寫作要求,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文采斐然。
(編輯/關曉星)